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落:停留或居住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聚:众人集合、集中。
聚落就是人们聚居的场所。
你知道下面两个金文大篆字读什么吗?你能解释古代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一般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小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数量,有无农田、果园、池塘等。
2.聚落的差异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聚落类型 房屋 道路修建情况 商店的数量 学校的数量 医院的数量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情况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城市
小
大
矮
高
差
好
少
多
少
多
少
多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小
大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牧村→畜牧业
林场→林业
渔村→渔业
3.不同聚落的劳动生产方式
乡村生活
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种植业
城市:规模较大,按照规模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工业生产
购物
旅游
在外就餐
听音乐会
商业
、服务业
聚落类型 乡村 城市
规模大小
人口分布
交通特点
建筑和居住条件
生产活动
道路密集、畅通
道路稀疏
稠密
稀疏
密集高大、居住紧张
稀疏低矮、较宽松
工业、服务业等
农业
较小
较大
任务一
城市和乡村在规模大小、人口分布、交通特点、建筑和居住条件、生产活动等方面有何不同?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①
②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③
④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⑤
⑥
下面哪幅景观图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为什么?
下图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三地气候特点,比较分析哪一地区更适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A
B
C
(1)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与环境
开采石油
开采铁矿
例如,大庆
例如,鞍山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形成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世界灯光影像图(2020年)
世界局部地形示意
图中明亮处为人口、城市密集区
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或沿海地区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中国地形的分布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任务二
1.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说一说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所具有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些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都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
任务二
2.A、B、C为什么能形成聚落? A、B、C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
B。
在干支流汇合处,有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
聚落形态 分布地区 聚落特征
团块状
条带状
4.聚落与环境
(2)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团块状聚落
条带状聚落
平原地区
沿着河流、山麓、谷地
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山区聚落多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4.聚落与环境
(3)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的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
北极地区的冰屋
东南亚的民居(高架屋)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东南亚的民居(长屋)
读下图,描述西亚传统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传入屋内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屋内的热风。
读下图,描述东南亚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热带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木材、竹子等材料丰富,乡村聚落在建造中就地取材,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高架式房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
读下图,描述北极地区的冰屋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因纽特人外出打猎时习惯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屋很低矮,无窗户,可以抵挡极地寒风,保温效果好,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读下图,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很强。在黄土层中凿洞而居,冬暖夏凉。
读下图,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内蒙古草原地区冬冷夏热,降水偏少,草原广阔。居民过着游牧生活,传统民居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民居 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征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任务三
1.比较下列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
墙厚、窗小
终年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沙
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双层木楼或竹楼,便于通风、散热、防潮
终年严寒
冰屋很低矮,无窗户,挡风、保温效果好
冬暖夏凉
气候比较干燥,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很强
冬冷夏热,降水偏少,草原广阔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任务三
绍兴的砖瓦斜顶屋
北京四合院
2.分析浙江绍兴的砖瓦斜顶屋、北京四合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绍兴市位于长江以南,地势低平,雨量充沛,河网纵横,传统民居大多依河而建,享舟楫之利。屋顶向两侧倾斜,覆瓦,以利雨水下泄。
北京冬冷夏热,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体现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等思想。
聚落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
传统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2.保护聚落的措施
(1)立法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从自身做起,保护传统聚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印度的泰姬陵
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我国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
我国澳门历史古城区(大三巴牌坊)
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我国福建永定土楼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
任务四
阅读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扰。2007年丽江古城因原住民流失、过度商业化而遭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评。
古城里无数溪流穿城绕巷,家家临河,户户垂柳。
丽江古城著名的“三眼井”,三个水塘相互连通,清水顺序而下,一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丽江古城示意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合理即可)
聚落
生产生活
方式差异
乡村
城市
生产力
水平提升
分布与形态
环境
体现与反映
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气候
地形
自然资源
……
水源
土壤
交通
科技
……
发展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