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4 22:15: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海损内容为一个男人面朝大海,向一艘船挥手,手中的手帕向后飘扬;图甲、图乙为某地某日海陆大气环流和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拍摄手帕向后飘扬的真实场景,应选择的时间段是( )
A.8时至16时 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16时至次日8时
【答案】1.B 2.A
【解析】1.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所以四地气压由大到小是④①③②,气压最低的是②,所以选B。
2.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故"拍出手帕向后飘扬的场景'即在吹海风的时候拍摄即可。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可完成拍摄。A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③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④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水域辽阔,鄱阳和德安是鄱阳湖东、西部纬度大致相当的两个气象站。左图为鄱阳湖区域地形和气象站点分布图,右图为鄱阳站和德安站8月份的多年平均风速距平(距平是指与长期平均值比较的差值,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德安站和鄱阳站的风速逐时距平值日变化近似完全反相位(即一个波的波峰是另一个波的波谷),反映了两地( )
A.风向完全相反 B.具有明显的湖陆风特征 C.风向完全相同 D.湖陆风特征相当不明显
4.鄱阳站距平振幅大于德安站且正负距平转换滞后于德安站,是因为( )
A.鄱阳站所受的湖效应强于德安站 B.鄱阳站所受的湖效应弱于德安站
C.鄱阳站所处地区热岛环流强于德安站 D.鄱阳站所处地区热岛环流弱于德安站
【答案】3.B 4.A
【解析】3.结合材料读图分析,鄱阳站和德安站分别位于鄱阳湖纬度相当的东、西两岸,两地白天都吹湖风(德安为东风,鄱阳为西风),夜晚都吹陆风(德安为西风,鄱阳为东风),反映了两地都具有明显的湖陆风特征,B正确,D错误;两地风向大致相反,但在10时前后和19时前后风向相同,AC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鄱阳站附近水域比德安站更为宽阔,因此鄱阳站的湖陆热力差异大于德安站,即鄱阳站所受的湖效应强于德安站,因此导致鄱阳站的距平振幅大于德安站且正负距平转换滞后于德安站,A正确,B错误;热岛效应对两地湖陆风的影响材料信息并没有呈现,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陆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22·高一课时练习)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示意西安7月份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测时段内,城市热岛强度( )
A.夜强于昼 B.夜向昼加强 C.中午最强 D.日出最弱
6.夜间西安城区温度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夜间储存热量多 B.城区白天储存热量多
C.城区风速大,散热快 D.郊区风速小,散热慢
7.缓解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合理措施有( )
①实现郊区城市化
②改善城区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机动车数量
④增大城区建筑物的高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5.A 6.B 7.C
【解析】5.据图形可知:白天城市热岛强度小,夜间热岛大,A正确;夜间向白天过渡,热岛减弱,B错误;热岛强度中午最弱,日出前后最强,CD错误。所以选A。
6.在白天,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城市比郊区多,储存的热量也多,夜间由于建筑密集,风力小,散热慢,降温慢,所以城区夜间温度高于郊区,B正确;郊区人口少,白天人类活动排放热量少,导致夜间储存热量少,气温较低,A错误;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C错误;郊区风速大,散热快,D错误。所以选B。
7.导致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强,主要是市区人口密集大,人为排放废热多,因此实现郊区城市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①正确;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对地面辐射的吸收,降低城区气温,②正确;随着人口增加,需求增加,减少机车数量不现实,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通工具废热排放,③错误;增大城区建筑物高度,会导致城区风力减弱,气温升高,加大城市热岛强度,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局地性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我国西南地区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学习小组观测发现,有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9.根据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答案】8.B 9.D
【分析】8.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利于谷风的形成;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利于山风的形成。B正确,AC错误;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形成在局部地区,背景风微弱时利于山谷风的形成,因此大风天气不利于形成山谷风,D错误。故选B。
9.读图可知,图中不同山坡、山顶旗子的飘向一致,说明此时该地区受较大规模同一来向的风控制,受山谷风影响小。D正确,AB错误;对流运动中空气运动方向为垂直运动,而风是空气水平运动所致,C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风指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局地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山区昼夜间的风向有规律性的变化: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和其接触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它周围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空气柱受热膨胀,上空空气由山坡水平流向山谷,然后下沉至低层,又由谷地向山坡流动再沿山坡上升,遂形成低层由谷地吹向山坡的谷风和谷风环流。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于是形成了与白天相反的环流,即风从山坡吹向谷地的山风和山风环流。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面图1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10.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11.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12.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①不变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10.B 11.C 12.C
【分析】10.光亮镜面膜的主要作用是反射太阳光,增强大棚内光合作用;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较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镜面膜,可以通过反射阳光增强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反光膜对湿度影响不大,B正确,D错误;我国北方,正午阳光从南面射入,镜面膜悬挂在南墙,不能起到增强太阳辐射的作用,AC错误,故选B。
11.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避免棚内温度过高,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C正确;黑色尼龙网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也不能阻止或增加地面辐射,A、B、D错误。故选C。
12.由于大棚棚膜的存在,使得大棚内部热量不易散失,大棚内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①减少,③增强;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棚并不会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②不会增强;④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吸收的多少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有关,大棚并不会使得④减弱,故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的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反射、大气吸收及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表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即地面辐射;近地面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吸收了大多数的长波辐射后增温。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即为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留失的部分热量潜送回地面。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高度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对流层 B.b是平流层 C.a层空气对流 D.b层空气对流
14.若a、b层均属高层大气,导致其气温垂直变化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是a层的主要热源 B.地面辐射是b层的主要热源
C.O3是a层吸收能量的主要物质 D.水汽和CO2是b层吸收能量的主要物质
15.若a、b层均属对流层,a层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雾霾 B.大风 C.霜冻 D.大雨
【答案】13.D 14.A 15.A
【分析】13.从图中可以看出,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层随高度升高气温逐渐升高,为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若a、b层均属高层大气,a层位于大气层上界,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A正确;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错误;平流层大气吸收臭氧,使其增温,与高层大气无关,C错误;水汽和二氧化碳是对流层吸收的主要物质,不属于高层大气,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故选A。
15.a层气温随高度而升高,又由于该层属于对流层,因此出现了逆温现象,逆温出现会使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受阻,出现雾霾现象,A正确;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与a层关系不大,B错误;霜冻是由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出现的现象,C错误;大雨是空气对流上升形成的,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大气的运动状态、气压和密度,将地球上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效应在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将会寒冷无比。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遗过性,而对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又称“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同区域的农牧业生产。
(1)说明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与过程。
(2)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强大气环流,试分析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甲、乙两地农牧业产量带来的影响。
(4)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1)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使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加温,增温后的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被温室气体高度吸收;温室气体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促使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加强了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风增强后,有利于输送水汽,降水增多;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其势力增强会导致干热程度加剧,降水减少。
(3)甲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暖伴随二氧化碳增多;有利于牧草生长和种植业发展;乙地气温升高,但降水减少,农业生产水源不足;伴随干旱灾害和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农牧业减产。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改进发动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尾气排放管理。
【分析】本题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为材料,考查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解。具体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应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重点考查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学生可结合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1)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该题需要从温室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的高透过性,使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加温,对地表长波辐射的高吸收性剖析原理,从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入手分析其过程。依据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进行分析。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使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增温,即太阳暖大地;增温后的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被温室气体高度吸收,即大地暖大气;温室气体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促使全球气候变暖,即大气返大地。
(2)虽然不同地区降水的异常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大气环流往往是全球性水汽平衡的纽带,一般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气流、由山麓吹向山顶的气流以及由近地面上升的气流往往带来更多的降水,反之带来的降水偏少。甲地位于北纬40°-60°间,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若西风带加强,则会带来更多的海洋水汽,导致甲地气候更加湿润,降水更多。而乙地地处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若大气环流加强,则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和由内陆吹来的信风会更强,导致降水减少,加剧当地气候干旱程度。
(3)农牧业生产往往离不开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条件。从图中可看出甲地纬度较高,乙地纬度较低。对于全球气候而言,对农业生产往往存在两面性。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由于积温不足气温升高往往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会普遍导致增产,有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低纬地区由于积温本身较高,因此气候变暖不会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而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旺盛,会加剧干旱和荒漠化程度,导致农牧业减产。
(4)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政府引导、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更需要各行各业协心同力。作为城市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可以通过发展公交、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废气排放管理等措施来完成。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穿堂风”是一种大气的________(水平、垂直)运动,其产生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力。
(2)“穿堂风”流入区A与流出区B相比,气温________(高、低),气压________(高、低),图中所示的风向为________。
(3)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选择填空)。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4)在图中画出箭头,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答案】(1) 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
(2) 低 高 北
(3)A
(4)
【分析】本大题以穿堂风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穿堂风”是指穿过房屋,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是一种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方向上只要存在气压差,就会产生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动力。
(2)“穿堂风”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由图可知,白天时,山林比石质地面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而石质地面相反,形成低压,因此风由山林处吹向石质地面区,结合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风向为北风。因此,流入区A与流出区B相比,气温低,气压高;图中所示的风向为北风。
(3)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热力环流,A正确;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都是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4)夜晚时,山林比热容大,降温较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出现低压;石质地面降温较快,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出现高压。近地面风由石质地面吹向山林,高空风向相反。因此图中热力环流应为顺时针方向。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B为____,C为____。
(2)A层的直接热源是____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填“升高”或“降低”)。
(3)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____,全球变暖出现在____层,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____。
(4)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
(5)C层的空气密度____(填“大”或“小”),能够反射____电波。
【答案】(1)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 地面 降低
(3) B A 吸收太阳紫外线
(4) A 散射
(5) 小 无线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中的图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详解】(1)从图中可看出,A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为对流层;B为对流层顶至55千米高度范围的平流层;C为平流层顶以上的高层大气。
(2)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升温,所以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大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3)平流层主要依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中,所以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B代表的平流层中;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和植被的破坏,使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发生在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A表示的对流层;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
(4)人类活动主要在近地面的对流层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A表示的对流层;晴朗的天空,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紫色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5)C层为高层大气,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该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海损内容为一个男人面朝大海,向一艘船挥手,手中的手帕向后飘扬;图甲、图乙为某地某日海陆大气环流和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拍摄手帕向后飘扬的真实场景,应选择的时间段是( )
A.8时至16时 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16时至次日8时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水域辽阔,鄱阳和德安是鄱阳湖东、西部纬度大致相当的两个气象站。左图为鄱阳湖区域地形和气象站点分布图,右图为鄱阳站和德安站8月份的多年平均风速距平(距平是指与长期平均值比较的差值,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德安站和鄱阳站的风速逐时距平值日变化近似完全反相位(即一个波的波峰是另一个波的波谷),反映了两地( )
A.风向完全相反 B.具有明显的湖陆风特征 C.风向完全相同 D.湖陆风特征相当不明显
4.鄱阳站距平振幅大于德安站且正负距平转换滞后于德安站,是因为( )
A.鄱阳站所受的湖效应强于德安站 B.鄱阳站所受的湖效应弱于德安站
C.鄱阳站所处地区热岛环流强于德安站 D.鄱阳站所处地区热岛环流弱于德安站
(2022·高一课时练习)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示意西安7月份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观测时段内,城市热岛强度( )
A.夜强于昼 B.夜向昼加强 C.中午最强 D.日出最弱
6.夜间西安城区温度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夜间储存热量多 B.城区白天储存热量多
C.城区风速大,散热快 D.郊区风速小,散热慢
7.缓解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合理措施有( )
①实现郊区城市化
②改善城区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少机动车数量
④增大城区建筑物的高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局地性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我国西南地区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学习小组观测发现,有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9.根据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面图1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10.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11.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12.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①不变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高度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对流层 B.b是平流层 C.a层空气对流 D.b层空气对流
14.若a、b层均属高层大气,导致其气温垂直变化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是a层的主要热源 B.地面辐射是b层的主要热源
C.O3是a层吸收能量的主要物质 D.水汽和CO2是b层吸收能量的主要物质
15.若a、b层均属对流层,a层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雾霾 B.大风 C.霜冻 D.大雨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效应在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将会寒冷无比。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遗过性,而对地球表面辐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又称“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同区域的农牧业生产。
(1)说明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与过程。
(2)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强大气环流,试分析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甲、乙两地农牧业产量带来的影响。
(4)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做好哪些工作。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穿堂风”是一种大气的________(水平、垂直)运动,其产生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力。
(2)“穿堂风”流入区A与流出区B相比,气温________(高、低),气压________(高、低),图中所示的风向为________。
(3)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选择填空)。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4)在图中画出箭头,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B为____,C为____。
(2)A层的直接热源是____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填“升高”或“降低”)。
(3)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____,全球变暖出现在____层,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____。
(4)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
(5)C层的空气密度____(填“大”或“小”),能够反射____电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