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A.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C.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D.倭寇扰边——戚继光抗倭
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
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
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
4.(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5.(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6.(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毛泽东曾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谈到一位满族皇帝的功绩时,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他在位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这位皇帝是
A.汉武帝 B.元世祖 C.康熙帝 D.道光帝
7.(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8.(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戌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A.A B.B C.C D.D
9.(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0.(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
11.(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13.(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商
14.(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5.(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庆祝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于1973年8月25日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体现了( )
A.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 B.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
C.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D.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16.(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神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对接,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中亚峰会的顺利举行。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 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
17.(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重大事件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8.(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19.(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同学的历更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0.(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21.(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22.(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纸老虎》(漫画中的文字“杜鲁门声明”和“三十八度线暴风雨”),作者创作此漫画意在
A.阐释解放战争的必要性 B.鼓舞军民的必胜斗志
C.呼吁世界人民团结反帝 D.抨击美国的冷战政策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寇扰边,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平定浙东地区倭患,D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属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分别是西汉和明朝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可知,考古终于确定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这说明文献记载大体可信,也就是说,该考古发现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A项正确;宋高宗举行郊祭不能体现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排除B项;平江府烧制瓷器不能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平江府烧变”,说明它的位置重要,但不能体现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唐 柳公权”结合所学可知,世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国有“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按朝廷规定,是名字带“世”“民”字的人,都要避讳,必须把名字改了,因此此书法作品避讳的是唐太宗的名讳,C项正确;A项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书法特色与缺笔无关,排除B项;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无法通过此书法作品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广西、河南、长沙、辽宁、山西等地均出土铁制器具,说明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A项正确;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器具数量及农具,无法体现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排除C项;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导致出现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D项正确;“文景之治”政治清明是汉文帝、汉景帝所开创,排除A项;察举制度确立,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推恩”诸侯加强控制属于政治措施,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依据材料中“满族皇帝”可知是康熙帝,C项正确;汉武帝属于汉族皇帝,排除A项;元世祖属于蒙古族皇帝,排除B项;道光帝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皇帝,中国版图基本确定是康熙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明清时期是1368年-1912年,根据材料中“商品”“贸易”等词语,说明这一贸易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项正确;《诗经》《吕氏春秋》、历史学家的观点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约 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学会种植水稻。D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尚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和B项;半坡人种植的是粟,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六匹马还是四匹马拉车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2002在洛阳周王城太子驾六车马坑中验证了天子乘坐六匹马的乘舆制度,体现的是考古可以用来验证传统典籍,故选B;传统典籍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和不能成为研究的证据,明显说法绝对化,AC错误;传统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作用,其价值本身就有,并非是源于学者考证,D错误。
11.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标志西藏、台湾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明清时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对东北的入侵,捍卫东北边疆,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正确;题干的重点反映的是元明清时期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进行反侵略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并非政治的成熟与创新,A排除;元朝设置宣政院以及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管辖的表现,并非文明的碰撞交流,也并非外交的冲突与危机,BC排除。故选D。
12.C
【详解】“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是倡导和谐的社会,"民贵君轻"“与众乐乐”是倡导君民等级关系的缓和。他们的主张显然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C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战争年代并没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排除A;儒者的主张并没有批判法家的刑罚,排除B;春秋哉国时期儒学并不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D。故选C。
13.A
【详解】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排除BD;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
14.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反映了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B项正确;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C项;中国全方位外交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据题干“神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对接,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中亚峰会的顺利举行。”和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A项正确;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C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有关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四个时期,均有人民,这体现出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不是客观经济规律、改革开放、经济手段,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党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而非社会变化、民主法制的完善,排除AB;邓小平理论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排除C。
20.A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的共同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时代精神,排除。故选A。
21.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粮票,凭票证供应物资,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分配方式,而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产品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再也不需要通过票证进行供应,而是通过市场贸易获得物质供应,故C正确;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A排除;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符合史实,因为我国至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B排除;产品分配方式变化只是粮票使用与废除的表象,而非本质,D排除。故选C。
22.B
【详解】根据漫画的时间信息“1950年”和空间信息“三十八度线”,可以判断漫画抨击的事件是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通过提取和比较左右两幅漫画的信息,可以得知杜鲁门形象的变化预示着美国的侵略战争必然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中朝军民“暴风雨”般的打击,说明作者创作此漫画的意图在于鼓励军民战胜美国的信心,B项正确;“三十八度线”是指南北朝鲜的分界线,解放战争在中国发生,A错误;漫画没有提及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故C项错误;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属于热战的范畴,而非冷战,D错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