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雨的四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你知道那些呢 ……雨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新课导入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核
心
素
养
1.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
听读思考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结构和线索又是怎样的?
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 2-5 ),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结构:总——分——总
线索: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理清思路
“四季的雨”显得平淡,呆板,《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充满了灵动、情趣和意境。课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四种不同性格的雨,也是写了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
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1. 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研读赏析
2. 雨给作者刘湛秋怎样的形象和记忆?你能不能找到文章中最直接的那句话?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雨拟人化,称其为“她”,可见对雨的喜爱,而且明确指出,“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紧扣文题,领起下文。
“她”是谁?
明确:雨。
为什么是“她”,不是“它”“他”?
人格化。在刘湛秋心中,雨是女子。
研读赏析
3.四季的雨,都是同一样貌、同一性格么?请同学们快速跳读文章,四季的雨分别是怎样的特点 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研读赏析
带来蜜情
粗犷
热烈
丰满大地
展示诱惑
秋雨淅沥
端庄
沉静
纯净灵魂
产生情思
冬雨化雪
自然
平静
降临温暖
春雨绵绵
娇媚
驱走冬天
柔软
改变姿容
夏雨倾盆
“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抓关键词语、找重点语句、关注修辞三方面入手。
圈点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在文旁批注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感悟。
圈点批注
1.批注第2段——春雨图
旁批1: 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烘托
自己试着在这一段写批注
批注1: 这一部分写的景物有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等。
批注2:“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
中苏醒过来、焕发生机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
喜爱之情。
旁批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人生感悟:
成熟的智慧
2.批注第4段——秋雨图
旁批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3.批注第5段——冬雨图
旁批4: 文章写雨,是多用“她”或“它”指称,在文章第六自然段却改成“你”,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
文中作者将第三人称改换为第二人称,如同和雨面对面交谈,便于直抒胸臆。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亲切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更加亲切自然,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4.批注第6段——赞雨图
作者描写雨在四季的不同特征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请试着在书上做些批注。
品味语言
春雨:视觉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生动形象写出春雨中树的柔美、温润、律动,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品味语言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视觉,拟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眼角垂泪的少女,看到了水珠将滴未滴时的颤动,滴落了又无比轻盈。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无比娇美。
似真似幻,炫目
品味语言
嗅觉: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清新的空气,不仅刺激你的嗅觉,还刺激着你的味蕾。
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这里强调的是声音,沙沙、沙沙,你听到了声响,以为是蚯蚓在翻土,低头一看,原来是小草在跳舞。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并且还巧妙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的情态。
品味语言
触觉:
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
与自然亲近,在雨中,自由、忘我,夏天的雨教会我们敞开身心,拥抱自然。
夏雨
品味语言
视觉: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怒,鼓,展现的是夏雨后蓬勃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量。
海绵,原本吸收水分,现在却用来吸收暑气。看不见的热气仿佛变得有形,清凉感扑面而来。
品味语言
听觉 视觉: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作者将夏雨比作交响曲,而且是和“蝉鸣”“蛙鼓”一起奏响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雨的热烈。
品味语言
秋雨: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作者将秋雨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沉静、稳重。
品味语言
冬雨:
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首先,温暖是与冷冽干涩的风比较而来。其次,温暖也在于冬雨所蕴含的生命的希望。
拟人的修辞手法, “化了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 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为什么说冬雨的降临是一种特殊的温暖?
品味语言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追问:这一段的抒情和其他段落有何不同?
人称转换为“你”,面对面倾诉,面对面释放。一个排比句写出雨给作者的美好感受。
赞雨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爱恋的理由是: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品味语言
散文跟读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小结
1.调动感官显色彩。
如描写春雨,作者从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觉(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嗅觉(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等角度描绘了春雨清新、润泽、甜美的特点。
2.巧用修辞绘神韵。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妙趣。
3.按照顺序分层次。
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
4.融情入景巧抒情。
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不管是哪个季节的雨,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
写作手法
听雨
我喜欢听雨
倾听初春杨柳抽芽时细雨滋润麦苗的轻轻语
它是一幅蕴涵诗情画意的锦画
我喜欢听雨
倾听炎炎夏日知了鸣啼时暴雨如注的狂放
它是一曲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乐
我喜欢听雨
倾听深秋黄叶飘落时雨打屋檐的滴答
它是一首饱含禅意的诗词
我喜欢听雨
如果白雪皑皑的寒冬还有雨的话
它一定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我喜欢听雨
我从雨声中读懂了整个人生
我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拓展延伸
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山水湖泊、花鸟虫鱼,一点一滴,奏出美妙的旋律,只有细心观察、聆听、感悟、思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领悟其中美的真谛。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捕捉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美丽,用心灵之笔谱写出真情的华章。
课堂总结
雨的四季
刘湛秋
热爱赞美
春雨——温柔、娇媚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自然、平静
生命自然
总 (喜雨) ——分(绘雨) ——总(赞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