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综合与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综合与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4 18: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完成1~2题。
省级行政区 总人口数/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北京市 2 115 8.93 4.41
天津市 1 472 8.28 2.28
吉林省 2 751 5.36 0.32
湖南省 6 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719 14.28 7.93
1.表中(  )
A.天津年净增人口数最低
B.吉林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人口增长表现为“三低”
D.广西年净增人口数最高
2.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4.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人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城镇化水平高 D.工业发展最早
6.D处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但却形成了一个人口孤岛,其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中部 B.降水丰富,农业发达
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D.位于日本群岛上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据材料和下图,完成7~8题。
天津市人口罗伦斯曲线图
7.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
A.人口密度很大 B.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C.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
8.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 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 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 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总量相适应。许多年前,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当时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据当时测算的人口容量(万人)表,完成9~10题。
人口容量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 1 870 1 935 2 000
9.表中显示,从2010年至2030年,上海市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增加
B.人口不断增多
C.经济规模扩大
D.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10.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1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图是我国某铁路枢纽某年各月旅客流量统计图。据图完成13~14题。
13.旅客流量最大月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  )
A.山区与平原之间 B.乡村与城市之间
C.内地与边疆之间 D.南方与北方之间
14.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 B.政治、经济
C.生态环境 D.自然灾害
下图为我国两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因素中,造成两省级行政区出生率差异的是(  )
①妇女就业率 ②育龄妇女人数 ③医疗卫生条件 ④文化教育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西藏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其影响最密切的条件是(  )
A.地区开放程度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消费水平高 D.水资源短缺
2019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9亿,比2018年增长0.8%。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74亿人,本地务工人员1.16亿人。读图,完成17~18题。
图甲 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出数
图乙 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
17.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1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减缓中部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变化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预测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2010—2015年,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少年比重明显增大
B.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
C.国际人口迁移增多
D.人口老龄化加剧
20.为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限制人口迁出 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③发展智能化产业 ④实施产业国内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完成21~22题。
21.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 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D. 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是女性的1.4~2倍
22.河南省是人口迁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城镇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读2010年我国四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的比重及变化图,完成23~24题。
23.据图可判断出我国(  )
A.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超过中、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
C.中、西部地区人口比重降低主要是人口迁移导致
D.中、西部地区人口比重降低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化导致
24.图中各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会(  )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2014年7月27日,菲律宾人口达到1亿,从而成为世界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下图为菲律宾2014年人口统计数据图。读图,完成下题。
25.关于菲律宾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慢
B.仍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C.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增长速度快
D.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地区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东部地区 46% 96% 222人/km2
西部地区 54% 4% 9人/km2
(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  、    。(写简称)(4分)
(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               。(2分)
(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4分)
(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4分)
27.(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95—2000年中国人口净迁移图。
材料二 四川省已有大小服装企业4 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区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各地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
(1)1995—2000年中国人口的迁移方向大致是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    地区向        地区和西部边疆省级行政区迁移,影响其迁移的主要是    因素。(3分)
(2)说明服装产业转移对四川省未来人口迁移的影响。(4分)
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2年春运从1月8日起至2月17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材料三 
(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主要的方向分别为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2分)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影响。(5分)
(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   。请分析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4分)
(5)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分)
29.(12分)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3分)
(2)(双选)(2分)引起上述规律的原因主要是(  )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
C.宗教 D.人口总量
(3)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总体呈现出什么关系 (3分)
(4)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 (4分)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结合湖南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出其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五省级行政区中吉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低,湖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高,湖南省的死亡率最高。第2题,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小于人口合理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第4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B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第6题,D的周边地区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受海洋湿润的气流影响小,气候干燥,资源环境承载力低,故人口稀少;但D地利用所在地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的水源发展了灌溉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的40%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的60%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的土地面积上。这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通过此图无法分析出天津市人口的密度,故选C项。第8题,由上题可知,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40%的人口集中在市区,会加剧市区的交通拥堵,加快市区房价增长速度,加剧市区环境污染,故选C项。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以降低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资源的人口合理容量,故D项正确。第10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正确;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正确;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误;适当降低消费水平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④错误。
答案:11.B 12.D
解析:第11题,亚马孙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稀疏。第12题,巴西高原东部地势相对低缓平坦;气候适宜,适合人类居住;该地区主要为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
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旅客流量最大月份为2月,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在这个月份,人们有返乡回家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城里打工的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返乡,形成铁路运输旅客的高峰。第14题,我国人口流动量大是人们回家过春节所致,所以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
答案:15.D 16.B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江苏的出生率低,西藏的出生率高。这主要是因为江苏经济发达,生存压力比较大,妇女就业率高,导致出生率低,①正确;江苏人口总数大,育龄妇女人数多于西藏,但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不一定大,②错误;江苏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好,理论上出生率应高于西藏,与事实不符,③错误;江苏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程度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对小,生育意愿相对较低,④正确。故D项正确。第16题,地区开放程度低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但不是最密切的因素,A项错误;西藏地处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自然条件恶劣,环境人口容量较小,B项正确;消费水平与环境人
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低,但西藏的消费水平低,C项错误;西藏水资源不短缺,D项错误。
答案:17.D 18.B
解析: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级行政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出加速了中部地区的老龄化。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会影响农业发展。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2010—2015年,我国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两者变化特征不一致。总人口增加缓慢,说明青少年比重降低,A项错;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B项错,D项正确;我国国际人口迁移数量较少,并不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C项错。第20题,为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出现的劳动力不足情况,一方面是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另一方面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采用智能机器生产,减少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答案:21.D 22.D
解析:第21题,结合图示可知,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较大,在35~40岁迁移人口较多,性别比较大,女性人口迁移较少;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是女性的1.4~2倍。第22题,从图中看出迁移人口中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多于女性,将使人口迁出省份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答案:23.C 24.B
解析:第23题,导致中、西部地区人口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第24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人口流动方向为自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东北、中、西部大量农村人口流向东部城市,有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5.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菲律宾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8.79‰,青少年比例达35.07%,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具有年龄构成较年轻,增长速度快的特点。
26.答案:(1)黑 滇(云)
(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27.答案:(1)中部 东部沿海 经济
(2)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四川跨省的人口迁移流动将减少,省内人口迁移流动将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速度加快。
28.答案:(1)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2)人口流动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3)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有利影响: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影响:给人口流入地区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镇化问题。
(4)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
(5)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29.答案:(1)由东向西呈增大趋势(由西向东呈减小趋势)。
(2)AB
(3)负相关。
(4)评价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