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下图示意2021年某时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表层水温与正常年份水温偏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正常年份相比( )
A.东南信风偏弱 B.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偏高
C.赤道暖流偏弱 D.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上升流弱
2.图示海域水温的异常变化使( )
A.南美西北部干旱加剧 B.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C.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D.马来群岛森林火灾频发
【答案】1.B 2.A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正常年份相比,东南信风偏强,A错误;大洋水受东南信风影响向西推送,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偏高,B正确;赤道暖流受东南信风影响,因此也会偏强,C错误;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离岸风(东南信风)增强,因此上升流增强,D错误。故选B。
2.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图示海域水温异常变化,东南信风增强,南美西北部的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增强,秘鲁寒流增强,降水减少,因此干旱加剧,A正确;太平洋西岸水温比正常年份偏高,上升气流将更加显著,使得东部地区降水更多,B错误;秘鲁寒流增强,上升流增强,鱼类的饵料丰富,渔获量增加,C错误;西太平洋地区水温升高,气流上升增强,马来群岛降水增多,森林火灾发生频次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事现象是海—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当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导致东太平洋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气流下沉;而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气流上升,海水温度异常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的现象。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分布图(单位:℃)。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区海水等温线( )
A.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B.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C.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D.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4.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乙海区,等温线密集是因为( )
A.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 B.寒暖流在此海区交汇
C.海陆热力差异更显著 D.上升补偿流导致降温
【答案】3.B 4.B
【解析】3.由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甲处海水等温线数值会增大,排除C、D选项。甲处海水温度偏高时该地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较弱,导致流经该地的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减弱,则海水等温线向北弯曲幅度减小,B正确,A错误。故选B。
4.由图可知,乙海区位于日本北海道岛的东部,该地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水温差异大,等温线密集,B正确。该地等温线四季都较密集,与太阳直射点北移无关,A错误。日本沿岸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均显著,差异不大,C错误。乙海区为寒暖流交汇,不是上升补偿流为主,D错误。故选B。
【点睛】四大渔场的位置与形成原因:
北海道渔场(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纽芬兰 渔场(加拿大):位于大西洋西北部,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北海渔场(英国):位于大西洋北部,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秘鲁 渔场(秘鲁):位于太平洋东南部,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源于(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反射
6.图中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来源于( )
A.海水蒸发 B.大气降水 C.大气逆辐射 D.地球运动
【答案】5.C 6.A
【解析】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正确;地面(海面)辐射属于海水热量的支出,A错误;大气辐射和大气反射不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BD错误。故选C。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来源于海水蒸发,A正确;大气降水不影响海水热量收支,B错误;大气逆辐射是海水热量的收入,C错误;地球运动与海水热量收支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海洋热量支出主要用于蒸发。其实,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还与洋流有关,暖流可以从出发海区带走相对较多的能量,同时增加到达海区的能量;寒流从出发海区带走的能量则相对较少,同时降低到达海区的温度。
(2022·高二课时练习)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 B.大陆架范围广,提供生存场所
C.降水稀少,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 D.洋流影响,水温适宜,适合生存
8.以下渔场和秘鲁渔场成因相似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索马里夏季渔场 D.北海渔场
9.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答案】7.D 8.C 9.A
【解析】7.由材料“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可知,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较低,虽然地处热带,但水温适宜温带鱼类的生长,适合生存,D正确;与淡水注入、大陆架分布和降水多少无关,ABC错误。故选D。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秘鲁渔场形成原因是上升补偿流,与其成因相似的是索马里夏季渔场,索马里夏季由于离岸风影响,沿海形成离岸寒流,鱼类饵料丰富,鱼类资源丰富,C正确;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ABD错误。故选C。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会使该海域水温异常变冷,鱼类会向纬度较低的地方迁徙,即丙地渔场的鱼类会向甲地迁徙,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向甲方向移动,A正确,B错误;离岸风势力会增强,近岸地带水温会更低,鱼类向远离岸边移动,深海区不适合鱼类的生长,不会向深海区移动,C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2023·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中①②③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在高纬度地区更强烈 B.①过程输送的水量与②相等
C.②过程能形成风蚀地貌景观 D.③过程实现了地表水热输送
11.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会减少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②会增加
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①会增加 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②会增加
【答案】10.D 11.B
【分析】10.读图可知,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产生①海水蒸发,海水蒸发在低纬度地区更强烈,A错;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部分随③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水汽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地表水热输送,D对;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形成②径流,因此,②过程能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景观,C错;海水蒸发量大于陆地径流量,因此①过程输送的水量大于②,B错。故选D。
11.根据所学知识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说明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蒸发会增多,降水会增多,径流量会增加,A错,B对;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西岸①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径流减少,C、D错。故选B。
【点睛】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的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很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热带地区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和改变了南北方向的经圈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2022·高二课时练习)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海洋与大气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和热源 B.海洋与大气之间不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
C.海洋不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 D.大气中的水热变化是由海洋决定的
13.海水向大气输送水分也会( )
A.把海洋的热量带到陆地 B.把海洋的泥沙带到陆地
C.把高纬的热量带到低纬 D.把太阳的热量带到海洋
【答案】12.A 13.A
【解析】12.海洋通过蒸发为近海大气提供潜热和水分,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广泛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海洋也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A正确,BC错误。大气中的水热变化与海洋关系较大,但不完全由海洋决定,D错误。故选A。
13.海水蒸发以潜热的形式可将热量带到大气,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的方式可带至陆地上空,或水汽由低纬输送至高纬,会使得海洋把热量带到陆地,或把热量从低纬带到高纬,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交换,A正确,C错误。海水向大气输送水分,不会把海洋的泥沙带到陆地,不会把太阳的能量带到海洋,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气在进行水份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热量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15.下列海域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答案】14.D 15.B
【解析】14.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体现的是海一气的物质交换,A不符合题意;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体现的是海一气的能量交换,B不符合题意;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体现的是海一气的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是内力作用,与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没有关系,D符合题意。所以选D。
15.波罗的海和渤海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较弱,AC错误,红海海域面积小,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较弱,D错误;加勒比海,纬度低,且海域面积广,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B正确,所以选B。
【点睛】太阳辐射是海水温度升高的能量源泉,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表层海洋,海水同时以3种形式向外传输热量,一是以海水辐射(类似地面辐射)形式把热量还给大气,二是以热传导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三是海水蒸发吸热而损耗热量。海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汽凝结则会释放热量。海洋与大气之间主要通过蒸发和降水以及伴随的热量吸收和释放,得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下图),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太气、海洋在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
(1)用箭头画出图中大气、海水环流方向,用图例 标出云雨区,写出海水的性质(冷、暖)。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推测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标出大气环流方向标出大洋环流方向云雨区;海水的性质(冷、暖)。
(2)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等。
【分析】本题以海气水热交换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和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1)
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相对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相对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易形成云雨区,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的水平流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环流由此形成。读图,结合洋流分布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原因是该地区受信风(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被吹走,下层较冷的海水上翻形成,上层较暖海水在信风的吹拂下进一步向西流动,形成海水环流。如图:
(2)
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说明海水上翻作用加强,带来更多的有机质,会使得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会导致大气环流加剧,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气流下沉加剧,高压加强,气候的干旱程度加剧。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它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它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2020年8月拉尼娜现象发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状况变化。
(2)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过火面积最大的山火。分析拉尼现象与本次山火特征的关联性。
(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
【答案】(1)①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②西部上升气流加剧;③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气流加强;④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气流加强。
(2)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②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③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利福尼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④炎热干旱天气时间长、强度大。
(3)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容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原因: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②加大了海陆间的气压差异(或者容易吸引极地冷空气南下)。
【分析】本题考查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其影响,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偏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高压,而赤道太平洋西部反之,上升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低压。所以在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的气流加强,在高空反之,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的气流加强。
(2)结合上题分析,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影响大气环流,使得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气候较往年更加干旱;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尼福利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导致出现长时间的炎热干旱气候,从而造成山火易发且不易熄灭,持续时间长。
(3)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冬季海洋气温本来就比陆地高,这样一来更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使得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使我国东部地区较往年偏冷、偏干,极强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寒潮等气象灾害。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大风降温,最低气温达-15.9℃,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市最低气温极值。当日青岛市附近海面烟雾袅袅,出现了罕见的“海浩”奇观(如左图)。“海浩”,指由于海洋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差显著增加,水汽迅速凝结成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在海面呈现“水雾”或“冰水混合雾”,甚至“冰雾”的特殊现象。右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
(1)试从天气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青岛“海浩”现象的成因。
(2)读右图,说出我国近海年蒸发量2000mm以上高值区的分布特点,并推测成因。
【答案】(1)冷锋过境,形成寒潮天气。气温显著低于表层海水温度,海水蒸发加剧,遇冷空气迅速凝结。
(2)分布:从菲律宾北部(台湾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海域,呈西南-东北向狭长分布。
原因:(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分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1)由材料“2021年1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大风降温,最低气温达-15.9℃,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市最低气温极值”可知,冷锋过境,形成寒潮天气。由材料““海浩”,指由于海洋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差显著增加,水汽迅速凝结成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在海面呈现“水雾”或“冰水混合雾”,甚至“冰雾”的特殊现象”可知,寒潮使大气强烈降温,气温显著低于表层海水温度,海水蒸发加剧,遇冷空气迅速凝结。
(2)读图可知,我国近海年蒸发量2000mm以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从菲律宾北部(台湾岛南部)到日本南部海域,呈西南-东北向狭长分布。形成原因是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北半球太平洋西部,有日本暖流流经,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比所流经海区水温高,因此暖流流经海区,水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下图示意2021年某时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表层水温与正常年份水温偏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与正常年份相比( )
A.东南信风偏弱 B.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偏高
C.赤道暖流偏弱 D.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上升流弱
2.图示海域水温的异常变化使( )
A.南美西北部干旱加剧 B.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C.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D.马来群岛森林火灾频发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分布图(单位:℃)。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区海水等温线( )
A.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B.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C.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D.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4.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乙海区,等温线密集是因为( )
A.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 B.寒暖流在此海区交汇
C.海陆热力差异更显著 D.上升补偿流导致降温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源于(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反射
6.图中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来源于( )
A.海水蒸发 B.大气降水 C.大气逆辐射 D.地球运动
(2022·高二课时练习)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 B.大陆架范围广,提供生存场所
C.降水稀少,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 D.洋流影响,水温适宜,适合生存
8.以下渔场和秘鲁渔场成因相似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索马里夏季渔场 D.北海渔场
9.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2023·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中①②③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在高纬度地区更强烈 B.①过程输送的水量与②相等
C.②过程能形成风蚀地貌景观 D.③过程实现了地表水热输送
11.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会减少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②会增加
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①会增加 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②会增加
(2022·高二课时练习)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海洋与大气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和热源 B.海洋与大气之间不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
C.海洋不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 D.大气中的水热变化是由海洋决定的
13.海水向大气输送水分也会( )
A.把海洋的热量带到陆地 B.把海洋的泥沙带到陆地
C.把高纬的热量带到低纬 D.把太阳的热量带到海洋
(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15.下列海域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下图),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太气、海洋在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
(1)用箭头画出图中大气、海水环流方向,用图例 标出云雨区,写出海水的性质(冷、暖)。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推测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它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它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2020年8月拉尼娜现象发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状况变化。
(2)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过火面积最大的山火。分析拉尼现象与本次山火特征的关联性。
(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月7日,山东省青岛市大风降温,最低气温达-15.9℃,打破了1961年以来该市最低气温极值。当日青岛市附近海面烟雾袅袅,出现了罕见的“海浩”奇观(如左图)。“海浩”,指由于海洋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差显著增加,水汽迅速凝结成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在海面呈现“水雾”或“冰水混合雾”,甚至“冰雾”的特殊现象。右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
(1)试从天气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青岛“海浩”现象的成因。
(2)读右图,说出我国近海年蒸发量2000mm以上高值区的分布特点,并推测成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