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卢作孚 B.张謇 C.张之洞 D.侯德榜
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还有一个人是张謇,他选择的道路是( )
A.“实业救国” B.师夷长技
C.戊戌变法 D.民主科学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区主要在( )
A.东北地区 B.北京周边地区
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D.铁路沿线地区
5.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6.它为纪念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而建,主要由园林入口门厅、张公祠堂、史料陈列室、碑亭、状元山等部分组成。这里,“它”可能是( )
A.张謇纪念馆 B.张学良会馆 C.张自忠故居 D.张之洞祠堂
7.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表明的是( )
A.夜郎自大的观念彻底改变 B.戊戌变法期间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北伐战争后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
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9.“民国时期,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众多青年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然而,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
A.衣着的变化有新旧并呈的特征 B.衣食起居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势
C.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D.生活变迁在地区分布上有快慢
1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了( )
A.自由平等思想 B.民主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1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B.政府曾经起到推动作用
C.体现了社会从专制到民主的发展趋势
D.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
12.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
1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如图是其曲折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辛亥革命的爆发
14.(2022·江西宜春·八年级期末)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变化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D.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15.清末民初,江苏南通人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毅然弃官从商,创办大批近代企业,成为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企业,属于张謇创办的是( )
A.大生纱厂 B.轮船招商局 C.汉阳铁厂 D.湖北织布局
16.如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10 约600 4.3
1919年 120 约4500 18.8
①“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1914年中国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
材料二 在中国的煤矿生产中,1913年日本直接攫夺和参加投资的煤产量为319万余吨,1919年增为501万余吨;铁矿生产,1915年日本参加投资的铁矿产量为5万余吨,贷款铁矿产量为54万余吨,1919年前者增为44万余吨,后者增为90余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与材料一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的分析是否矛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并指出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答案
1-5BACCA 6-10ACBAA 11-16DDAAAA
17、(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实业团体的推动。
(2)发展快速;轻工业发展较快;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3)史实: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不矛盾。说明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 (1)思想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
(2)分布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和沿江的大城市,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类型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推动近代化: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对抵制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思想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先后传播了变法的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前提:和平的环境;先进思想的指导;政策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