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五十多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解决,祖国一定会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湖南涟源二中 颜灿玉制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天安门广场三十多万群众欢声雷动。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历史纵横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几天以后,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赞同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2)初步形成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海外华侨各地区人民解放军代表的广泛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新政协筹备会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3),新政协会议的内容 (4)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首都:北京(北平)1928年6月21日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新政协会议上才改北平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阅兵式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政治协商制度确立3,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4,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背景: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法律依据与背景召开: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作用: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国情: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建立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选举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各民族大团结56个兄弟,56朵花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白 族朝鲜族满 族黎 族藏 族回 族蒙古族高山族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课要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BAD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BB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B8、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D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D11.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2.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CC1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
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DA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一道江苏的高考题,这种材料题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问题的答案全部来自材料中。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资料回放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历史纵横
1953年12只,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全国各地共选出五百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被选为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学思之窗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西欧封建社会“主权在君”,提出“主权在民”,即“人民主权”的理论。
●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并把它作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
思 考
◎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