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3.(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表明( )
A.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5.(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6.(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下列选项中能证实这一说法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图像史料 D.口述史料
8.(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事件中,因果联系搭配正确的是( )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新航路开辟 B.三角贸易——印度民族大起义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D.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9.(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10.(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处应为(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
11.(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B.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进程 D.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12.(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13.(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14.(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15.(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史记》中记载:“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北击匈奴
16.(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17.(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18.(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
19.(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诸葛亮的《出师表》
20.(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班学生准备绘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谱”,关于明朝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
A.《伤寒杂病论》 B.《梦溪笔谈》 C.《农书》 D.《天工开物》
21.(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A.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2.(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3.(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因为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24.(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劳作,这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项正确;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统一全国,一则是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趋势,二则是西晋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东吴,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自满和东晋的战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这证明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民族交融,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表明这一时期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B项正确;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特征开始于春秋末期,这也与货币经济形态的开始活跃相同步,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与我国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等内容可知,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这得益于元朝统一后的人口流动,B项正确;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四等人制,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AC两项表述不恰当,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C两项;元朝时期的确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等,但材料未提及这些,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据题干“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可知,考古发掘与古书记载相互印证,A项正确;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符合题干“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描述,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秦半两、铜权、铜量和秦空心砖都属于真实存在、可以亲眼见到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文献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文字,图像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图片,口述史料的主要展现形式是亲历者口述下的录音等,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正确;三角贸易是往返于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血腥贸易,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无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压迫,B项搭配错误,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C项搭配错误,排除C项;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便覆灭了,1856年与英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是法兰西第一帝国,D项搭配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伦的楔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不同地区的文明有不同的文字,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项正确;扩展性、发展性、开放性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B项正确;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都发生在西北地区,与题干中的西藏无关,排除AC项;实行金瓶掣签是在179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反映的是我国古达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但和真实的历史还有差别,D项正确;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表述错误,排除A项;《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不是一手文学,排除B项;《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中“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可知,科举制重视才能,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参加考试的机会均等,B项正确;强调血缘,看重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A项;发展教育,扩大基础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重视门第与题干“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恢复经济的措施,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经济措施,排除B项;北击匈奴是军事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都体现了农民的重要性,A项正确;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题干都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是约公元前21世纪,C项正确;史前时期指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排除A;旧石器时代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排除B项;公元前2070年距今约409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可知本题考点为商鞅变法。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ACD。故答案为B。
19.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选项D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第一手史料,选项B排除。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科技著作,选项D正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选项A排除;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选项B排除;元代王祯著《农书》,选项C排除。
21.B
【详解】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选项B正确;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不符合,选项A排除;迪亚士船队和麦哲伦船队并非“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选项CD排除。故选B。
22.C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答案为C。
2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有很强的自主性,而郡县制下中央的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重蹈国家分裂的覆辙,选项C正确;实行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巩固疆域,而不是拓展疆域,选项A排除;发展经济不是实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选项B排除;郡县长官不世袭,实行郡县制主要不是为了奖励功臣,选项D排除。
2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选项B正确;神话传说和影视作品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选项AC排除;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选项D排除。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