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第3课时)
1.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2.尝试和大人分角色朗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1.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2.尝试和大人分角色朗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流利,并背诵。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的国家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谚语”就是其中一项。谚语,跟成语类似,但口语性更强,也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子,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笨鸟先飞”等。你还知道哪些谚语呢?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谚语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实际经验的话。今天我一起学习“日积月累”中的谚语,说说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日积月累”。
1.读准谚语。
教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几句谚语。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谚语。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点名朗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音。尤其注意“栽、乘、行、足、竿、更、进”等字的发音。
(4)同桌拍手读。
(5)男女生对读。
2.领悟谚语的意思。
教师:这四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讲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做事,后人受益,或前人为后人造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的进步。
3.举例理解,背诵谚语。
教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你能把它们和这四句谚语对应上吗?
出示句子:
①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②轩轩这次的生字书写得了良好,他认为自己要再接再厉。
③亮亮因为努力练习跳绳,所以他在这次跳绳测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④妈妈带我去爬山。望着那么高的山,我真想放弃。妈妈说:“别想着山有多高,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预设:
学生1:第一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学生2:第二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生3:第三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4:第四个句子对应的谚语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熟读谚语,借助其意思背诵谚语。
(二)探究二:学习“和大人一起读”。
1.多形式朗读。
教师:读书能使我们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猴子捞月亮》,然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范读。
(2)学生开火车接力读。
(3)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
(4)教师选小组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
2.分享和大人一起读的收获。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和大人一起阅读了这个小故事,完成了自己的阅读卡。现在我们按照阅读卡上的内容,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猴子捞月亮》阅读卡
我的阅读时间
我的阅读地点
我家的角色分配 老猴子:______ 大猴子:______ 小猴子:_______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
我的问题
大人的解答
(学生按照阅读卡自由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设置一起读的情景,让学生分享读书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谚语,还分享了读书的收获和快乐,感受了故事的趣味。
课后任务
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再搜集几句谚语。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
1.能区分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正确书写。
2.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1.能区分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正确书写。
2.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示称谓的词语和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字词句运用”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字词句运用”(第一题)。
1.认一认。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笔画,有些笔画长得特别像,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你能准确地区分它们吗?认真观察“字词句运用”第一题中的四组字中标红的笔画,你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用“_____字标红的笔画是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达。
(1)学生观察标红的笔画。
(2)学生运用句式在班级内分享。
预设:
学生1:“了”字标红的笔画是弯钩。
学生2:“才”字标红的笔画是竖钩。
学生3:“长”字标红的笔画是竖提。
学生4:“山”字标红的笔画是竖折。
学生5:“儿”字标红的笔画是竖弯钩。
学生6:“四”字标红的笔画是竖弯。
学生7:“我”字标红的笔画是斜钩。
学生8:“心”字标红的笔画是卧钩。
2.比一比。
教师:这些笔画长得比较像,你能比一比、说一说每组笔画的不同吗?
预设:
学生1:“弯钩”,钩前面的部分比较弯;“竖钩”,钩前面的部分是直的。
学生2:“竖提”的前半部分是竖,比较直,有钩;“竖折”没有钩,后半部分是横。
学生3:“竖弯钩”比较大,前面的竖比较长,有钩;“竖弯”比较小,没有钩。
学生4:“斜钩”,钩前面的部分是斜的;“卧钩”,钩前面有一部分是斜的,还有一部分比较平。
3.写一写。
教师:现在老师来示范写,同学们认真看,同时自己书空。
(1)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弯钩——起笔轻落,重笔下行,顿笔出钩,收笔出尖,弯度自然。
竖钩——起笔略顿,向下行笔,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略顿,向左上挑出。
竖提——竖画直而正,竖尾先顿后提,提向右上。
竖折——竖尾连横,折处稍顿,竖正横平。
竖弯——下笔写短竖,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写短横,收笔稍重。
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
斜钩——顿笔向右下行,中部微弯,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
卧钩——轻入笔后向右弧形行笔,由轻到重,前段斜,后段平,形扁横卧,钩向左上斜出。
(2)学生先描红,再练写生字。
(3)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根据书写情况进行指导。
(二)探究二:学习“字词句运用”(第二题)。
1.说词语。
教师:请同学们有顺序地观察这张图,说一说这张图上的人、事、物。
(1)学生自行观察。
(2)学生在班级内分享。
教师:我们先观察图上有哪些人。
学生:小男孩和小女孩。
教师:小男孩和小女孩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朋友或者兄妹。
教师:我们再看看图上有哪些地点,有哪些事物。分别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吧。
学生:天上、山上、草地,白云、小鸟、小山、牛、石头、小草。
2.写词语。
教师:根据你从图上看到的地点、人物或者事物,任意写出三个词语。可以写我们学过的词语,也可以写没学过但是会写的词语。注意写的词语一定是图上有的内容。
(1)学生自己写词语。
(2)教师点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词语是不是图上有的;词语是否正确;字是否端正。
3.说句子。
(1)说简单的句子。
教师:写完了词语,我们把难度提高一下,用写出的词语说一两句话。从图片中观察到的都可以说。比如:牛在草地上吃草。
预设:
学生1:天上飘着白云。
学生2:空中飞着两只小鸟。
学生2:两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奔跑。
(2)把句子说生动。
教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我们再挑战一下自己,把句子说得更生动一些。可以说一说,事物是什么颜色的,数量是多少,图中的人物是怎样跑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等。比如:一只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
预设:
学生1: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学生2:两只黄色的小鸟在空中快活地飞着。
学生3:两个小朋友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开心地奔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弯钩、竖钩、竖提、竖折、竖弯钩、竖弯、斜钩、卧钩进行了辨别和书写,还观察了图片,写了词语,根据图意说了一两句话。
课后任务
1.练习8个笔画的书写。
2.再次观察“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的插图,尝试说更多的词语和句子。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
1.认识“哥、姐、弟、叔、爷”5个生字。
2.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读好轻声。
3.了解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复习巩固生字。
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读好轻声。
了解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新课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七”。这里有好多语文知识在等着我们呢!快让我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学到手吧。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识字加油站”。
1.画一画,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的家庭成员都有谁呢?拿出画笔,把他们画下来,画一张全家福。
(1)学生画全家福。
教师:你画的这张全家福上都有谁呢?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2)教师点名,学生在班级内借助全家福介绍自己的家人。
2.多种形式读一读。
教师:这些称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但是你知道它们用哪个汉字表示吗?今天它们来到了“识字加油站”,快借助拼音读一读,认识一下它们吧。注意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2)教师点名学生读词语,适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
(3)开火车读。
(4)分性别读一读:男生读表示男性称谓的词语,女生读表示女性称谓的词语。
3.多种方法记一记。
(1)加一加,学习“哥、叔”。
教师:这两个字都可以拆分成我们学过的字,然后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应该怎样加一加吗?
学生:“哥”可以分成两个“可”,可+可=哥。
教师:要注意上半部分第五笔是竖,没有钩。我们还可以用顺口溜来识记这个字——小可加大可,变身叫哥哥。那“叔”可以用什么加一加呢?
学生:上+小+又=叔
(2)比一比,学习“姐、爷”。
教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用和熟字比一比的方法来识记。它们可以和谁比一比呢?
学生:“姐”可以和“妈”比一比。
教师:对!它们的左半部分相同,都是女字旁,只有右半部分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妈”来记住“姐”。那“爷”和谁比一比呢?
学生:可以和“爸”比一比。
教师:说得很好!“爸”和“爷”的上半部分一样,下半部分不同,因此可以借助“爸”来记住“爷”。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弟”。
教师:你有弟弟吗?你如何称呼他?他是谁家的?
预设:
学生1:表弟,是姑姑家的。
学生2:堂弟,是叔叔家的。
教师:你的这个弟弟怎么样?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我的表弟很可爱。
4.读儿歌,了解称谓之间的关系,巩固识字。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家族歌》这首儿歌,了解称谓之间的关系。
出示儿歌:
家 族 歌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师生齐读。)
(二)探究二:学习“我的发现”。
1.发现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教师:妈妈、奶奶、姐姐、妹妹,她们是男的,还是女的?
学生:她们都是女的。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妈、奶、姐、妹”这四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都带女字旁。
教师:她们都是女性,并且汉字中都带女字旁。这就是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也就是偏旁一般和字的意思有关。
2.迁移运用规律。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晚、昨、时”这四个字,它们共同的偏旁是什么?它们都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日字旁。它们的意思都和“时间”有关。
教师:你还能举几个带日字旁的字吗?
学生:春、早。
3.拓展巩固。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很多偏旁,带这个偏旁的字的意思,也和这个偏旁有关。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预设:
学生1:三点水。带这个偏旁的字多与水有关,比如海、江、河。
学生2:草字头。带这个偏旁的字多与植物有关,比如莲、草、花。
教师:同学们真棒!以后可以利用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多多识字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哥、姐”等5个生字和表示称谓的词语,还了解了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课后任务
找一找其他带女字旁或者日字旁的字,看一看它的意思是否与女性或者时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