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如果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①一降水 B.②一蒸发
C.③一水汽输送 D.④一地表径流
2.南水北调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B
【分析】该题以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由材料可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可得,①代表降水,②代表地表径流,③代表蒸发,④代表水汽输送。因此,BCD项错误,A项正确。故选A。
2.由已学知识可知,南水北调,对应影响主要为地表径流,据图可知:①代表降水,②代表地表径流,③代表蒸发,④代表水汽输送,因此对应②,ACD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水循环过程: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2022·高一课时练习)雨水花园有滞留和净化雨水的功能。图为某城市雨水花园的实验模型结构示意图,模型中计划铺设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的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平均粒径:土壤颗粒<砂粒<砾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实验中,水经穿孔管流出可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4.为使雨水花园的功能达到最优,图中①②③层最合理的铺设顺序依次是( )
A.土壤层、砂层、砾石层 B.砂层、土壤层、砾石层
C.砾石层、砂层、土壤层 D.土壤层、砾石层、砂层
【答案】3.D 4.A
【解析】3.植被生长在地表,则图中穿孔管位于地下,是地表水经过下渗过程,变成地下水,在地下流动,为地下径流,D正确、C错误;降水来自大气层而非地下,A错误;下渗应是从地表到地下,B错误。故选D。
4.一般来说土壤颗粒愈粗,孔隙直径愈大,其透水性能愈好,土壤的下渗能力亦愈大。由材料可知,平均粒径:土壤颗粒<砂粒<砾石。为使雨水花园的下渗功能达到最优,图中①②③最合理的铺设顺序依次是土壤层、砂层、砾石层。表层土壤层颗粒细小,有利于保水保土,适宜植物生长,砂层有利于雨水下渗,砾石层空隙大,含水能力强,利于储存地下水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022·高一课时练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自2000年开始,为改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经博斯腾湖、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直至台特玛湖。下表为塔里木河下游两次生态输水的相关信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输水次数 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天 输水量/亿立方米 水流到达位里 距大西海子水库/千米
1 2000.05.14 61 0.98 喀尔达依 106
12 2011.01.07 19 0.36 台特玛湖 321
5.修复塔里木河下游两岸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把地表水引入灌区,改变地表径流
B.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
C.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增加下游径流量
D.人工降雨,增加大气降水
6.第12次输水距离远大于第1次输水距离的原因是( )
①水流速度快②植物吸收少③下渗减弱④蒸发少⑤农业生产截留少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5.C 6.D
【解析】5.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经常会出现上中下游争水现象,所以修复塔里木河下游两岸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是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增加下游径流量,C正确。把地表水引入灌区,改变地表径流容易发生土壤化;水源不足,不宜 大力植树造林;因空气干燥,缺少水汽,人工降雨效果差,ABD错误。故选C。
6.第12次输水距离远大于第1次输水距离,说明随着前11次输水,塔里木河下游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壤含水量增加,下渗减弱;冬季气温低,蒸发少;冬季没有农作物,农业生产截留少,导致输水距离增加,③④⑤正确。水流速度由落差决定,第12次输水与前11次落差没有差别,水流速度变化不大;输水沿河流,植物较少,植物吸收不是影响水量的重要因素,①②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
【点睛】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等环节,按水循环涉及的空间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三种类型。
(2022·高一课时练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利用。
7.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植物蒸腾 C.减少地下径流 D.增加下渗
8.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A.增强城市降雨能力 B.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C.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D.加剧城市炎热程度
9.某班同学为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普及屋顶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B.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水体污染
C.跨流域调水,减少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就地消纳雨水
【答案】7.D 8.B 9.D
【解析】7.从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说明“海绵城市”能够吸收大量的降水,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D正确,AC错误;由于地下蓄水量大,可供蒸发及植物蒸腾的水分增多,B错误。故选D。
8.建设“海绵城市”目的是增加水的下渗,对降水影响不大,A错误;由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利于减轻雨洪,提高城市防洪能力,B正确;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没有影响,C错误;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利于增加地表的植被量,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B。
9.屋顶绿化能够吸收的雨水太少,作用不大,A错误;消除水体污染和跨流域调水与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B、C错误;地面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就地消纳雨水,D正确。故选D。
【点睛】“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2022·高一课时练习)图示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修建水库后(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加固堤坝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0.D 11.B
【解析】10.读图中曲线可知,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正确。洪峰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提高,旱涝灾害减少,④正确。河流径流量、降水量的变化与水库修建无关,①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D正确,故选D。
11.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量,降低洪水灾害,①正确。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径流,但是不能降低洪涝灾害,②错误。疏浚河道可以增加洪水渲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不能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③错误。退耕还湖,可以提高湖泊的调节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减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点睛】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植被浅沟一般适用于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可以与雨水管网联合运行,其表面一般用草覆盖。下图示意植被浅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植被浅沟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是( )
A.蒸发和蒸腾减弱 B.地表径流增加 C.地下径流减少 D.下渗作用增强
13.与传统管网排水系统相比,植被浅沟的主要优点有( )
①美化环境 ②地表排水量大 ③收集雨水 ④净化水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2.D 13.C
【解析】12.植被浅沟与不透水面相比,有植被覆盖,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作用,从而使得蒸发量和地下径流增强,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13.据图可知,植被浅沟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利于收集雨水,③正确;植被浅沟与传统管网排水系统相比,有植被覆盖其上,更加美观,利于美化环境,①正确;植被浅沟对下渗的水有一定净化作用,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功能,④正确;地表排水量大并不是植被浅沟的优点,②错误,所以,C正确,ABD项错误,本题选C。
【点睛】下渗受到土壤特性、降水特性、流域植被、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城市化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下图示意某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降水下渗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5.相对于地面以土壤和植物为主的自然状态,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风速加大②不透水面没有持水能力③城区气温升高④不透水面蒸发持续时间变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4.D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明显减少,即下渗量减少,因此地下水位不会上升,A、C错误;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比重大大升高,硬化地表和地下管网使得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可能加快,B错误;图中显示,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比重大大升高,雨水直接汇集至河流的水量大增,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正确。故选D。
15.以土壤和植物为主的自然状态地面,含水较多,大气与土壤水之间的交换频率且持久,因此蒸发量较大,而城市不透水地表不具有持水能力,可供蒸发的水量小,地表容易干燥,可供蒸发的时间短,从而使得不透水地表使蒸发量小,②、④符合题意;如果城区风速加大、气温升高有可能增强蒸发,因此不是蒸发量减小的原因,①、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左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右图为“内蒙古草原上某河曲景观图”,该河注入呼伦湖。
(1)左图中序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题)
A.①﹣降水 B.②﹣水汽输送 C.③﹣地下径流 D.④﹣下渗
(2)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左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____(双项选择题)。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B.塑造陆地地表形态C.促使全球总水量不断增加D.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3)右图河曲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河曲发育对沿岸地区水循环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等。
(4)人类可以利用水循环原理,改变左图中环节③的时空分布,趋利避害。请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
【答案】(1)AD
(2) 海陆间 BD
(3) 地表径流 流速变换 下渗增多
(4)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和内蒙古草原上某河曲景观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结合左图可知,①环节由大气水到地表水,因此降水,②环节由海洋水到大气水,因此为蒸发,③环节由地表水到海洋水,因此地表径流,④环节由地表水到地下水,为下渗。综上,AD正确。
(2)结合左图可知,图示发生领域为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为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有: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C错,D正确;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A错;塑造了地表形态,B正确。故选BD。
(3)结合右图可知,图中为河曲为河流,因此为地表径流环节,由于河道弯曲河流流程加长,流速变缓延长了径流时间;增加了流经地区的径流储量;径流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多;洪水期,大量洪水流入沿岸洼地,形成沼泽和湖泊,湿地(沼泽水、湖泊水)增多;蒸发总量和植物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河道排水不畅,洪水期可能会造成沿岸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沿岸地区总储水量增加。
(4)
人类改变左图中的地表径流,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17.(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某学校高一同学进行“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模拟实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用品:
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①往烧杯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图(上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
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固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1)该模拟实验模拟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的总量____(会/不会)发生变化。
(3)若要使水循环变得更加活跃,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来实现( )(单选)
A.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 B.更换为更长的玻璃导管
C.烧瓶里面放更多的水 D.换成更大的托盘
(4)若把托盘倾斜放置(右侧高,左侧低)并在托盘底部放置一定厚度的土壤,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答案】(1)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2)不会
(3)A
(4)土壤上部出现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内部出现水的下渗和地下径流;土壤形态发生变化(塑造地表形态);土壤位移(物质的迁移);土壤水分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模拟实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图可知:根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知:烧杯的水加热后蒸发,模拟了蒸发环节;蒸发的水汽沿导管输送,模拟了水汽输送环节;水汽在玻璃板遇冷凝结,模拟了降水的环节;降落的水滴到托盘上汇集,模拟了地表径流环节。所以,该模拟实验模拟了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环节。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其水分与外界未发生交换,所以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3)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可知: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会加大蒸发,在玻璃板上多放置一些冰块增大了降温的幅度,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均会使水循环变得更加活跃,A正确;更换为更长的玻璃导管和换成更大的托盘并不能使水循环更加活跃,B、D错误;烧瓶里面放更多的水,在提供相同热量的情况下,会使得水升温变慢,蒸发减弱,C错误。故选A。
(4)若把托盘倾斜放置(右侧高,左侧低)并在托盘底部放置一定厚度的土壤,则随着雨滴的下落汇集,会形成地表径流、下渗以及地下径流等,随着下渗导致土壤的水分增加;径流在流动过程中使土壤形态发生变化,反映了水循环塑造着地表形态。同时,径流在流动过程中也搬运了一部分土粒,反映了水循环促进了物质的迁移。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专家分析指出,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如何理解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答案】(1)陆上内循环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3)陆地水通过海陆间大循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总量不会减少。但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流域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水循环类型、湖水盐度高的原因、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读图及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湖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属于内流区,主要参与陆上内循环。
(2)本题主要从蒸发和入湖径流少来分析。由材料信息“青海湖形成于20~200万年前,原是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为外流湖”可知,青海湖为淡水湖;“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原因,使青海湖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可知,由于构造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泄湖变为内流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后因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水少,入湖水量减小,蒸发增加,析出的盐分在湖中积累,使得湖水越来越咸。
(3)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陆地水通过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而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缺水或水质性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如果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①一降水 B.②一蒸发
C.③一水汽输送 D.④一地表径流
2.南水北调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高一课时练习)雨水花园有滞留和净化雨水的功能。图为某城市雨水花园的实验模型结构示意图,模型中计划铺设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的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平均粒径:土壤颗粒<砂粒<砾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实验中,水经穿孔管流出可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4.为使雨水花园的功能达到最优,图中①②③层最合理的铺设顺序依次是( )
A.土壤层、砂层、砾石层 B.砂层、土壤层、砾石层
C.砾石层、砂层、土壤层 D.土壤层、砾石层、砂层
(2022·高一课时练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自2000年开始,为改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经博斯腾湖、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直至台特玛湖。下表为塔里木河下游两次生态输水的相关信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输水次数 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天 输水量/亿立方米 水流到达位里 距大西海子水库/千米
1 2000.05.14 61 0.98 喀尔达依 106
12 2011.01.07 19 0.36 台特玛湖 321
5.修复塔里木河下游两岸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把地表水引入灌区,改变地表径流
B.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
C.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增加下游径流量
D.人工降雨,增加大气降水
6.第12次输水距离远大于第1次输水距离的原因是( )
①水流速度快②植物吸收少③下渗减弱④蒸发少⑤农业生产截留少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2022·高一课时练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利用。
7.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植物蒸腾 C.减少地下径流 D.增加下渗
8.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A.增强城市降雨能力 B.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C.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D.加剧城市炎热程度
9.某班同学为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普及屋顶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B.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水体污染
C.跨流域调水,减少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就地消纳雨水
(2022·高一课时练习)图示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修建水库后(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加固堤坝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植被浅沟一般适用于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可以与雨水管网联合运行,其表面一般用草覆盖。下图示意植被浅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植被浅沟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是( )
A.蒸发和蒸腾减弱 B.地表径流增加 C.地下径流减少 D.下渗作用增强
13.与传统管网排水系统相比,植被浅沟的主要优点有( )
①美化环境 ②地表排水量大 ③收集雨水 ④净化水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城市化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下图示意某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降水下渗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5.相对于地面以土壤和植物为主的自然状态,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风速加大②不透水面没有持水能力③城区气温升高④不透水面蒸发持续时间变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左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右图为“内蒙古草原上某河曲景观图”,该河注入呼伦湖。
(1)左图中序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题)
A.①﹣降水 B.②﹣水汽输送 C.③﹣地下径流 D.④﹣下渗
(2)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左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____(双项选择题)。
A.加剧地区之间热量不平衡B.塑造陆地地表形态C.促使全球总水量不断增加D.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3)右图河曲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河曲发育对沿岸地区水循环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等。
(4)人类可以利用水循环原理,改变左图中环节③的时空分布,趋利避害。请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
17.(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某学校高一同学进行“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模拟实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用品:
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
①往烧杯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图(上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
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固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1)该模拟实验模拟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的总量____(会/不会)发生变化。
(3)若要使水循环变得更加活跃,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来实现( )(单选)
A.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 B.更换为更长的玻璃导管
C.烧瓶里面放更多的水 D.换成更大的托盘
(4)若把托盘倾斜放置(右侧高,左侧低)并在托盘底部放置一定厚度的土壤,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专家分析指出,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如何理解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