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遇见”“相遇”“邂逅”为关键词的作文标题的作文指导
【原题呈现】
世间一切,皆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所在班级或师生姓名。
【题目解析】
词典中,“遇见”解释为“碰到,更侧重于机缘巧合的相遇”,要确定好写作素材,从词义角度着眼,不推荐选择每天都能见到的家人来写人物形象,如果写家人,建议写事,选择平时被你忽略到的一些场景或事件,以此来突出本次的“遇见”对你成长的特殊影响。
【答题思路】
1.审题
(1)要关注作文的提示语“冷遇见暖,就有了雨”,这句话强调了两点:谁遇见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要突出自己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从而让自己有了怎样的变化、成长或感悟。
(2)理解题目含义。词典中,“遇见”解释为“碰到,更侧重于机缘巧合的相遇”,强调的是“机缘巧合的相遇”。
2.选材
基于对提示语和题目的分析,同学们在选材时,不推荐选择每天都能见到的家人来写人物形象,如果写家人,建议重点写事,选择平时被你忽略的一些场景或事件,以此来突出本次的“遇见”对你成长的特殊影响。
选材尽可能新颖独特,即使是熟悉的人,也要写出新颖之处。如做不到,至少贴近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中不缺乏美好,需要的是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能够挖掘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在生动的叙述之后,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必备要素。
3.立意
立意要深刻,要善于对生活中的小事深入思考,挖掘小事背后的深刻意义,或者是小事对自己思想上产生的深刻影响,尽量做到以小见大。在写作中写真事、诉真情,平凡中见伟大,平淡中见深情。短短600字,它影射了你对于生活的态度,可以让人读出笔者的内心格局和价值观。
遇见
落日遇见晚霞,就有了傍晚;朝阳遇见晨雾,就有了清晨。正如我遇见了茶文化,就有了心灵的纯净。遇见茶文化,乃是最美好的遇见。
我遇见茶文化是在一次巧合中。偶然看见茶博会上数不胜数的茶叶,无一不散发着清香。普洱、龙井、铁观音等各式各样的茶叶陈列在展柜中,好似静静地等待着品鉴师的到来。出于好奇的我接过一小杯茶,这便拉开了我与茶初次遇见的序幕。纸杯中并无茶渣,显得十分素净。茶的香气不时钻进我的鼻子,诱使我端起茶闻了又闻,轻轻地用舌尖体验了茶的味道。那味道起初略带苦涩,我咂着舌头回味,竟然品出了一丝丝清甜的香。那香气不像咖啡一样浓厚,也不像香水一样刺鼻,只是带着自身纯净的香,萦绕在我的舌尖,鼻子。喝下那杯茶,我的心灵似乎也得到了纯净的洗礼,沁人心脾,韵味绵长。我仿佛看见采茶女将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经过杀青等千百道工序,形成了唇齿留香,引人回味的茶。那井然有序的流程,手艺人精湛的技巧,是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继我与茶文化的初次遇见后,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一碗简单的茶,却是凝聚匠心,富集了先人智慧的体现。纵使岁月流转,中国茶文化依然熠熠生辉。不知何时,我也爱上了品茶。只是了解茶文化后,我手中的茶不再仅仅是一碗茶,是有分量的,沉甸甸的中华传统文化。呷一口茶,味觉中由苦变甜的过程,好似我与茶相遇到熟识的历程。到最后,苦尽甘来,正是品茶的意义。
惊鸿一面,只若初见。从我与茶遇见的那一刻,我的身心就得到了净化。无论是疲劳疼痛,烦恼焦躁,都在一碗茶中灰飞烟灭。也许品茶如人生苦尽甘来,正是奋斗的意义。遇见茶文化,遇见纯净,遇见内心的澄澈,即是最好的遇见。
遇见
初遇三星堆,在书架的一隅。
在班级的图书角,一本名为《三星堆》的书静静地躺在角落。秋风吹过书页,青铜器闪闪发光,映入我的眼中。这,就是古蜀人跨越千年的歌声?金面具沉默不语,露出神秘的笑容……
再遇三星堆,在博物馆的展厅。
国庆节,我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三星堆出土展品。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处遗址能够惊艳天下。我和这些文物,仅仅隔着一道玻璃,我心中的三星堆,却变得更加神秘。
霎时间,我仿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我的眼前不再是一个展厅,而是一个祭典开始的地方……我是否遇见了,三星堆的故事?
我看见了,蜀国先王手持黄金权杖的威武;我看见了,青铜神树巍然耸立在祭台的正中央;我看见了,蜀国工匠捶打着金条,一下,又一下,最后竟然把金条打得薄如蝉翼……
再然后,记忆被黑暗淹没,化为乌有……
博物馆的展厅里,只有我,和几尊面具。它们的眼睛睁得巨大,嘴角上咧,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光芒从面具的中心向外扩散,连空气中都有一种淡淡的金色。三千年的等待并没有侵蚀它们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没有将最后的记忆消磨殆尽。所幸的是,我在这里,遇见了当年的它们,和他们。
古蜀人的歌声久久徘徊在我的耳畔,可惜我听不懂他们的曲调。下一次遇到三星堆的时候,或许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考古学家。那时候,三星堆的歌或许不再深奥,早已成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而我,将会让全世界的人都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历史的脉搏刻在人们心中……
那个名为遇见的故事,永远在路上,永远陪伴着我,永远陪伴着我去远方…
遇见
我和她的遇见,是一天傍晚,我同家人去公园散步。此时已入秋,天空似乎越来越高远,盛夏的燥热和那些蝉叫虫鸣已经远去,鲜嫩多娇的花瓣大多都已化作泥土,散落尘埃。远远望去,只有一片依然如夏日那般葱茏的绿。
“秋水共长天一色”。几十条锦鲤在湖中聚集在一起嬉戏,夕阳轻落在它们身上,让它们的鳞片上闪着温柔的光。鸭子和鸳鸯们披着夕阳这轻薄透亮的纱衣,或是站在岸边小憩,或是成双成对地慢慢游着,人们聚集在湖畔观赏这盛景,便也成了盛景的一部分,置身其中,虽是热闹,但也不免觉得有些喧闹。
避开人群,我们往僻静的小路走去。沿着小路一转,我们来到一座高大的院墙下,院墙下有一荷花池,池内虽已满是残荷,却颇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正要离开时,忽见池中已开败的荷花与枯萎的荷叶间,一株垂着头的莲蓬下,一朵盛开的荷花骄傲地立在残荷中。她如此美丽,娇艳欲滴的花瓣,嫩黄絮状的花蕊,纤尘不染,如一位美人,优雅端庄,仰着头,静静开着。满目苍凉中,美丽的她静静地面向太阳,点染了斑驳的苍桑,定格了流逝的光阴。有些遇见,就在不经意的转脚处。
我静静地看着,挪不动脚步,内心已被这一朵荷的恬淡深深触动。她开花时,从容婉约,娉娉婷婷,此时已无蛙声阵阵相伴,只有盈盈秋水相照。一夏风光已成过往,繁华落幕时,她方才登场。此时已没有人专程来欣赏她,唯一的她,却依然绽放。而我们是否可以活的如此淡然呢?不论时势如何,不论是否有人喝彩,都可以安然自在地活出自己的风采?
她的不甘、勇气与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于孤独中开花,于寂寞中开花。人生有时大抵也是如此,繁华处或许掌声雷动,繁花似锦,人声鼎沸,但幽静处也有一抹独特的美,这是身处繁华处所得不到的。在我们绽放时,也许并非生而逢时,盛景空前。但我们依旧要拼尽全力绽放,即便是寂静深秋,也要绽放自己独有的美。
人生中,任何让我们心动的遇见,都不要辜负。
以“遇见”为关键词的高级选材——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中国诗最早的遇见
中国人的诗性是骨子里的。
《诗经》,才得3000多首,孔子删诗得305首。依据原则:思无邪。
思无邪:
蛮荒时代,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饭,一个男子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一首诗成,君子淑女之道就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推进一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芦苇青苍之地,秋露结霜之时,最得相遇,于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有了《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延续每一次的遇见,短文字就成了文化
《蒹葭》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人与自然风物的遇见
汪曾祺《琥珀》
我在祖母的首饰盒子里找到了一个琥珀扇坠。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琥珀是透明的,从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蜂。触须、翅膀、腿脚,清清楚楚,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说,黄蜂正在飞动,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好把它裹住。松脂埋在地下好多年,就成了琥珀。祖母告诉我,这样的琥珀并非罕见,值不了多少钱。
后面我在一个宾馆的小卖部看到好些人造琥珀的首饰。各种形态的都有,都琢治得很规整,里面也都压着一个昆虫。有一个项链上的淡黄色的琥珀片里竟压着一直蜻蜓。这些昆虫都很完整,不缺腿脚,不缺翅膀,但都是僵直的,缺少生气。显然这些昆虫是被弄死了以后,精心地,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
我不喜欢这种里面压着昆虫的人造琥珀。
我的祖母的那个琥珀扇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偶然形成的。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夏天》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人与人的遇见
苏吴——遇见知音
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潮州前八贤”之一。
吴复古自幼聪明过人,性格豪迈,乐于济人,有“仕侠乐道”之称。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无意仕途。吴复古博学多才、精通经典,身为嫡子的他本可承父荫出仕,却辞让给庶史授国子监教授。因他品行卓越,被荐举为孝廉,受到宋神宗召见,授以皇宫教授。
身在官场,淡薄功名的吴复古却始终怀抱着一颗“闲云野鹤”的心。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他以“孝养”为由,上表辞职。宋神宗嘉许其孝心,又知其志在山水,准其所请,特赐号“远游先生”。
吴复古返乡之后,却对妻子说:“黄卷尘中非我业,白云深处是我家。”。于是谢别妻儿,离开家室,做了道士。此后,他浪迹天下,遍交名士,足迹几乎踏遍神州大地。
其实,要说吴复古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自然有其才情及为人的缘故,但大部分原因是他和大文豪苏轼的交情。
说两人是忘年之交一点也不为过,熙宁初年,吴复古辞职归家时,年已65岁,而当时苏轼刚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才30出头。
吴复古与苏轼的第一次见面,已是熙宁十年(1077年),吴当时已年过古稀。是年一月,苏东坡改任徐州,经青州赴济南,这才有了与吴复古的首次见面,二人相见恨晚,结为莫逆。此后,两人书信不断,交流诗文、墓铭、字画,并多次见面。
苏轼半生动荡,宦途坎坷,飘泊四方,吴复古毫不避嫌,屡次前往探望苏轼。
后来苏轼贬海南,当时的吴复古已年逾九旬,竟不顾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险阻,一路风餐露宿,专程赶到儋州探望苏东坡,令苏东坡深为感动。
此后,吴复古出游龙川霍山。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还。吴复古不辞跋涉,以96岁高龄为其送别。终因不胜老迈劳累,又遇天气严寒,吴复古遂一病不起,于翌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病逝于归途。苏轼在真州惊闻噩耗,万分感伤,挥笔写下了《祭子野文》,极尽颂扬哀悼之情,赞吴复古“急人缓已,忘其渴饥;道路为家,唯义是归”。
懵懂与启蒙相遇
老舍的《宗月大师》选段。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许渊冲——个人情感与终生事业的相遇
简介与成就: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而翻译诗歌的源起是暗恋一位女同学。许先生这首译诗送出去后,那女同学50年后才回信,早已时过境迁。他说:
“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我没有成功,但回想当年还是觉得很美。”
但这段没有结果的个人情感却促成了他与翻译事业一生的相遇相知。
而谈起心爱的翻译,他兴致盎然,可爱得像个老顽童。
翻译对他来说不是苦差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他说:
“同一句话,我翻得比别人好,或比自己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许老现在仍然笔耕不辍翻译莎士比亚,他自豪地说,已经出版了六本,交稿了十本。然后又笑道:
“说实话,翻译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他现在还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熬夜”,他贡献了一版颇文艺的说法,“从夜里偷点时间。”
And the best of all ways
To lengthen our days
Is to steal a few hours from the night...
要延长我们的白天,
最好的办法,
就是从晚上偷几个小时……
——引自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
2007年,许先生得了直肠癌, 医生说他最多只有7年生命。但就在2014年,医生说的那个生命的终点,许先生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老先生豁达地笑说:“看见没有,这生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附:林徽因诗《别丢掉》(翻译:许渊冲)
别丢掉
Don’t Cast Away
林徽因(许渊冲 译)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
——北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三毛《说给自己听》
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文艺。
——柴静
“最美的相遇”导写
【考题链接】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可能你曾流连过桂林山水的奇异,可能你还沉醉于黄山风光的灵秀,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一花一叶点亮了你的生活,还可能是你亲友的一颦一笑、一次安抚、一个眼神泛起了你心海的潮汐。活在喧嚣的尘世中,因为一次最美的相遇,让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文题解读:
1.命题作文带有一定的宽泛性,角度需要自己定,所以,首先在内心让题目更具体:我与★最美的相遇
2.★具有美的特点
3.应写出我与★初识的感受及它带个我的影响
4.写文章时必须明确“相遇”这个词本身含义给这篇文章的限定: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我与★的相遇,成就了一次最美的相遇。
角度:
1.我相遇山水风光
2.我相遇身边自然
3.我相遇一个人(某个动作,某个神态,某个特点)
4.我相遇一本书
相遇诗词(相遇诗词中的山水)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谢朓 【朝代】南北朝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飞甍(méng):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
滞淫:久留,淹留。
霰(xiàn):小雪珠。
鬒(zhěn):黑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代表诗作。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话译文
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想到何日才能回到家乡,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
王维的山水诗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孟浩然的山水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李白的山水诗
《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欧阳修的山水词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夕照:落日。
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
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
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轩槛:凉亭。轩,长廊。槛,栏杆。
莲芰(jì):即莲花。芰,菱。
酒面:醉脸。
白话译文
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天容:天空的景象;天色。西湖:此指颍州西湖。
云物:犹言景物。
风清月白:形容夜景幽美宜人。
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种玉之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骖(cān)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骖:驾,乘。
白话译文
西湖风景真好啊,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上片着重写颍州西湖的夜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片描写在月白风清的夜色中,湖水似一片玉田,而由此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相遇一本书:
《朱自清散文集》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范文指引:
最美的相遇
——《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桨声灯影荷塘绿,月鸟朦胧海棠红。”这两句诗曾是百位专家对一本散文集的评价,可能有人疑问:这江南月影,红绿云光是出自何人之手呢?热爱散文的朋友们一定早早猜到,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了。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号佩弦,意在发愤图强。
荷塘不减伊人美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当一位作家无处逃离,心绪不宁,他会希冀上天眷顾一场激发灵感的雨,于是在月色中悄然走来一片宁静,架着柔美的荷塘,仿佛在告诉文人们,来吧,尽管的从这一一片水域里捞取诗句文篇。于是,我想就有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出水的叶子,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就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这样让人人不忍离去,只愿长醉的美句。
刻在铁轨旁的印象
父爱深深,你走进往事,只给我留下一张刻在铁轨旁的印象。从此以后,若我于人海中,看到一个戴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身影,我是否会追过去,看你是否安康,我是否停驻在树旁,听叶子为你的苍老而哭泣。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体会到父亲的感情是如此的细腻,他为了儿女,愿倾尽所有,虽然作为两个人,若不在父子的关系中,他们的矛盾时而会出现,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一个父亲的背影鲜活的立在儿子的眼眶,就是一个父子情深,一种蹒跚带着朴实无华的无尽情感,就是一份至深牵绊。
你徒然的消失是我爱的证据
如何证明这是我所爱的生活,就请看日子从朱自清手中溜去,它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却使得一个有所感的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仿佛从朱先生的口气中听到一声无可奈何,可又想这种感悟其实也是生活的现实,只因我们太爱,我们爱亲人的影子,我们爱一声声呼唤,我们爱清晨也许是因为它开启希望,我们爱流水也许并不是它只象征流逝。时间的消失有无奈,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证据。
我想我一生中不该错过这本让我受益匪浅,值得细细品味作品。只因我仔细回想,人生却是如此,烦恼和痛苦铸成经历,挫折和失败垒高成就,文字与感悟升华人生。
遇见专题延伸之“邂逅”
【原题链接】
请以“与书的美丽邂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真情实感。②有明确的中心。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和姓名。
【题目分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邂逅,应该是无意的、偶然的一场相遇,应该是没有事先邀约过的一场相遇,应该是大自然的纯净美丽与人性的真善美的相互辉映。美丽,可以是自然的事物,可以是人身上显现出来的光彩,亦可以是领略到的人生憬悟,总之,“美丽”不仅是外在的美丽,更可贵的是颇具魅力的内在美。“与书”指明了邂逅的对象。
构思时要注意交代邂逅的原因,写清楚邂逅的过程,揭示邂逅对自己心灵的冲击。文体适合写记叙文。要精心构思,力争做到两点:一是故事有趣味,引人入胜;二是文章有意蕴,耐人寻味。
与书的美丽邂逅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我心灵深处,最依恋的就是浩如烟海的书。它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它像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它像一首动听的歌曲,唤醒了我沉睡的智慧……它,给予了我知识、力量和勇气。
小时候,在家门前的老槐树下,我总是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常常让我听得入迷。有一次,爷爷对我说:“孩子,你会在书中找到很多故事的!”并给我买了许多儿童绘本,而淘气的我却把书中美丽的公主涂成老太太,给英俊的王子添上两把白胡须——这成了我当时最大的乐趣,当然我也在书香中充实了自己。
不久,我告别了儿童绘本,走进了写满字的书的世界。记得第一次囫囵吞枣地读完《小猫钓鱼》时,我激动得双手颤抖。书里的世界太奇妙了,太吸引人了。于是,我开始沉迷在书的世界中,仿佛每个字都是跳跃着的音符,给我快乐,使我陶醉。当白雪公主吐出了毒苹果,重获新生时,我快乐无比;当福尔摩斯巧妙地揭穿了骗局时,我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当周总理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当我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真想立刻插上理想的翅膀,飞进那书的大世界,在书香中沉醉。
岁月流逝,中学的大门敞开了。从此,经典文学对我产生了无尽的感召,而且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使我在书香中成长。曾经自卑且不爱说话的我,也学会给大家讲讲书中的故事,变得口若悬河起来。曾经凭着兴趣读书的我,也渐渐懂得了读书不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更不是为了“敲”开官府的大门。我从心里高呼:“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漫漫人生路,书香作伴。我与书的美丽邂逅使我充实、令我陶醉、伴我成长
名家美文欣赏——
美丽的邂逅
我喜欢读书,喜欢到书摊淘书。
那是一个深秋的雨后的傍晚,在珠江河南岸一个路边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书堆中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跳进眼帘,《林清玄散文》,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孤本。
这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封面为胶版印刷,一幅抽象的图片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划,像新的一样。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或寒风呼啸的夜晚,夜阑人静时,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弱中之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韧”,细细聆听先生心灵的独白和絮语,集箴言、寓言为一体,禅机和生命体悟为一体的隽永的吟唱:“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乡音,给人大地澎湃的感觉。”“灵魂真是个奇异的东西,愈磨愈清明……”感悟先生的一脉温情和心香。今夜,沉浸在先生的《金色印象》中,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一次次地在我心里共鸣,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这本文集在何处觅得?是专心的等候还是偶然所得?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有:诗词为心,兰心惠质。
直至现在,我依然十分赞同这个标准,并不仅仅从美的角度,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她影响和帮助的是两代人甚至是一代代的人,因为女孩长大了会为人妻为人母,而一个有文化的母亲,绝不会让自己的后代没文化。我仿佛看见轻拂的微风中,淡淡的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在书卷上,不时浅浅地笑着,融入时光深处。只是,出了什么变故,她的眼神为什么添上了忧郁?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了她对于这本书是多么爱护和珍惜。在这个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多年,足以天翻地覆。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自己喜爱的书籍遗弃?一起遗弃的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她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究竟出了什么意外?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她遗弃的只是一本书,但她舍弃的并不仅仅是一本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的经典?有多少人还会抬头仰望星空?
这时候,我耳畔响起了温总理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那个深秋的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的夜晚,但我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份财富,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她(们)的书架她(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