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题(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近20年来,全球海平面除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伴随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下图示意近20年卫星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及通过测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和海水热容量变化得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壳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图示曲线出现明显低谷,该时段从太平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鲁 B.智利 C.澳大利亚东部 D.美国西部
(2022·高二课时练习)自2021年10月—2022年6月持续发展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份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多
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中国没有影响
4.拉尼娜导致2022年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甲处低压增强,对夏季风吸引增强
C.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并北抬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2022·高二课时练习)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冷暖异常的表现,这种海水温度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图1、2,完成下面小题。
5.正确表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图1)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6.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依次填入( )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②赤道附近东风减弱③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的是( )
A.波罗的海 B.日本海 C.阿拉伯海 D.黄海
9.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秘鲁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本格拉寒流
10.(2022·高二课时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变暖或变冷的气候现象。下图为热带太平洋剖面图,其中表示拉尼娜现象的是( )
A. B.
C. D.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根据气温与海温的关系,海雾有蒸发雾和冷却雾之分。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城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海雾的形成反映的是( )
A.海一陆相互作用 B.海一气相互作用 C.海一陆温差大 D.海一气温差小
12.该海域4月28日凌晨出现海雾( )
A.持续时间仅与风速有关 B.发生在夜间,对海上航运影响较小
C.是海洋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蒸发雾 D.是大气中的水汽受海洋冷却形成的冷却雾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15.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下图示意2020年2月一2021年3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变化。
(1)分别指出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变化差异。
(2)分别说明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
(3)在右图上用箭头绘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实线)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虚线)示意图。
17.(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在等水温线图(上右图)中,虚线表示洋流。该洋流可以表示上左图中____(填“甲”“丙”或“丁”)处的洋流,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____。
(2)指出图中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其成因。
(3)当某些年份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即出现了____现象。指出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情况____。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IPCC在202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使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下图示意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
(1)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显著的原因。
(2)调查发现,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试说明缘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近20年来,全球海平面除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伴随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下图示意近20年卫星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及通过测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和海水热容量变化得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壳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图示曲线出现明显低谷,该时段从太平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鲁 B.智利 C.澳大利亚东部 D.美国西部
【答案】1.B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近20年来海水质量呈增大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质量增加,①、③正确;洋流流量变化不会影响海水整体质量,②错误;地壳抬升会影响海水水位,但不会影响海水质量,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2.2011年拉尼娜事件,说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秘鲁、智利沿岸)水温较低,气流下沉增强,降水减小,A、B错误;赤道太平洋中西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增强,降水增多,C正确;美国西部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降水的影响,可从水温高低影响到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和西部的热力环流(沃克环流)角度进行分析。
(2022·高二课时练习)自2021年10月—2022年6月持续发展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份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多
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中国没有影响
4.拉尼娜导致2022年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甲处低压增强,对夏季风吸引增强
C.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并北抬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答案】3.A 4.C
【解析】3.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气温低,空气垂直方向表现为下沉,同理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部空气垂直方向上上升,所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BCD错。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温距平为正值,海水温度偏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A正确。故选A。
4.东北信风与日本暖流没有明显关系,A错。我国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结合甲地的地理位置,如果该地的低压增强,会对冬季风吸引增强,而不是对夏季风吸引增强,但冬季风增强,无法解释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BD错。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并北抬,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受暖高压的影响增强,多晴天,太阳辐射强,所以偏热,C正确,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2022·高二课时练习)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冷暖异常的表现,这种海水温度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图1、2,完成下面小题。
5.正确表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图1)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6.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依次填入( )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②赤道附近东风减弱③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5.C 6.C
【解析】5.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上升运动,近地面暖湿气流由西向东运动,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呈垂直下沉运动,高空方向上,气流自东向西运动,形成逆时针环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因此,方框内顺序依次是②③①,C正确。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的是( )
A.波罗的海 B.日本海 C.阿拉伯海 D.黄海
9.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秘鲁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本格拉寒流
【答案】7.A 8.C 9.C
【解析】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甲为太阳辐射,乙丙均不是太阳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故选A。
8.波罗的海、日本海、黄海等纬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较弱,ABD错误。阿拉伯海所处纬度低,气温高,海域面积大,“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故选C。
9.北大西洋暖流是西风吹拂形成,能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C正确。墨西哥湾暖流不是风海流,是补偿流,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也属于补偿流,也不是风海流,均没有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故选C。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
10.(2022·高二课时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变暖或变冷的气候现象。下图为热带太平洋剖面图,其中表示拉尼娜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综合上述得知,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东风异常增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根据气温与海温的关系,海雾有蒸发雾和冷却雾之分。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城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海雾的形成反映的是( )
A.海一陆相互作用 B.海一气相互作用 C.海一陆温差大 D.海一气温差小
12.该海域4月28日凌晨出现海雾( )
A.持续时间仅与风速有关 B.发生在夜间,对海上航运影响较小
C.是海洋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蒸发雾 D.是大气中的水汽受海洋冷却形成的冷却雾
【答案】11.B 12.D
【解析】11.根据材料,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可知,海雾的形成主要受海—气温差的影响,反映了海一气相互作用,B正确,AC错误;海一气温差大,有利于海雾的形成,D错误,所以选B。
12.根据图中信息,该海域4月28日凌晨,气温高,海水温度低,大气中的水汽受海洋冷却形成的冷却雾,D正确;如果是蒸发雾,要满足海水温度比大气温度高,C错误;持续时间除了与风速有关外,还会受气温等因素影响,A错误;海雾在夜间同样会对航运产生较大影响,B错误,所以选D。
【点睛】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和烟尘雾等。
(2023·高二课时练习)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15.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3.C 14.A 15.A
【解析】13.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蒸发和降水,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海水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低纬海区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水汽最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①③正确。海水的温度较低,波长较长,②错误。潜热吸收不能将热量传递给大气,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蒸发和降水。海水的温度较低,因此波长较长,属于长波辐射。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太平洋赤道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下图示意2020年2月一2021年3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变化。
(1)分别指出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变化差异。
(2)分别说明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
(3)在右图上用箭头绘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实线)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虚线)示意图。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增大。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雨增加。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增强,干燥少雨。
(3)绘图如下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变化差异、两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实线)及南太平洋大洋环流(虚线)示意图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较低,西部水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增大。
(2)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较低,气流以下沉为主。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随着气流上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因此降雨会增加。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增强,水汽难以凝结,降水更少,因此气候更加干燥。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太平洋西部则气流下沉,形成逆时针的大气热力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东南信风减弱,但依然使得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秘鲁寒流虽减弱,但依然向北流动,东澳大利亚暖流依然向南流动,因此在南太平洋大洋环流也是呈逆时针运动。图示
17.(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在等水温线图(上右图)中,虚线表示洋流。该洋流可以表示上左图中____(填“甲”“丙”或“丁”)处的洋流,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____。
(2)指出图中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其成因。
(3)当某些年份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即出现了____现象。指出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情况____。
【答案】(1) 丁 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丙:原因是沿岸海区盛行离岸风,表层海水随东南信风流动,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深层营养物质上泛,鱼类饵料丰富。
(3) 厄尔尼诺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气候干旱;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赤道附近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
【分析】本题以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为试题背景,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由此判断图中洋流自北向南流,由温度较高的海区流向温度较低的海区,属于暖流。甲、丙、丁满足以上条件的只有丁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读图可知,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丙位于南美大陆西海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信风在该海区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升补充,海水上升的过程中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及藻类丰富,鱼类的饵料丰富,形成大规模的秘鲁渔场。
(3)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即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温暖海水增多,盛行上升气流,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澳大利亚东部气流以下沉为主,气候干旱,热带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发生的次数可能减少。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IPCC在202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使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下图示意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
(1)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显著的原因。
(2)调查发现,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试说明缘由。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或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湿度增大,保温作用增强。
(2)(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上升补偿流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异常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北极地区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北极地区升温。冰雪融化,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2)结合所学可知,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部分年份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离岸水流增加,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效果,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