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章节测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冬虫夏草是产自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有真菌,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5 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读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人认为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其珍贵主要体现在( )
①分布区域有限 ②天然产量较低 ③运输成本过高 ④人工采收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过度采挖冬虫夏草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减少 B.土壤盐碱化
C.湿地萎缩 D.草场退化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统计表,完成3~4题。
年份 森林 覆盖 率/% 耕地面 积/km2 年降 水量/ mm 气温 年较 差/℃ 河流 含沙 量/% 粮食平 均单产/ kg 粮食总 产量/亿 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3.推测导致该地区粮食平均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4.当时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风沙危害加剧 B.大陆性气候减弱
C.光照条件变差 D.水土流失严重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图甲)。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正从冰架上断裂入海(图乙)。据此完成5~6题。
甲
乙
5.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冰川运动 D.全球变暖
6.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读某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土地沙漠化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农垦 B.干旱
C.风力过大 D.过度围垦湖泊
8.为治理沙漠化土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规模利用地下水
B.退耕还湖,增加调节作用
C.人工降雨
D.退耕还草,合理规定载畜量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9~10题。
9.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10.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修建水库
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
1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
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进口国为主。据此完成13~14题。
13.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C.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D.环境承载力大
14.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进口国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尼日利亚 D.新加坡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16.属于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合理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18.下列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下图是我国人口总量、国内生产总值、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7年变化特征的是(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明显变快 ③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鸭晚2个多月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价值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21~22题。
21.“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下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完成23~25题。
23.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类型是( )
A.灌溉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自给农业
24.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指的是( )
①水资源消耗太多 ②林地面积减少 ③粮食单产降低 ④耕地质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下列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27.(12分)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某绿色生态度假村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材料二 低碳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环顾当今世界,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依据材料一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数码填在相应的位置上。(3分)
①回补地下水 ②地下热水 ③污水处理厂
(2)结合材料一指出该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条措施。(1分)
(3)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8分)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上,三江源曾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退化、湿地消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从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实施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等20个子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指出引起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自然原因。(4分)
(2)读图,将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填入空格内。(4分)
A.草场退化
B.过度放牧
C.畜产品需求增加
D.人口增加
① ;② ;③ ;④ 。
(3)针对三江源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至少答3点,6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中新网2015年1月6日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公布的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洪水及干旱等灾害增加,到2050年,每年用于在发展中国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的费用最多将达5 000亿美元。
材料二 漫画“家园”。
(1)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该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8分)
(2)解决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分)
(3)美国在解决该问题的态度上不如欧盟主动,试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原因。(2分)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冬虫夏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区,分布区域有限,数量较少,人工采收难度较大,所以很珍贵。第2题,过度采挖冬虫夏草会造成其生长区域的灌丛和草场遭到破坏,造成草场退化。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根据植被覆盖率减小、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等信息分析可知是由于破坏植被,毁林开荒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粮食平均单产下降。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加,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图示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问题。第6题,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图中土地沙漠化扩大的范围与农耕区和畜牧区分界线大体一致,该区域土地沙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农垦。第8题,该区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造成草场退化,所以治理沙漠化应退耕还草,合理规定载畜量。
答案:9.B 10.D
解析:第9题,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10题,退耕还林、丘陵缓坡(小于18°,我国小于25°)修筑梯田、适度开采地下水均属于合理利用资源。
答案:11.C 12.A
解析:第11题,开源是指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第12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3.C 14.C
解析:第13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工业原料不足,节约制造成本。第14题,“洋垃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发达国家
对固体废弃物的进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对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较松,往往成为“洋垃圾”的出口市场,选项中尼日利亚经济发展最为落后,最可能成为“洋垃圾”进口国。
答案:15.A 16.A
解析:第15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第16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
答案:17.D 18.B
解析:第17题,结合人类发展史可知,在早期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则以消耗矿物能源为主;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耗数量不断增长。第18题,农业社会主要是利用生物能源,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为了获得能源而大量地乱砍滥伐,从而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答案:19.C 20.B
解析:第19题,结合2010年和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可以计算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下降;对比我国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折线可判断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始终大于能源生产量;结合图中的折线可以判断出人均能耗在上升,人口的增长速度变慢。第20题,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都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会增加能源的消耗量,使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增加煤炭使用量,会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答案:21.A 22.B
解析:第21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证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22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做到无毒、无害的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①③的生产方式有害人体健康,不属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
答案:23.B 24.D 25.C
解析:第23题,该地有花卉、农田、猪场、鱼塘、蔬菜等,因此属于混合型农业,B项正确。第24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退耕力度,过度垦荒不明显,②错误;小农经营粮食单产高,③错误;农业需水量大,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①④正确,故选D项。第25题,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之一,②正确;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③正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强只是个别地方;我国国土面积广,但土地肥力强也只是个别地方,①④错误。故选C项。
26.答案:(1)主要环境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经常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主要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为平原地形,存在灌溉干渠,说明该区域气候相对干旱,农作物生长需要灌溉,干渠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在灌溉之后,水分蒸发,盐碱易留在地表,造成土壤盐渍化。聚落位于山前,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风力作用强烈,风沙危害多发。
27.答案:(1)自左向右:②③①。
(2)不同温度的地下热水的利用、污水处理后再利用。
(3)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制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字母及其指向箭头的内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水温的地下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污水经过处理后用来灌溉农田。第(3)题,可
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28.答案:(1)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气候干旱;鼠灾严重。
(2)D C B A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减轻草场压力;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场基础建设等。
解析:第(1)题,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的变化和鼠害。第(2)题,人口增加导致畜产品需求增加,从而出现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第(3)题,结合当地实际,针对草地退化的原因,从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建保护区和饲草料基地等方面分析。
29.答案:(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森林破坏使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影响: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环保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欧盟多数国家属岛国或沿海国,地势较低的地方较多,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其安全;美国内陆面积广大,海平面上升对其影响较小。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全球范围内森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现象多发。解决措施应从成因上寻找,如使用清洁能源和植树造林。欧盟多数国家地势低,全球气候变暖对欧盟的潜在威胁较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