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4 23:20: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山西等省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人工增雪作业直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地表径流
2.我国华北平原春季农业生产旱情严重,其原因主要是(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春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C.河流结冰,流速缓慢 D.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2022·高一课时练习)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千米)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级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 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4.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高②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③建筑物抗震性差④地震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和发生过程,海啸、台风、洪涝属于海洋灾害
B.自然灾害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C.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以旱涝最为常见
D.通过开挖入长江的水道可有效预防淮河洪涝的发生
6.(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有( )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烈度最小 C.是震中 D.震级最大
8.若甲地为震中(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D.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2022·高一课时练习)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沙尘暴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10.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11.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12.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22·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地等震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4.若甲地为震中(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1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数量多的原因是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的重要原因。
(4)当今世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_____。
17.(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24分)
(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写出应对措施。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说明其主要原因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分析其原因。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洪水应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洪涝灾害多发地区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________的影响。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洪涝灾害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3)根据乙图可知,我国北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寒潮/暴雨),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________地区
A.蒙古、西伯利亚地 B.北大西洋 C.北太平洋 D.喜马拉雅山脉
(4)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在农田里减缓冻害对农作物损害的可行方案________
(5)根据图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时,应________获得逃生机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3.1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山西等省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人工增雪作业直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地表径流
2.我国华北平原春季农业生产旱情严重,其原因主要是(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春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C.河流结冰,流速缓慢 D.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人工增雪作业与人工增雨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大气降水,所以直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降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华北地区雨季一般在七八月份,春季雨季没到,但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同时农作物生长加快,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大,容易引发旱灾,D正确;气温回升,积雪消融会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旱情,A错误;华北地区为我国冬小麦种植区,B错误;春季气温回升,河流冰面开始融化,流速增快,C错误。故选D。
【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 下径流等。
(2022·高一课时练习)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千米)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级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 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4.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高②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③建筑物抗震性差④地震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和发生过程,海啸、台风、洪涝属于海洋灾害
B.自然灾害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C.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以旱涝最为常见
D.通过开挖入长江的水道可有效预防淮河洪涝的发生
【答案】3.B 4.D 5.C
【解析】3.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B正确。震中距不同、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不影响震级测定,AC错。采用的震级标准是相同的,D错。故选B。
4.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震级较高,导致海啸强度巨大,①正确;震中距印尼等国较近,对其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大,②正确;印尼经济落后,建筑物抗灾性差,受灾严重,③正确;地震突发,预备不足,灾情较重,④正确。故选D。
5.台风属于气象灾害,洪涝属于水文灾害,A项错误;自然灾害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B项错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由于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强弱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故C项正确;开挖入长江的水道能够减少淮河洪涝的危害,但是无法预防其洪涝的发生,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震级是指地震大小,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距是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由于观察点距离震中的震中距不同,测得的地震烈度也不相同,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6.(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有( )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图中可看出,本地区夏季滑坡、泥石流多发,该地质灾害一般发生条件为地形崎岖,地表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大量的水流(也可能是大量融雪),①④对;夏季降水丰富,不是全年降水丰富,②错;地表基岩广布的话就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③错;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烈度最小 C.是震中 D.震级最大
8.若甲地为震中(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D.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答案】7.C 8.C
【解析】7.据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震源应位于甲地的地下深处,A错;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中距离有关,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因此甲处烈度较大,B错;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为震中,而甲地所处位置与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基本一致,C正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此同一次地震,所有的地区震级都一样,D错。故选C。
8.同一次地震,震级都一样,因此a=b=c,A错;②处比①处距离震中远,与③处距离一样,因此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小,与③相差不大,B错;若甲地为震中,其地震烈度必然最大,C正确;若甲地为震中,据图可知,①处比②处距离震中近,因此①处比②处先感觉到地震,D错。故选C。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2022·高一课时练习)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沙尘暴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10.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11.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12.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9.A 10.D 11.B 12.B
【解析】9.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属于气象灾害,故A正确,海洋灾害有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故B错,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等,故C错,天文灾害包括陨石、星球撞击、磁暴现象,电离层扰动等,故D错,本题选A。
10.夜间风力不一定大,故A错,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不易形成浮尘,故B错,建筑工地大都在白天施工,白天气温高,气流上升,导致浮尘扩散,故C错,夜间气温低,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不易扩散,形成浮尘,故D正确,本题选D。
11.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主要原因是儿童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故B正确,儿童抵抗力差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对成人也有很大危害,故C错,和儿童贪玩无关,故D错,本题选B。
12.浮尘天气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正确的做法是,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故②③正确,沙尘天气要关闭门窗,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工程量太大,故①④错,本题选B。
【点睛】浮尘天气,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状况对人体肺部的危害很大。沙尘中含有很多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颗粒物的大小。
13.(2022·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
【答案】B
【详解】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是台风多发地区,海水暴涨容易引发风暴潮,A风险较大,A错误。南方沿海地区气温高,受寒潮影响小,且南方水面不会冰冻,故寒潮造成冰冻的风险最小,B正确。海景房位于海边,受海浪侵蚀,海岸受侵蚀后退,故风险较大,C错误。海景房多填海而成,地基不稳定,地表易下沉塌陷,风险较大,D错误。故选B。
(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地等震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4.若甲地为震中(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1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14.D 15.D
【解析】14.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B错误。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甲最靠近震中,为地震烈度最高区,D正确。故选D。
15.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错误。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数量多的原因是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的重要原因。
(4)当今世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地震 我国位于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是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的地带
(2) 泥石流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3) 泥石流 滑坡
(4)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分析】本题以地质灾害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发的原因,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地理实践力。
【详解】(1)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频发,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的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加上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表结构的破坏,泥石流在我国分布最广。
(3)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严重破坏地表结构,加剧了滑坡的发生。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对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日趋严重,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17.(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24分)
(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写出应对措施。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说明其主要原因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分析其原因。
【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措施: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修建水库、堤坝;提高防洪意识;退耕还湖、保护植被;兴修水利工程。(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 春 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期,需水量大。
(3)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
(4)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天气多);农事活动早。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暴雨集中;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河网密布,河流众多;东部季风区河流河道弯曲,河床淤积严重,多为地上河,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频率。
(2)
干旱在我国的影响也较大,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华北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主要原因有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春季我国锋面雨带还没有推移到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加剧了春旱等。
(3)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缓解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
(4)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春节回温较早,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也会使农作物受到影响。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洪水应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洪涝灾害多发地区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________的影响。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洪涝灾害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3)根据乙图可知,我国北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寒潮/暴雨),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________地区
A.蒙古、西伯利亚地 B.北大西洋 C.北太平洋 D.喜马拉雅山脉
(4)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在农田里减缓冻害对农作物损害的可行方案________
(5)根据图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时,应________获得逃生机会。
【答案】(1) 地形 季风
(2)C
(3) 寒潮 A
(4)灌水防冻或熏烟防冻
(5)尽量逃向高处,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脱身。
【分析】本大题以洪水应急图为材料,涉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多发地区、自救方法,寒潮多发地和防御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一是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二是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2)洪涝灾害是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因此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支流众多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ABD不符合题意;水库可调蓄洪水,不是洪涝灾害的原因,C符合题意。故选C。
(3)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出现寒潮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A正确、BCD错。故选A。
(4)农田灌水防冻,水的比热容大,在结冰时水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延缓结冰的时间,减轻冻害的发生程度。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5)根据图上信息可知,当发现洪水来临时,要逃向房顶、树上、山丘和高坡等高处地带,如不能逃脱,则要依靠水中漂浮的木制家具或树木脱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