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教学课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备课包(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3[教学课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备课包(人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4 11:4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落:停留或居住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聚:众人集合、集中。
聚落就是人们聚居的场所。
  你知道下面两个金文大篆字读什么吗?你能解释古代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一般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小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数量,有无农田、果园、池塘等。
2.聚落的差异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聚落类型 房屋 道路修建情况 商店的数量 学校的数量 医院的数量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情况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城市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牧村→畜牧业
林场→林业
渔村→渔业
3.不同聚落的劳动生产方式
乡村生活
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种植业
  城市:规模较大,按照规模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工业生产
购物
旅游
在外就餐
听音乐会
商业
、服务业
聚落类型 乡村 城市
规模大小
人口分布
交通特点
建筑和居住条件
生产活动
道路密集、畅通
道路稀疏
稠密
稀疏
密集高大、居住紧张
稀疏低矮、较宽松
工业、服务业等
农业
较小
较大
任务一
城市和乡村在规模大小、人口分布、交通特点、建筑和居住条件、生产活动等方面有何不同?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下图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三地气候特点,比较分析哪一地区更适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A
B
C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开采石油
开采铁矿
例如,大庆
例如,鞍山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形成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世界灯光影像图(2020年)
世界局部地形示意
图中明亮处为人口、城市密集区
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或沿海地区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中国地形的分布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任务二
  1.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说一说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所具有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些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都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
任务二
  2.A、B、C为什么能形成聚落? A、B、C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
  B。
  在干支流汇合处,有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
聚落形态 分布地区 聚落特征
团块状
条带状
4.聚落与环境
(2)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团块状聚落
条带状聚落
平原地区
沿着河流、山麓、谷地
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山区聚落多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4.聚落与环境
(3)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的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
北极地区的冰屋
东南亚的民居(高架屋)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东南亚的民居(长屋)
读下图,描述西亚传统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传入屋内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屋内的热风。
读下图,描述东南亚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热带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木材、竹子等材料丰富,乡村聚落在建造中就地取材,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高架式房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
读下图,描述北极地区的冰屋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因纽特人外出打猎时习惯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屋很低矮,无窗户,可以抵挡极地寒风,保温效果好,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读下图,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很强。在黄土层中凿洞而居,冬暖夏凉。
读下图,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内蒙古草原地区冬冷夏热,降水偏少,草原广阔。居民过着游牧生活,传统民居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民居 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征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任务三
   1.比较下列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
墙厚、窗小
终年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沙
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双层木楼或竹楼,便于通风、散热、防潮
终年严寒
冰屋很低矮,无窗户,挡风、保温效果好
冬暖夏凉
气候比较干燥,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很强
冬冷夏热,降水偏少,草原广阔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任务三
绍兴的砖瓦斜顶屋
北京四合院
   2.分析浙江绍兴的砖瓦斜顶屋、北京四合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绍兴市位于长江以南,地势低平,雨量充沛,河网纵横,传统民居大多依河而建,享舟楫之利。屋顶向两侧倾斜,覆瓦,以利雨水下泄。
  北京冬冷夏热,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体现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等思想。
  聚落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2.保护聚落的措施
  (1)立法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从自身做起,保护传统聚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印度的泰姬陵
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我国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
我国澳门历史古城区(大三巴牌坊)
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我国福建永定土楼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
任务四
阅读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扰。2007年丽江古城因原住民流失、过度商业化而遭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评。
古城里无数溪流穿城绕巷,家家临河,户户垂柳。
丽江古城著名的“三眼井”,三个水塘相互连通,清水顺序而下,一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丽江古城示意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合理即可)
聚落
生产生活
方式差异
乡村
城市
生产力
水平提升
分布与形态
环境
体现与反映
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气候
地形
自然资源
……
水源
土壤
交通
科技
……
发展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