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关于化石和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层都有化石的分布 B.种类相同的化石一定在同一地层里
C.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D.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有不同的化石
3.确定地层形成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 )
A.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坚硬程度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答案】1.B 2.D 3.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一般呈层理状,水平方向上沉积岩地层是不同的时期逐渐沉积而形成,其中较老的岩石应先沉积,应位于下方;较新的岩石后沉积,一般在上方,故应是下老上新,B正确,ACD均错误。本题应选B。
2.只有沉积岩中才有化石分布,A错误;由于化石的形成时间不同,种类相同的化石不一定在同一地层里,B错误;化石所处的岩层属于沉积岩,随着地球不同时期的地层变化,可能使化石出露地表,因此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可能较浅层的区域也可以找到,C错误;不同年代的地层所处的地球环境不同,因此形成的化石可能不同,D正确。本题应选D。
3.因化石中常含有不同时期和种类的动植物的遗体或者遗迹,能够反应出地球的历史,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A正确;地层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可能会受到内、外力作用影响发生改变,确定地层形成时代和顺序准确性不高,B错误;岩石的坚硬程度不影响地层形成时代和顺序,C错误;仅凭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无法准确确定地层形成时代和顺序,且化石的埋深会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影响发生变化,D错误。本题应选A。
【点睛】岩层的形成顺序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下老上新: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岩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侵入岩新;③先形成后断裂: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6.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答案】4.C 5.C 6.C
【解析】4.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 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A错误,C正确;横波和纵波经过①和②之间界面后都增速,可知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B错误;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错误。故选C。
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所以①是地壳,②是地幔;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降速,所以②和③之间是古登堡面,③是地核的外核部分。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即软流层以上的固体部分,结合图示,即为①和②的顶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能感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C正确。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后感觉到横波带来的左右摇晃,横波不能在空气和水中传播,飞鸟和鱼不能感觉到横波带来的左右摇晃,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020秋·高二课时练习)一位游客游览过浙江台州桃渚火山熔岩形成的台地后,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图片(图甲),并且配了文字说明:这里蕴藏着教科书般的地质经典,传递着八万年前地球内部的信息,今天我和它有了亲密的接触。图乙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图甲中地质景观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8.有关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b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B.d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C.只有过程③属于外力作用
D.石灰岩通过过程⑤形成大理岩
【答案】7.B 8.D
【解析】7.根据所学可知,图乙中a由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为侵入岩,b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为喷出岩;c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d为除了岩浆岩及沉积岩之外可以直接变成岩浆,的变质岩。图甲中地质景观是浙江台州桃渚火山熔岩形成的台地,因此该地的岩石为喷出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沉积岩中一般会含有化石,而b类岩石为喷出岩,从中不可能找到化石,A错误;具有层理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而d类岩石为变质岩,不具有层理构造,B错误;过程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属于外力作用,过程④是固结成岩作用,也属外力作用,C错误;石灰岩通过过程⑤(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D正确。故选D。
【点睛】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2022·高二课时练习)图1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一种特殊砂岩地貌,这种绚丽的红层地貌遍布在天山山麓、西部山岭、盆地边缘甚至沙漠腹地。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9.构成图1中红层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成因与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③ C.丙-⑤ D.丁-⑥
10.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经熔融作用形成 B.丁可能由喷出型花岗岩组成
C.火山熔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幔 D.因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使乙变成丙
【答案】9.D 10.D
【分析】9.由材料信息“图1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一种特殊砂岩地貌”可知,砂岩属于沉积岩;据图可知,甲是岩浆喷出地表在①冷却凝固作用下形成的喷出岩,乙是岩浆侵入地表在③冷却凝固形成的为侵入岩,丁由沉积物在⑥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丙是各类岩石在⑤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对应丁,形成丁的作用为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甲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A错误;丁是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B错误;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熔岩的物质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所以火山熔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C错误;如果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可能使乙侵入岩变质形成丙变质岩,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白头山天池浮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长白山地的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其周边“浮石”属于( )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12.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11.A 12.D
【分析】11.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白头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其周边“浮石”黑色、多气孔,应该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因此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浮石指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质地软,比重小能浮于水面,故称浮石。火山分布区都有浮石矿产分布,以北方地区为多。
(2021·高一课时练习)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壳( )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C.洋壳比陆壳更厚 D.温度比其他内部圈层高
14.软流层( )
①位于下地幔上部②上部与地壳相邻③部分呈熔融状态④影响板块的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岩石圈(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上地幔以上 D.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13.A 14.D 15.A
【分析】1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A正确;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B、C错;与地幔和地核相比,地壳温度较低,D错。故选A。
14.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①错;莫霍界面与地壳相邻,软流层上部不与地壳相邻,②错;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③正确;科学家推断,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④正确;③④正确,故选D。
15.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A正确,C、D错;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B错。故选A。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心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2)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3)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4)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1)岩浆
(2)大陆
(3) 横波消失 液或气
(4)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读图能力,难度较小。主要运用地球的结构的知识进行解答。
(1)
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的80~400千米的深度处,处于高温熔融状态。
(2)
读图可知,圈层①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层,地壳层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平均约为33千米,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平均为6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3)
读图可知,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突然下降为零,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不能在液态和气态中传播,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
(4)
读图可知,③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以坚硬的岩石为主,被称为岩石圈。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的传播速度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①纵波(P波) 波速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②横波(S波) 固体
(2)地壳(A)
范围:地面以下、a 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大陆地壳较 ,大洋地壳较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 ;海拔越低,地壳 。
(3)地幔(B)
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 与b 之间。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是由 组成的,称岩石圈。
(4)地核(C)
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b 所包围的球体。
分层: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2内核:一般认为呈 。
【答案】 地震波 快 固、液、气态 慢 莫霍界面 厚 薄 越厚 越薄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岩浆 软流层 岩石 古登堡界面 固态
【详解】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以识记性的基础知识为主,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的图进行分析即可。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及调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理事物中,属于水圈的是 、 ,属于生物圈的是 、 。
(2)图中雪山涉及的地球圈层主要是 圈和 圈。
(3)地球各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
【答案】 河流 积雪 森林 草原 岩石 水 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流水影响地表形态;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的水分含量;河湖的水体蒸发影响大气的水分含量。
【分析】本题以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地理事物主要有河流、积雪、山脉、森林、草原等,其中河流和积雪属于水圈,森林和草原属于生物圈。
(2)雪山是常年积雪的高山,所以涉及的地球圈层主要是水圈和岩石圈。
(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大气的成分,说明生物圈与大气圈的联系;流水影响地表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河湖的水体蒸发影响大气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的联系等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关于化石和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层都有化石的分布 B.种类相同的化石一定在同一地层里
C.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D.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有不同的化石
3.确定地层形成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 )
A.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坚硬程度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6.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2020秋·高二课时练习)一位游客游览过浙江台州桃渚火山熔岩形成的台地后,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图片(图甲),并且配了文字说明:这里蕴藏着教科书般的地质经典,传递着八万年前地球内部的信息,今天我和它有了亲密的接触。图乙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图甲中地质景观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8.有关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b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B.d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C.只有过程③属于外力作用
D.石灰岩通过过程⑤形成大理岩
(2022·高二课时练习)图1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一种特殊砂岩地貌,这种绚丽的红层地貌遍布在天山山麓、西部山岭、盆地边缘甚至沙漠腹地。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9.构成图1中红层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成因与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③ C.丙-⑤ D.丁-⑥
10.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经熔融作用形成 B.丁可能由喷出型花岗岩组成
C.火山熔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幔 D.因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使乙变成丙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白头山天池浮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长白山地的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其周边“浮石”属于( )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12.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2021·高一课时练习)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壳( )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C.洋壳比陆壳更厚 D.温度比其他内部圈层高
14.软流层( )
①位于下地幔上部②上部与地壳相邻③部分呈熔融状态④影响板块的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岩石圈(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上地幔以上 D.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2)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3)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4)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的传播速度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①纵波(P波) 波速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②横波(S波) 固体
(2)地壳(A)
范围:地面以下、a 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大陆地壳较 ,大洋地壳较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 ;海拔越低,地壳 。
(3)地幔(B)
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 与b 之间。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是由 组成的,称岩石圈。
(4)地核(C)
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b 所包围的球体。
分层: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2内核:一般认为呈 。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理事物中,属于水圈的是 、 ,属于生物圈的是 、 。
(2)图中雪山涉及的地球圈层主要是 圈和 圈。
(3)地球各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举例说明上述观点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