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生物圈与植被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朋友圈里学地理”,如图是襄阳某老师发的一条朋友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热带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答案】1.D 2.B
【分析】1.图中显示的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地区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为落叶林,长出的新叶是阔叶,故属于落叶阔叶林,D正确。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生长的地区无所谓寒冬,AC错误。针叶林不会落叶,B错误。故选D。
2.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B正确。土壤、水、光照不是影响植物落叶的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的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在寒温带以外的地方,也生长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针叶林,但是面积比起寒温带的针叶林要小很多了。
(2021·高一课时练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读“森林中光照条件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森林的成层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茁壮的植物,在弱光、荫蔽的密林底层仍能健康成长
B.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中的上层
C.有些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少量的阳光,该植物为喜阴植物
D.喜阴植物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4.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
B.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植物种类越多
C.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的缺乏,垂直结构往往不明显
D.在山地,植物群体的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与山地所在纬度有关,与山体坡向没有关系
【答案】3.A 4.D
【分析】3.读材料和图示可知,.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中的上层;有些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少量的阳光,该植物为喜阴植物;喜阴植物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茁壮的植物,在弱光、荫蔽的密林底层因没有充足的光照可能会死亡,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
4.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植物种类越多;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的缺乏,垂直结构往往不明显;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在垂直方向上天然植被越丰富。但是同一山体,向阳坡与背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由于热量与水分条件组合不同,植物群体的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6.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 )
A.多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板根植物丰富 B.夏绿冬枯,植被较低,也会有较为矮小的灌木
C.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具有较宽的叶片 D.终年常绿,针状叶
【答案】5.A 6.D
【分析】5.读图可知,甲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A对。乙位于东北地区,不是雪域高原,B错。丙地处海南,以砖红壤为主,C错。丁是安徽黄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D错。故选A。
6.A描述的是热带雨林,B描述的是温带草原,C描述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描述的是针叶林。黄山迎客松属于针叶林,故选D。
【点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明显,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方向沿伸;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中低纬的高山表现明显。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021·高一课时练习)如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8.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答案】7.A 8.C
【分析】7.根据材料和图示“有孔叶片排水”,说明该地常年高温,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应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故选A。
8.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较普遍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普遍出现图示现象。故选C。
【点睛】热带雨林植物特征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1、植株高大;2、气根现象;3、叶子多呈现滴水叶尖形状;4、寄生、附生非常普遍;5、老茎生花。
(2021·高二课时练习)麦克默多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这里几乎没有降雪,只有一些陡峭的U型谷,谷底散布着一些小水塘(下图)。干谷面积很大,约有4000平方千米,它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请回答下列小题。
9.麦克默多干谷常年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与麦克默多干谷成为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无关的因素是( )
A.下沉气流,降雪稀少 B.风力强劲,冰雪难留
C.蒸发微弱,空气干燥 D.气温偏高,融雪量大
【答案】9.B 10.D
【分析】9.麦克默多干谷位于南极洲,受极地东风影响,盛行东南风,C、D错误。南极地区常年主导风向是东南风,B正确。北极地区的极地东风是东北风,A错误。故选B。
10.该地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区,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雪稀少,C有关。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强盛,冰雪难留,B有关。蒸发微弱,空气干燥,但由于岩石吸热将少量雪融化,D有关。位于南极地区,气温很低,D无关。故选D。
【点睛】位于南极洲的麦克默多干谷是地球最寒冷的沙漠,这里每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4英寸),几乎没有降雪,加上风力强劲,有限的降雪难以保存;年平均温度为-20 C(-4 F),蒸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小。 它们面积约为4,800平方公里(1,850英里),是南极大陆最大的无冰区。
(2021·高一课时练习)某同学在游记中写到:“进入森林后,仿佛来到了个梦幻王国。抬头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左图示意该同学拍摄的景观照片,下右图示意中国区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游记中记载的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小兴安岭 B.②西双版纳 C.③塔里木盆地 D.④太行山区
12.根据植被特征可推断当地气候(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答案】11.B 12.C
【解析】11.材料中提到的板状根是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右图中只有②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分布,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表明当地植被非常茂盛,可以推断当地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在陆地上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3.该自然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湿地资源 C.草场资源 D.森林资源
14.该资源在北半球大陆分布的最高纬度,西岸相比于东岸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纬度低 太阳辐射 B.纬度高 太阳辐射
C.纬度高 洋流 D.纬度低 洋流
15.该自然资源在中亚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稀少 C.自然灾害多 D.蒸发旺盛
【答案】13.D 14.C 15.B
【解析】13.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集中区,对应的资源是森林资源,D对。图中分布区耕地资源、湿地资源、草场资源分布少,A、B、C错。故选D。
14.该资源在北半球大陆分布的最高纬度,西岸相比于东岸的分布纬度高,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西岸有暖流经过,东岸是寒流经过,C对。A、B、D错。
15.该自然资源在中亚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耗水量大,该地降水稀少,不适宜森林生长,B对。气候属于温带气候,冬季寒冷,A错。自然灾害多、蒸发旺盛不是森林少的主要原因,C、D错。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课时练习)左图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
(1)从甲气候区到乙气候区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哪一种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2)③地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3)左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为( )
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针阔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答案】(1)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主导因素:水分。
(2)不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3)C
(4)丙气候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特征:耐旱,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
【分析】本题以欧洲西部为背景,考查了地域分异规律及自然带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详解】(1)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气候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气候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从甲气候区到乙气候区自然带的变化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2)由所学知识可知,③地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主要与山脉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3)由左图可知,①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于针叶林带,不可能为针阔混交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BD错误。且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于①自然带,故①②自然带可能分别为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A错误,C正确。故选C。
(4)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气候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具有耐旱、叶片常绿且坚硬、根系发达等特征。
【点睛】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日本九州中部低山区的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平方千米)。上千年来,当地农民在每年早春会对草原进行烧荒。经过世代的传承,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特色草地农业系统。下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
(1)在无人工维持的自然状态下,指出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当地农民将烧荒时间选择在早春的原因。
(3)说明当地农民对草原进行烧荒的意义。
【答案】(1)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理由:本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的物种竞争力更强。
(2)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新草未发芽)。
(3)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发展;增加草木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分析】本题以日本阿苏草原位置为背景,考查自然植被的演替、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现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1)读图可知,阿苏草原地区位于九州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特征,降水多,所以自然植被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在无人工维持的自然状态下,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2)烧荒时间的选择要考虑气候状况:要求天气晴朗,另外草类植物要干燥易燃且对草原生态破坏少等。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早春气温低,降水少,草原干枯,便于燃烧;早春新草未发芽,烧荒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
(3)草场是人工干扰的植被,烧荒的意义可以强化此种干扰,并且可以增加草场肥力和减少病虫害等方面分析。根据(1)题可知,自然状态下,该地的植被是森林,所以当地农民对草原进行烧荒可以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达到维持畜牧业的发展;对草原进行烧荒可以增加草木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当地农民对草原进行烧荒,可以烧死病虫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草原进行烧荒,减少地表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
(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
(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4)2016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2014年明显变大,请解释原因。
【答案】(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哀牢山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森林茂密,树叶面积大且冬季不落,积雪多时,树冠易被大雪压断。
(3)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土壤降温。
(4)大雪导致林冠大面积受损,森林覆盖率减小;(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快;夜晚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温度下降快。
【分析】本题以我国哀牢山地区2015年发生的极端降雪事件为情境,结合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主要考查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森林对林下的土壤保温作用显著,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低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远,说明温度差异大,秋冬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小。同时,通过保温作用,森林对土壤温度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由材料信息可知,哀牢山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该地森林异常茂密,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树冠大,落叶少,枝叶繁茂,发生极端降雪事件后,树冠极易积雪,当树木上的积雪不断积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压断树枝,对树木造成破坏。
(3)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大量降雪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下降;积雪融化过程中吸收了土壤和空气中热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也会使土壤温度下降。
(4)由图可知,森林对林下土壤的保温作用显著,但2015年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使树冠受损严重,进而导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土壤获得的光照增多,地温上升明显,夜晚地面又缺少树冠的保温作用,导致土壤温度降温又快,从而使土壤的日较差增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生物圈与植被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朋友圈里学地理”,如图是襄阳某老师发的一条朋友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热带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2021·高一课时练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读“森林中光照条件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森林的成层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茁壮的植物,在弱光、荫蔽的密林底层仍能健康成长
B.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中的上层
C.有些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少量的阳光,该植物为喜阴植物
D.喜阴植物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4.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
B.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植物种类越多
C.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的缺乏,垂直结构往往不明显
D.在山地,植物群体的垂直结构的丰富程度与山地所在纬度有关,与山体坡向没有关系
(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6.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 )
A.多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板根植物丰富 B.夏绿冬枯,植被较低,也会有较为矮小的灌木
C.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具有较宽的叶片 D.终年常绿,针状叶
(2021·高一课时练习)如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8.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2021·高二课时练习)麦克默多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这里几乎没有降雪,只有一些陡峭的U型谷,谷底散布着一些小水塘(下图)。干谷面积很大,约有4000平方千米,它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请回答下列小题。
9.麦克默多干谷常年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与麦克默多干谷成为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无关的因素是( )
A.下沉气流,降雪稀少 B.风力强劲,冰雪难留
C.蒸发微弱,空气干燥 D.气温偏高,融雪量大
(2021·高一课时练习)某同学在游记中写到:“进入森林后,仿佛来到了个梦幻王国。抬头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左图示意该同学拍摄的景观照片,下右图示意中国区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游记中记载的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小兴安岭 B.②西双版纳 C.③塔里木盆地 D.④太行山区
12.根据植被特征可推断当地气候(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在陆地上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3.该自然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湿地资源 C.草场资源 D.森林资源
14.该资源在北半球大陆分布的最高纬度,西岸相比于东岸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纬度低 太阳辐射 B.纬度高 太阳辐射
C.纬度高 洋流 D.纬度低 洋流
15.该自然资源在中亚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稀少 C.自然灾害多 D.蒸发旺盛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课时练习)左图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
(1)从甲气候区到乙气候区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哪一种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2)③地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3)左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为( )
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针阔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日本九州中部低山区的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平方千米)。上千年来,当地农民在每年早春会对草原进行烧荒。经过世代的传承,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特色草地农业系统。下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
(1)在无人工维持的自然状态下,指出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当地农民将烧荒时间选择在早春的原因。
(3)说明当地农民对草原进行烧荒的意义。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
(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
(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4)2016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2014年明显变大,请解释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