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的应用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的应用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4 23:07: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的应用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2019年6月以来,我国华南、江南等地降水不断,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下图示意2019年1—6月115°E~145°E平均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虚线为多年平均)位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入夏以来,造成我国华南、江南等地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 B.登陆台风次数偏多
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速度快 D.冷锋活动频繁发生
2.为迅速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受灾状况,无人机再次成为救灾行动中的“一员”,无人机监测属于(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答案】1.A 2.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即由副热带高压北移造成,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造成我国华南、江南等地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多发,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遥感主要用于大范围的实时信息的获取,无人机监测属于遥感技术(RS)的应用,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下图是“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5G技术
4.“110”指挥中心要指挥最近的巡警车去事故地点,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
【答案】3.C 4.B
【解析】3.指挥中心可以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体现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C正确。遥感主要用来获取面状地理事物信息,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B错误。与5G技术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4.首先需要对事故地点进行定位,用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后查询附近最近的警车位置,根据实时交通拥堵情况,分析获得的地理信息,规划最优的出警路线,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遥感主要是借助传感器在一定的搭载平台远距离获取地面的面状地理信息,这个过程不需要利用遥感技术,排除ACD。故选B。
【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测得的热力值,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的统计图形。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城市8时和20时的人口热力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绘制人口热力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NSS和GIS C.RS D.RS和GIS
6.根据人口热力图,可以( )
A.统计该市人口数量 B.分析城市人口迁移方向
C.确定城市用地类型 D.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
【答案】5.B 6.C
【解析】5.人口热力值的获取需要借助手机等,利用GNSS技术对人口分布等信息进行实时定位,之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合成叠加、绘制,这个过程则需要用到GIS技术,B正确,排除A(A选项不全面)。RS主要是借助传感器在一定的搭载平台上对地理信息进行远距离获取,而人口的实时分布在城市受建筑等因素的遮挡,难以直接获取,CD错。故选B。
6.人口热力反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集分布情况,根据人口密度可以确定交通、商业区的布局等用地类型,C正确。人口数量的统计需要人口普查员进行统计,人口热力图不能统计人口数量,A错。城市人口迁移方向、城市人口增长率等不能通过人口热力图来进行分析预测,BD错。故选C。
【点睛】“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某地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该地卫星影像的分析,绘制成“森林大火燃烧示意图”,t1~t4表示火灾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完成上图的绘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8.下列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a区的大火燃烧时间最长 B.b区的树种比c区易燃
C.森林大火延烧至t4阶段时结束 D.d区有可能是湖泊
【答案】7.C 8.D
【解析】7.通过卫星影像获取火灾情况,要运用RS(遥感技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绘制示意图要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所以完成绘制既需要遥感技术,也需要地理信息系统,C正确,排除A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对地理信息进行定位和导航,B错。故选C。
8.d区在周围都有火情的情况下,仍然没有火情,因此可能是水域,D正确。c区域从t2—t4阶段都在燃烧,大火燃烧时间最长,A错;b区域t4阶段才燃烧,故推测c区域的树种比b区域易燃,B错;森林大火延烧至t4阶段时,图中abce均在燃烧,大火并没结束,C错。故选D。
【点睛】“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022·高一课时练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中以斑块形式呈现。下图是某市斑块密度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了解该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来源于( )
A.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B.硬化地面遥感数据
C.河湖水面遥感数据 D.透气地面定位数据
10.在2000-2010年期间该市建设用地( )
A.连通增强 B.联系减弱
C.规模萎缩 D.分离增强
11.随着该市建设发展,斑块化密度将( )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小 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答案】9.B 10.A 11.C
【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建设用地主要以硬化地面为主,CD错误。了解该城市建设用地主要运用遥感技术,即通过“看”采集硬化地面数据,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分析,A错误。故选B。
10.由材料可知,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中以斑块形式呈现。读图可知,2000-2010年期间该市斑块密度减小,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连通增强,斑块数量减少,密度减小,A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可能萎缩,C错误。联系减弱、分离增强都不会对斑块密度产生大的影响,BD错误。故选A。
11.由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多,斑块密度不断增加,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相邻斑块会连通,形成一个大的斑块,因此密度又会减小。综上所述,随着该市建设发展,斑块化密度将先增加后减小,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点”与“面”判断GPS:工作对象是“点”,选用GPS;工作对象是面,选用RS和GIS。
“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选用GIS,“看”选用RS。
12.(2022·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7月23日15时30分前后,台风“麦德姆”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强热带风暴级,风速30米/秒)。读图,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
A.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雷达技术 D.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D
【详解】遥感技术(RS)指利用飞机、卫星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能够快速获取地物信息,如获取农作物病虫害分布状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用于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雷达是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具有监测功能的是(RS)技术,所以要监测台风“麦德姆”的位置,需要遥感技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D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雷达技术不是该图像利用的主要技术,ABC错误。故选D。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今冬第六轮寒潮来袭,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天气。下图示意寒潮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A.沙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
15.中央气象台对此次寒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以及预警和预报,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A 14.B 15.A
【分析】13.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表示偏北风的是甲,故A正确,乙丙丁都是偏南风,不能形成寒潮,故BCD错。故选A。
14.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故B正确,ACD错。故选B。
15.根据材料,对此次寒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对寒潮进行预警和预报需要借助GIS技术对相关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故①③正确,整个过程对定位或导航的需求不大,不需要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故②④错,故选A。
【点睛】寒潮天气是在冬半年里高纬度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冷空气所经之处,将相继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受影响的范围广。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6月,随着第55颗也是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发射升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保障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通信的畅通和安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多发区分布示意图。
(1)分析甲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当甲地发生泥石流灾害时,简述救灾指挥部如何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于抢险救灾。
【答案】(1)地形崎岖(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落差大(坡度陡峻);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疏松(易垮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2)指挥部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迅速安排救灾人员和物资前往灾区救援;时刻监控灾民、救援人员和物资的位置。
【分析】本题涉及泥石流成因及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等3个条件。读图分析,甲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势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形崎岖,地势落差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质地破碎疏松;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强度大,遇暴雨时易形成泥石流。
(2)泥石流发生时,被困灾民利用手机等设备,确定自己所在位置,并向当地的指挥部发出求救信息,准确定位;指挥部根据接到的位置信息,和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确定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质的位置,迅速安排救灾人员和物质前往灾区救援,及时救出灾民并发放生活物质,快速和准确的到位,减少伤亡;并时刻监控灾民和救援人员和物质的位置,做好后续的救灾和复产工作。
17.(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8年11月23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2018年第29号台风“天兔”的中心位于我国南沙永暑礁偏北方约120km的南海海面上,即(10.7°N,112.9°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m/s),中心最低气压1002百帕,七级风圈半径60~180km。
(1)要监测台风“天兔”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台湾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发出求救信号,台湾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
(3)要完成台风“天兔”未来6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和____。
(4)试举出上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答案】(1)A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3)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4)例:水灾: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分析】本大题以台风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已学知识,遥感主要用于通过遥感影像获取信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获取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要监测台风“天兔”的位置,应利用遥感获取影像资料,因此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不具备监测功能,A对,排除BCD。故选A。
(2)根据已学知识,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当渔船发出求救信号,台湾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卫星定位系统来进行导航并实施营救。
(3)根据已学知识,要完成台风“天兔”未来6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利用遥感获取影像资料,之后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因此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4)上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等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影响我国的两种气象灾害路径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沿实线路径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冬或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_________地区。
(2)图中沿虚线路径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多发于_________季节,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
(3)实时监测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帮助用户在遭遇灾害或面临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
【答案】(1) 寒潮 冬 蒙古、西伯利亚
(2)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3) 遥感技术(或R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GPS)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两种气象灾害路径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我国的两种气象灾害路径、发生时间及发生地区,3S技术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图中沿实线路径主要来自纬度更高的内陆地区,是寒冷空气的入侵,表示的气象灾害是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其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2)读图可知,图中沿虚线路径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表示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多发于夏秋季节。
(3)由所学知识可知,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所以实时监测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所以帮助用户在遭遇灾害或面临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GPS或GNSS),以便让用户快速得到救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的应用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2019年6月以来,我国华南、江南等地降水不断,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下图示意2019年1—6月115°E~145°E平均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虚线为多年平均)位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入夏以来,造成我国华南、江南等地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 B.登陆台风次数偏多
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速度快 D.冷锋活动频繁发生
2.为迅速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受灾状况,无人机再次成为救灾行动中的“一员”,无人机监测属于(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下图是“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5G技术
4.“110”指挥中心要指挥最近的巡警车去事故地点,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测得的热力值,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的统计图形。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城市8时和20时的人口热力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绘制人口热力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NSS和GIS C.RS D.RS和GIS
6.根据人口热力图,可以( )
A.统计该市人口数量 B.分析城市人口迁移方向
C.确定城市用地类型 D.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某地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该地卫星影像的分析,绘制成“森林大火燃烧示意图”,t1~t4表示火灾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完成上图的绘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8.下列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a区的大火燃烧时间最长 B.b区的树种比c区易燃
C.森林大火延烧至t4阶段时结束 D.d区有可能是湖泊
(2022·高一课时练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中以斑块形式呈现。下图是某市斑块密度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了解该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来源于( )
A.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B.硬化地面遥感数据
C.河湖水面遥感数据 D.透气地面定位数据
10.在2000-2010年期间该市建设用地( )
A.连通增强 B.联系减弱
C.规模萎缩 D.分离增强
11.随着该市建设发展,斑块化密度将( )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小 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12.(2022·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7月23日15时30分前后,台风“麦德姆”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强热带风暴级,风速30米/秒)。读图,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
A.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雷达技术 D.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今冬第六轮寒潮来袭,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天气。下图示意寒潮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A.沙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
15.中央气象台对此次寒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以及预警和预报,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6月,随着第55颗也是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发射升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保障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通信的畅通和安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多发区分布示意图。
(1)分析甲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当甲地发生泥石流灾害时,简述救灾指挥部如何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于抢险救灾。
17.(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8年11月23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2018年第29号台风“天兔”的中心位于我国南沙永暑礁偏北方约120km的南海海面上,即(10.7°N,112.9°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m/s),中心最低气压1002百帕,七级风圈半径60~180km。
(1)要监测台风“天兔”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台湾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发出求救信号,台湾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
(3)要完成台风“天兔”未来6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和____。
(4)试举出上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影响我国的两种气象灾害路径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沿实线路径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冬或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_________地区。
(2)图中沿虚线路径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多发于_________季节,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地区。
(3)实时监测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帮助用户在遭遇灾害或面临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