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苏州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4 22: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苏州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创作于1937年2月的漫画《现在,我们一致对外吧》。对该画作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抒发对消极抗战的不满 B.表达对团结抗战的支持
C.体现对日寇侵华的谴责 D.蕴含对重庆谈判的期待
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网上搜索一位历史人物,得到“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等信息。此人物是( )
A.卢作孚 B.荣宗敬 C.侯德榜 D.张謇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1949年4月27日民盟苏州支部印发的《光明报·号外》(部分)。据此可知( )

A.解放区完成土改农民踊跃参军 B.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苏州
C.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 D.江南地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时,中国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认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新青年》杂志出版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5.(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6.(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反映了1923-1926年江苏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发展情况。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
时间 组织情况 党员人数
1923年下半年 仅有2个中共小组(后发展为2个独立支部) 约20人
1925年12月 中共南京地方委员会,下辖4个支部 共53人
1926年初 中共南京地委、徐州特支、无锡独支、苏州特支、南通独支、丹阳特支、江阴支部等组织 100人左右
1926年底 全省已有18个市、县建立了中共组织 共525名
(数据来自《中共江苏地方简史(1921-2021)》)
A.国民革命推动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B.北伐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社会安定促进了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7.(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8.(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1948年12月20日.《华东前线》报道了一场战役中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标语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宣传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兵民是胜利之本”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1.(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这篇文章是
A.《变法通议》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敬告青年》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2.(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13.(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14.(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5.(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16.(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而是20世纪初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C.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17.(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8.(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我)辈为乱臣贼子。凡认识者,视(吾人)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形势的变化反映出
A.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B.革命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C.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19.(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2月的漫画《现在,我们一致对外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在,我们一致对外吧”反映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决心,表达作者对团结抗战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抒发对消极抗战的不满”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对日寇侵华的谴责,排除C项;重庆谈判实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D项正确;卢作孚,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排除A项;荣宗敬创办保兴面粉厂、福新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排除B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4月27日”“人民解放军进城”,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 至 1949年6月2日,材料中涉及的时间正是渡江战役的时间,报纸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苏州的史实,B项正确;从材料中反应不出农民参军的信息,排除A项;图示只是对苏州的解放,看不出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认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息和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李大钊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C项正确;《新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1920年,与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题干观察思维导图“武装反清斗争”“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可知,框架图主要在说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1年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C项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23年下半年到1926年底共产党人数持续增长,再根据材料时间“1923-192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到1927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说明国民革命推动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A项正确;北伐战争时间是在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3年到1926年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据题干“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挥者是刘伯承、邓小平等,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战役中全歼了黄维兵团,依据材料“1948年12月20日”“华东前线”“全歼黄维兵团”可知是淮海战役,B项正确;辽沈战役位于东北,排除A项;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横渡长江,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军队的作用,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B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结束了博古、李德等人领导地位,确立毛泽东的中央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D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A项;八七会议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排除B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宣传方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得到广泛传播。材料中“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可知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项正确;《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文章,排除A项;《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炳麟的文章,排除B项;《敬告青年》是陈独秀的文章,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材料不是评价戊戌变法方式,排除A项;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侵略我国新疆,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维护了我国主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邓世昌壮烈殉国、 签订《马关条约》均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政权,形成了太平天国、清朝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 武昌起义是在武汉而不是在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不仅是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起点,展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弘扬民族爱国精神,D项正确;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不是纪念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虎门销烟”由林则徐领导,但不是纪念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不是虎门销烟的主要原因,纪念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反映的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是民国初年,为了反对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验制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而此时已经是民国初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A排除;“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也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B排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是在1927年,此时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C排除。故选D。
17.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和朝鲜无关,排除AC;日本全面侵华和黄海海域的海战无关,排除D。
18.C
【详解】1900 年 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体现出国人对于清政府统治已经失望透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并不能说明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革命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排除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之后,排除D。故选C。
19.D
【详解】根据“它配合了友邦作战,”“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正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之际,中国战场上却喜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胜利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令国际舆论刮目相看,鼓舞了盟国的抗日斗争。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