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5综合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衡阳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5综合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4 21: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衡阳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5综合题
一、综合题
1.(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界局势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材料一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只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罗斯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写出他们成为“盟者”和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 《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2)图中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对世界将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一中提到“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请问“最终的结局”是指什么?
[关注现实,领悟历史]
材料三 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带来冲击。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阵营对立“新冷战”的架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无权让世界为其战略私利埋单》
(4)根据材料三回答,乌克兰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展望未来,创造历史]
材料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反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5)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观大国风范的?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2.(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今年五一假期,各景点游客量出现高峰,许多网红城市热度攀升,赴淄博吃烧烤、到洛阳赏牡丹、去长沙看烟花……三年疫情之后,人间烟火气又回到我们身边。烟火气是百姓多姿多彩生活的写照,是社会稳定、经济向好、人民幸福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间烟火,古都繁盛】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节选)
(1)请写出材料一的图名。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材料四

(2)观察材料四中的图片,列举出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至少两点)。
材料五 以下是一个名叫“衡佗”的人对于家庭生活变化的回忆,反映出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升
1980年,衡佗家的黑白电视机前充满了邻居们的欢声笑语。
1990年,衡佗妈妈如愿以偿添置了洗衣机和冰箱。
2000年,打电话问候家乡的爷爷奶奶是衡佗最爱做的事。
2010年,有了小汽车,假期里衡佗经常载着父母探访青山绿水
2020年,衡佗全家搬入带有智能家居设备的花园小区。
(3)“衡佗”家拥有的电话和汽车都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促使“衡佗”家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请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5)人间烟火气,升腾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请你就如何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提出建议。
3.(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
【巩固边程】
(2)清朝于1684年在A处设置 ,隶属福建省,图中B处曾在近代遭到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清政府派 收复此地。
【两岸情深】
材料三 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摘自《文萃报》总第3231期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捍卫统一】
材料四 林肯总统毫不迟疑地将国家统一摆在首要地位,作出历史性抉择,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大国崛起》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林肯总统为“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两方面举措。
(5)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
4.(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领先世界】
材料一 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
件 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1)分析材料一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列举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两例。
【再引风潮】
材料二 随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很多科技发明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引领世界潮流。网络上有人总结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手机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网络购物、高铁,共享单车。他们已深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引领世界潮流的“新四大发明”发生在中国?
【你的感受】
(3)“新四大发明”中,你亲身体验了哪几种方式?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5.(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近代名人杨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唱道:“如果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两者皆凸显了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重要地位和湖南人的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风气渐开】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 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通行之物,可以剩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风气渐开】
材料二政变前夕,有人劝谭嗣同出走避祸,谭嗣同拒绝了,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间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绒上册
材料三 黄花岗起义前夕,黄兴致绝命书与革命同志:“事冗,无暇通候,罪过,罪过!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抗日烽火】
材料四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伟大旗帜】
材料五 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
——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
(1)材料一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2)谭嗣同是为了什么“变法”而殉难?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谭嗣同和黄兴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共同品质?
(3)材料四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哪次战役?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战争胜利的意义。
(4)中共七大召开于哪一年?七大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以什么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统一?
【怎样努力】
(5)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彭德怀、毛泽东等先贤表现了湖湘人的铮风骨,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你认为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学习?你将怎样努力?
6.(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6月6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我国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阅读有关水利工程的材料,探究历史,完成答题。
【水沃天府】
材料一 秦孝文王以李冰为郡守。……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故……曰:“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千里通波】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苏联奇迹】
材料三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新政工程】
材料四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项目。田纳西河流域面积广阔,但由于无节制的开发,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允许该局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田纳西流域局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经过综合开发和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得到了保护,许多土地恢复耕种。田纳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田纳西水利工程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它的修建发挥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名称,并分析大运河修建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为什么能在短期内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设立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你的建议】
(5)入夏,南方进入汛期,出现洪涝灾害:各个地方也会存在不同的水利问题。请就本地水利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7.(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1)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材料二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8.(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
(3)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 、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
(4)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 “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9.(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提出“人人应当劳动”,另一代表人物欧文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工业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之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批判性继承前人劳动思想的基础之上,以现实的劳动关系为对象,深刻阐明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
——《守正创新:以“劳”育时代新人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材料二 1935年8月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材料三 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一一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劳动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分析材料三中漫画的寓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所示现象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
10.(2021·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党的历史,学习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追求真理】
材料一 1928年3月20日,衡阳籍中国共产告当员夏明翰在武汉英勇就义,临刑前吟出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读材料一,《就义诗》体现了夏明翰烈士怎样的精神内涵?
【开拓创新】
材料二 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海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还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面胜利。
——摘自华东师大出版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
材料三 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井冈山道路”。根据材料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革命重心为什么要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艰苦奋斗】
材料四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萧华将军《长征组歌》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中会面临哪些艰难困苦?
【爱国主义】
(4入当面临外族的入侵和军事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反击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请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重大战役一例。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请写出这次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热爱人民】
材料五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训令。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5)读材料五,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纪律八项注意”有何关系?
【学史力行】
材料六 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他以身作则,亲自常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洪救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6)阅读材料六焦裕禄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你将怎样努力?
11.(2021·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人们深深怀念这位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中国古代农作物】
材料一 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
(1)我国有悠久的稻作农业传统。请写出位于湖南省道县境内、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名称。上图河姆渡遗址的骨耜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请问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早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丰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自明朝开始的海外农作物的引进,到清朝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年间,玉米种植还不普遍……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玉米。19世纪后,玉米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明朝时,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清初开始,甘薯种植逐步在浙江及长江流域发展起来,自乾隆初年开始,甘薯在北方的河南、陕西、直隶等省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展甘薯成为清朝中后期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顺治七年(1650年),马铃薯最先传入台湾。17世纪后期,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山西等地广泛栽培马铃薯。马铃薯以生长湖短、适应性强、耐贫瘠等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当时贫困农民往往把它当作主食。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从材料二、三可知,宋、明、清三朝分别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哪些农作物结合材料分析这些以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代优势?
【中世纪西欧庄园】
材料四 即使中世纪(西欧)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但它依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为现代人所难理解。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3)根据材料四的文、图(见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世纪西欧庄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奴生活的状况。
西欧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
【近现代农业改革】
材料五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53-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土耳其,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4)根据材料五,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发展农业的思考】
(5)通过以上探究,请你就当今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12.(2021·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读图,回答问题。
(1)读下面《北宋形势图》,写出国中字母的代表的内容。
A.北宋都城:________
B.少数民族政权名称:________
(2)读下边《1903年的飞机试飞》图,飞机的发明者是________
(3)飞机的发明属于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使用的动力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杜鲁门主义出台。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4)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骨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详解】(1)盟者: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美苏同盟正式形成。
仇敌: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影响:据材料二“《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华沙条约》签字仪式”结合所学可知,两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北约和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结局”: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争霸“最终的结局”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4)影响:根据材料三“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给多国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冲击”,可知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由“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显现,与美国不断煽风点火密切相关。美国及其盟友还施压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逼迫更多国家加入对俄制裁的行列......”可知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因此乌克兰危机产生的国际影响有,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严重冲击国际民生;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表现:根据材料四“......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一带一 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展现大国风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立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APEC北京会议和G20杭州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有理即可。如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才能长久立干不败之地。
2.(1)图名:《清明上河图》。原因: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社会安定。
(2)出现新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剪掉长长的辫子;服饰开始西化等。(符合史实即可)
(3)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倡合理消费行为,加强居民就业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图名: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生活也丰富起来,……”可知,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据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2)变化:据材料四“图1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图41910年的车站景象”可知,近代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出现;据“图2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可知,近代人们的服饰逐渐西化,吸收了欧美的特点;据“图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可知,长长的辫子被剪掉,废除了社会陋习。
(3)成果:据所学可知,电话、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原因:据材料五“衡佗”家庭生活变化的回忆可知,1980年以后,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越来越来。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据所学可知,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倡合理消费行为,加强居民就业保障等。
3.(1)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 台湾府 左宗棠
(3)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源。
(4)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导南北战争。
(5)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
【详解】(1)原则:据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 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是“华夷无别”“华夷同重”。
政策:据材料一“……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管理政策。
(2)据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3)据材料三“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可知,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源。
(4)据材料四“积极采取法律和战争手段坚决扭转分裂局面,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肯总统为“积极扭转分裂局面”而采取的举措包括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南北战争等。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认识可从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统一等方面来回答。
4.(1)公元1500年;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2)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迸发与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
(3)我体验了手机支付、网络购物,这些新发明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可知,公元400年,中国科技占世界科技的62%,公元401~1000年,中国科技占世界科技的71%,公元1001~1500年,中国科技占世界科技的57%,公元1501~1840年,中国科技占世界科技的4%,所以说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公元1500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很多,例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
(2)
根据材料“ 随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很多科技发明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引领世界潮流”可知,引领世界潮流的“新四大发明”发生在中国的原因有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迸发与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领世界潮流的“新四大发明”发生在中国的原因还有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体验了手机支付、网络购物,这些新发明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体验了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1)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农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
(2)戊戌变法;为了国家不顾一切、不怕牺牲;爱国精神;
(3)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4)1945年;毛浙东思想;
(5)爱国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进取、不断奋斗。
【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恭亲王奕 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知,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一“可以剩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可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农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是为了戊戌变法而殉难。谭嗣同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谭嗣同和黄兴身上都体现出为了国家不顾一切、不怕牺牲;爱国精神。
(3)根据材料四“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可知,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根据材料四“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这次战争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根据材料四“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可知,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5)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彭德怀、毛泽东等先贤表现了湖湘人的铮风骨,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进取、不断奋斗。
6.(1)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
(2)洛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当时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投入大部分精力建设重工业。
(4)背景:田纳西河流域面积广阔,但由于无节制的开发,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作用: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得到了保护,许多土地恢复耕种。田纳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5)结合当地实际兴修水利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防洪意识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孝文王以李冰为郡守。……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故……曰:“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隋朝大运河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根据材料三“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可知,这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水利工程。苏联的一五计划,处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4)根据材料四“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项目。田纳西河流域面积广阔,但由于无节制的开发,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可知,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设立的背景是田纳西河流域面积广阔,但由于无节制的开发,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四“田纳西流域局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经过综合开发和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得到了保护,许多土地恢复耕种。田纳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可知,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作用是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得到了保护,许多土地恢复耕种。田纳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建议言之有理,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即可。如:应结合当地实际兴修水利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防洪意识等等。
7.(1)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依据材料一的“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根据材料二的“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是: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根据材料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的“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的“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8.(1)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第二个制指的是郡县制。
(2)闭关锁国、安于现状。(1点言之有理即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点言之有理即可)。
(3)战长期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政府丧失威信。(其中1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苏联农业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2点即可)。
(4)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及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点即可)。
(5)走本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依据材料一“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意思是:从西周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后来诸侯国势力增大,不断发动战争,导致政治混乱。周天子无法控制,最终西周灭亡;由材料“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意思是: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制度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但秦朝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导致秦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清朝末年,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政策,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注定“被打垮”;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中国,妄图吞并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进行了“殊死的决斗”。
(3)依据材料三“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长期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政府丧失威信;结合课本所学,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发动了国内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俄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俄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以此同时,苏联也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斯大林之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
(4)依据材料四“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材料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1992年十四大,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及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等一系列决策。
(5)依据材料五“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知“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方式: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要走本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1)新内涵:阐明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吸收前人成果基础的个人思想创新。
(2)背景: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影响:推动了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使其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3)寓意: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4)劳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时代都需要劳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和幸福等。
【详解】(1)第一问:概括材料“马克思站……本源性意义”可知,马克思主劳动关的新内涵是阐明了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为其出现奠定了阶级基础,此外,马克思还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并融合了个人的创新,为其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突破旧定额,创造新纪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这一运动出现的背景是苏联开展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推动苏联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最终在1937年从落后农业国发展为先进工业国。
(3)第一问:分析材料可知“奶奶的尺”、“阿姨的尺”都在1956年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力量,寓意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第二问:根据材料关键句“建设社会主义”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女性成为漫画的主人公,并且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劳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光荣。
10.(1)爱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2)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贫困,革命热情高等
(3)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生活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等(言之有理即可)
(4)百团大战;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等。
(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利于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关系,对武装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6)以人民利益为先,以身作则,不怕艰苦的精神(爱国爱岗敬业,言之有理即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可知,《就义诗》体现了夏明翰烈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舍身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海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还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面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敌人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还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贫困,革命热情高等的优势。
(3)根据材料四信息“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及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中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生活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等。
(4)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等。
(5)依据材料五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利于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关系,对武装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6)问题一:依据材料六信息“他以身作则,亲自常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洪救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知,我们能学到焦裕禄爱党爱人民,以身作则,不怕艰苦,爱岗敬业的精神。问题二: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11.(1)玉蟾岩遗址;水稻
(2)占城稻玉米、甘薯、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抗寒等
(3)自给自足等命运悲催,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
(4)农奴制阻碍经济的发展;俄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5)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技兴农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政府政策应当给予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湖南省道县境内、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是玉蟾岩遗址。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先民最早配置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依据材料二“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可知北宋时期是引进的是占城稻;依据材料三“人们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大量种植玉米”“甘薯从外国传到福建和广东”“马铃薯最先传入台湾”可得出明朝时期传入的农业作物是玉米、甘薯和马铃薯;依据材料二“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生长湖短、适应性强、耐贫瘠等”可得出共同特点是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抗寒等。
(3)依据材料四中庄园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依据材料“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可知,庄园中的农奴命运悲催,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
(4)依据材料五“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可得出农奴制阻碍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可得出俄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5)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可以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技兴农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政府政策应当给予支持等;理由依据 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
12.(1)东京/开封b:辽
(2)莱特兄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位于图中A处;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据此可知,图中B处是辽国。
(2)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3)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飞机的发明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与创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