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4 23:43: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课时练习)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尘源之一,每年从这里吹出的沙尘超过1.8亿吨,这些沙尘随着强风影响多地。2021年在撒哈拉沙尘暴活跃的时期,美国国家航空卫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黄色的尘埃,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监测到撒哈拉沙尘席卷了中东欧多个国家。部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可影响到挪威和瑞典南部,其传输路线可能是( )
A.西南季风—中纬上升—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
B.垂直上升—盛行西风—西北季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
C.垂直上升—高空西南风—垂直下沉—盛行西风—极地东风
D.东北信风—赤道上升—高空西南风—副热带下沉—盛行西风
2.(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状况及相对位置关系对比示意图,图示大气运动状况反映出( )
A.甲受三力作用成东南风 B.乙由于受冷收缩下沉
C.丙来自低纬度,性质干冷 D.丁由丙受热抬升形成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绘制的地球气压带和风带模拟图,图中黑实线分别代表30°和60°纬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对图示模型解读错误的是( )
A.①处气流控制的大陆西岸多降水 B.②气流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C.④和⑦气压带形成的原因相似 D.⑥处近地面多锋面雨
4.图中表示的节气可能是( )
①春分日②夏至日③秋分日④冬至日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020秋·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海洋中的一个小岛,a和b分别表示两条纬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若a和b分别表示15°N和20°N纬线,且该岛位于印度洋。关于甲、乙两地气候或自然景观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自然景观可能是热带草原
B.甲地的气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
C.乙地自然景观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乙地的气候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6.若a和b分别表示35°N和40°N纬线,岛屿以东不远处有一块大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上的河流有结冰现象 B.岛屿的最高峰能终年看到积雪
C.甲地适宜种植葡萄 D.乙地夏季高温多雨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7月亚洲季风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季节,甲季风一般具有的特征是( )
A.寒冷干燥 B.温暖湿润 C.低温潮湿 D.炎热干燥
8.导致图中乙季风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地势 C.太阳直射点移动 D.纬度位置
9.图中30°N附近高、低气压中心的成因分别是( )
A.热力原因、热力原因 B.动力原因、动力原因
C.热力原因、动力原因 D.动力原因、热力原因
(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11.此季节甲地( )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盛行西南风 C.气候炎热干燥 D.受太阳直射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下列题。
12.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13.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极地,气候终年寒冷 B.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全年降水均匀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四个半岛,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半岛②③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
D.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15.下列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岛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
C.半岛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半岛④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
(2)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3)“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地,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有关。
(2)①②③④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两地,请说出其气候类型____与形成原因:____。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地,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____。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图(下图中,左图为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示意图,右图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左图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上右图所示季节为南半球____。
(2)为右图左侧的线段加上箭头,以完成三圈环流示意图。(画答题卡上)
(3)右图四个气压带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是____(填字母)B气压带的名称为____气压带,终年盛行____气流,受其控制形成的气候特征为____。
(4)左图中M季风的成因是____,其气流性质是____。
(5)左图中M处夏季风的风源地来自于右图的____气压带(填字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课时练习)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尘源之一,每年从这里吹出的沙尘超过1.8亿吨,这些沙尘随着强风影响多地。2021年在撒哈拉沙尘暴活跃的时期,美国国家航空卫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黄色的尘埃,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监测到撒哈拉沙尘席卷了中东欧多个国家。部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可影响到挪威和瑞典南部,其传输路线可能是( )
A.西南季风—中纬上升—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
B.垂直上升—盛行西风—西北季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
C.垂直上升—高空西南风—垂直下沉—盛行西风—极地东风
D.东北信风—赤道上升—高空西南风—副热带下沉—盛行西风
【答案】D
【详解】当撒哈拉沙漠的细小沙尘被强风扬起,由东北信风携带至赤道地区,在赤道对流空气影响下上升,上升后由高空西南风携带至副热带地区高空,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并随着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向欧洲飘流,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北到地中海,南到苏丹草原。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2.(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状况及相对位置关系对比示意图,图示大气运动状况反映出( )
A.甲受三力作用成东南风 B.乙由于受冷收缩下沉
C.丙来自低纬度,性质干冷 D.丁由丙受热抬升形成
【答案】A
【详解】读图可知,甲盛行风处于近地面,其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斜交,表明甲盛行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A正确;乙处位于30°附近,气流下沉,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受重力而下沉,不是受冷收缩下沉,B错误;图中显示,丙来自较低纬度,为盛行西风,性质温暖湿润,C错误;丁处于60°纬线附近,应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辐合抬升形成,D错误。故选A。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绘制的地球气压带和风带模拟图,图中黑实线分别代表30°和60°纬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对图示模型解读错误的是( )
A.①处气流控制的大陆西岸多降水 B.②气流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C.④和⑦气压带形成的原因相似 D.⑥处近地面多锋面雨
4.图中表示的节气可能是( )
①春分日②夏至日③秋分日④冬至日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答案】3.A 4.C
【解析】3.①处气流为东北信风,从中纬吹向低纬,气流温度升高,且在大陆西岸形成离岸风,难以形成降水,A符合题意。②气流为西风带,自西向东吹,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旋转,B不符合题意。④⑦气压带形成的原因均为热力原因,而⑤⑥为动力原因,C不符合题意。⑥处为动力原因而成的副极地低带,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锋面雨,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中间凸起的部分为赤道,黑色实线分别为北纬30°和60°纬线,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没有南北移动,故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春秋分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自转偏向力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其分第一环流圈,第二环流圈和第三环流圈。第一环流圈为哈德莱环流,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第二环流圈为费雷尔环流,又称中纬度环流圈;第三环流圈指极地环流圈。
(2020秋·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海洋中的一个小岛,a和b分别表示两条纬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若a和b分别表示15°N和20°N纬线,且该岛位于印度洋。关于甲、乙两地气候或自然景观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自然景观可能是热带草原
B.甲地的气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
C.乙地自然景观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乙地的气候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6.若a和b分别表示35°N和40°N纬线,岛屿以东不远处有一块大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上的河流有结冰现象 B.岛屿的最高峰能终年看到积雪
C.甲地适宜种植葡萄 D.乙地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5.A 6.C
【解析】5.结合图示信息和题干,可得出该岛位于北印度洋,该岛纬度低,全年气温高,故属于热带的气候类型,排除CD;甲地夏季盛行西南风,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盛行东北风,位于迎风坡,降水多。综上,甲地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可能形成热带草原景观,A正确,B错误。故选A。
6.若a和b分别表示北纬35°和北纬40°,则该岛屿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岛屿以东不远处有一块大陆,说明位于大陆西岸,该岛屿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甲地位于背风坡,光照充足,适宜种植葡萄;乙地夏季高温少雨;岛屿位于亚热带,河流没有结冰现象;该岛屿夏季气温20°C以上,而该山地不到3000米,故山顶不可能有终年积雪,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7月亚洲季风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季节,甲季风一般具有的特征是( )
A.寒冷干燥 B.温暖湿润 C.低温潮湿 D.炎热干燥
8.导致图中乙季风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地势 C.太阳直射点移动 D.纬度位置
9.图中30°N附近高、低气压中心的成因分别是( )
A.热力原因、热力原因 B.动力原因、动力原因
C.热力原因、动力原因 D.动力原因、热力原因
【答案】7.B 8.C 9.D
【解析】7.由材料可知,夏季,甲季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的暖湿水汽,给我国季风区带来充沛的降水和丰富的热量,故具有温暖湿润的特征。故选B。
8.乙季风属南亚季风环流的夏季风(西南风),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具体来看北半球夏半年,随着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西南季风,故C选项正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纬度位置,均不是形成乙季风的根本因素,故A、B、D项错误。故选C。
9.由图可知,北半球夏季,30°N附近的高气压地处北半球副热带海域,为副热带高压带,其成因属于动力原因;而30°N附近的低气压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低压,为热力原因。故选D。
【点睛】亚洲季风包括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其成因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寒冷干燥,形成了亚洲典型的季风气候。读图时,需要结合图示,判断季风类型及其季节,并分析其影响。
(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11.此季节甲地( )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盛行西南风 C.气候炎热干燥 D.受太阳直射
【答案】10.C 11.C
【解析】10.从图中看,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可推测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C正确、ABD错。故选C。
11.从图中看,此季节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C正确、AB错误;甲方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D错。故选C。
【点睛】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低纬流出的寒冷气流,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下列题。
12.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13.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极地,气候终年寒冷 B.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全年降水均匀
【答案】12.D 13.B
【解析】12.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没有季节变化,可能是热带或寒带,欧洲西部、中国西北有明显季节变化,A、C错;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说明降雨时间长,没有风,不可能是寒带,非洲南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B错;最可能出现在马来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无风,D正确。故选D。
13.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没有季节变化,B正确,A错误;地处雨林,土壤肥力对季节变化没有影响,C错误;低纬度范围为0-30°之间,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D错误。故选B。
【点睛】赤道附近终年受热,蒸发旺盛,导致空气膨胀上升,大量的水气逸散到大气中,到高空向高纬度地区流动,导致近地气压降低而形成。因温度水平分布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因此赤道附近风力微弱。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四个半岛,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半岛②③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
D.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15.下列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岛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
C.半岛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半岛④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答案】14.D 15.A
【解析】14.根据图中的轮廓和经纬度可知,①是亚平宁半岛,②是朝鲜半岛,③是雷州半岛,④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中亚平宁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其它三个均在板块内部,A错误; 亚平宁半岛主要属于地中海气候,不具有海洋性。②是朝鲜半岛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雷州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B错误;半岛②③受洋流影响程度较小,降水多时是受夏季风的影响,C错误;半岛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主要是冰川侵蚀的结果,D正确。本题应选D。
15.半岛②为朝鲜半岛,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A正确;四个半岛均临海,但①半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较少,B错误;半岛①大部分地区均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C错误;半岛④西部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错误。本题应选A。
【点睛】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海洋性的表现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量大,温差小;大陆性的表现为受大陆影响大,降水量较少,温差较大。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
(2)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3)“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答案】(1)特征:全年干旱少雨。
(2)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南部阿尔梅里亚省当地人民改良土壤为“三明治”结构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当地降水特征、气候对土壤影响,“三明治”土壤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降水量均较少,说明全年干旱少雨。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位于山地的背风坡位置,冬季盛行西风,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成雨,降水稀少。
(2)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3)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水肥气热的影响不同。上层沙土大孔隙较多,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故可得出: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为肥力较好的中间层,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可得出: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为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保肥性能好,故可得出: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地,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有关。
(2)①②③④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两地,请说出其气候类型____与形成原因:____。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地,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____。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答案】(1) ④ 海陆的热力差异
(2) ①② ①为热带雨林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由于全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②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 ③ 该地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高温多雨
(5)
【分析】本题考查气候形成、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和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④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其形成原因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2)①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处于在南北纬40 -60 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热带草原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③夏季受到赤道低气压带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④地是夏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5)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偏南,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作图如下: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图(下图中,左图为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示意图,右图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左图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上右图所示季节为南半球____。
(2)为右图左侧的线段加上箭头,以完成三圈环流示意图。(画答题卡上)
(3)右图四个气压带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是____(填字母)B气压带的名称为____气压带,终年盛行____气流,受其控制形成的气候特征为____。
(4)左图中M季风的成因是____,其气流性质是____。
(5)左图中M处夏季风的风源地来自于右图的____气压带(填字母)。
【答案】(1) 冬季 夏季
(2)绘图如下:
(3) AD 副热带高 下沉 炎热干燥
(4)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5)B
【详解】本题以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示意图和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季风环流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冬季,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上左图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上右图所示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南半球夏季。
(2)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带;极点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带;在30°S附近,气流垂直下沉导致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60°S附近,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气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如图所示:
(3)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A);极点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D),因此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是AD;B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终年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因此,受其控制形成的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
(4)左图中M季风位于南亚,风向为东北风,为南亚冬季风。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大陆,性质寒冷干燥。
(5)M处为印度半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南半球东南信风从30°S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B)吹向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