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山东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2.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 B.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C.应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旱作物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积累和分解有机质②富集营养物质③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④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2·高一课时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7.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2022·高一课时练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南方低山丘陵区有机质含量低于东北平原土壤,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生长量大于东北地区 D.气温较东北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9.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
A.地质 B.生物 C.岩石 D.成土母质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至④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13.(2022·高一课时练习)不同水热和地形条件下土壤发育情况不同。研究人员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选取一处河谷开展实地测量研究。该支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0.3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07.4mm。研究人员在研究区内分别选取阳坡和阴坡各一处钻孔取样测量,下左图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下右图示意两钻孔处土壤剖面。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阳坡少
B.甲坡母岩层厚度较大,故为阴坡
C.乙坡为阳坡,光照条件好,植被生长好,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
D.乙坡淋溶淀积层较厚,其原因与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量大有关
(2022·高一课时练习)张掖位于河西走廊,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适宜发展种植业。下游的居延海古代湖面宽广,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幅萎缩。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张掖地区土壤富含硒元素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5.20世纪60年代居延海面积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湖面蒸发增加 B.沙漠面积扩大,湖底下渗增加
C.上游过度用水,入湖径流减少 D.东南季风减弱,年降水量减少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3)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17.(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一课时练习)山东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2.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 B.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C.应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旱作物
【答案】1.B 2.D
【解析】1.江南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强,A错误;江南地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烈,B正确;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越小,C错误;丘陵地形比平原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使土壤厚度较小,D错误。故选B。
2.陕北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高,较为肥沃,A错误;气温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越弱,B错误;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C错误;陕北高原的黄土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由于降水较少,适宜种植耐旱作物,D正确。故选D。
【点睛】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2022·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积累和分解有机质②富集营养物质③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④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3.D 4.A 5.A
【解析】3.图示信息中能直观显示出来的成土因素:固态基岩属于成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度属于地形,因此ABC在图中均有直观显示,均不符合题意;而图中没有直观显示出时间信息,D符合题意。本题应选D。
4.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①正确;陡坡上流水侵蚀强,土层薄,②正确;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植被和降水特征影响大,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5.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①②正确;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与母质、生物、气候以及人为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不是仅靠生物因素,③错误;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多与气候因素有关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2·高一课时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7.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答案】6.B 7.C
【解析】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经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水热条件影响不大,A错误;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理化性质与强度,B正确;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的矿物养分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垂直变化与土壤的厚度,不是影响土壤质地和肥力特征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的循环作用不断进行,使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C符合题意;这种富集作用与岩石、气候和地貌没有明显直接联系,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
(2022·高一课时练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南方低山丘陵区有机质含量低于东北平原土壤,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生长量大于东北地区 D.气温较东北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9.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
A.地质 B.生物 C.岩石 D.成土母质
【答案】8.D 9.B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相比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而言,东北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D正确。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残体,其含量的高低主要看这些残体积累量的大小,地形平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A、B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物生长量更大,C错误。故选D。
9.根据上题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残体,因此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与生物种群有关,B正确。与地质、岩石和成土母质等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至④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0.A 11.A 12.C
【解析】10.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水文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变化也较大。气候①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②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A正确。故选A。
11.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误。故选A。
1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由此可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生物,C正确。地形、地质、岩石、成土母质等对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影响较小,ABD。故选C。
【点睛】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13.(2022·高一课时练习)不同水热和地形条件下土壤发育情况不同。研究人员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选取一处河谷开展实地测量研究。该支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0.3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07.4mm。研究人员在研究区内分别选取阳坡和阴坡各一处钻孔取样测量,下左图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下右图示意两钻孔处土壤剖面。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阳坡少
B.甲坡母岩层厚度较大,故为阴坡
C.乙坡为阳坡,光照条件好,植被生长好,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
D.乙坡淋溶淀积层较厚,其原因与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量大有关
【答案】D
【详解】读左图,总体来看,阴影表示的阴坡横柱比空白表示的阳坡横柱长,说明阴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阳坡多,A错误。由资料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阴阳坡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有机碳含量高,土层厚;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较大,土壤湿度较小,有机碳含量低,土层薄,由右图可知,甲剖面比乙剖面土层薄,是阳坡,乙剖面是阴坡,且淋溶淀积层较厚,其原因与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量大有关。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2·高一课时练习)张掖位于河西走廊,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适宜发展种植业。下游的居延海古代湖面宽广,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幅萎缩。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张掖地区土壤富含硒元素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5.20世纪60年代居延海面积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湖面蒸发增加 B.沙漠面积扩大,湖底下渗增加
C.上游过度用水,入湖径流减少 D.东南季风减弱,年降水量减少
【答案】14.A 15.C
【解析】14.根据材料“张掖位于河西走廊,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适宜发展种植业”可知,硒元素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的矿物养分元素,结合所学可知,矿物养分元素来自成土母质,A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成分,但不能使硒元素含量增加,B错误。气候影响土壤的温度、水气比例、微生物活动效率等,但与硒元素含量关系不大,C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故选A。
15.读图可知,居延海为内流湖,20世纪60年代上游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过度用水,入湖径流减少,可导致居延海面积大幅萎缩,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湖面蒸发增加,湖泊面积会变小,但很难短时间内大面积萎缩,A错误。读图可知,该湖泊周边始终是沙漠,湖底下渗对湖泊面积影响不大,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该地受东南季风影响少,年降水量始终较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组成成分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成土母质别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1)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3)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2)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退耕还草;划区轮牧;控制放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等。
【分析】本题目以新疆伊犁河谷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有机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动物残体包括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植物残体包括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等。
(2)应该从自然(包括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和人为(指人类活动对地表植物的影响)两方面,同时结合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输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低海拔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是荒漠草原;低海拔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导致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低海拔冬季气温较高,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
(3)应针对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人为原因(主要指放牧)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低海拔地区可以退耕还草,增加有机质供应量;划区轮牧,及时恢复草场;因地制宜,控制放牧规模,避免过度放牧;种植人工牧草,人工和天然草场结合;发展舍饲畜牧业,减少对草场的破坏等。
17.(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或者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分析】本题以土壤野外实习为情境,识别土壤的类型,分析气候、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植物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所以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2)本题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8.(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答案】(1)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2)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3)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分析】本题以松嫩平原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土壤肥力以及黑土退化和治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1)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积累大量有机质;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2)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过来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3)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