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5 01: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过玄奘西行的故事。那么玄奘的目的地叫什么?它是今天的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
玄奘西行路线简图
两河
古埃及
亚洲
一、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
1.地理环境:
古代印度地理上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主要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
开伯尔山口最宽处不到10公里,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玄奘西行时也曾途径此处。
2.发展历史:
①早期遗址:
大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城市都精经过精心规划,上下城功能明确,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②外族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雅利安人是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的白种人。公元前14世纪到前10世纪,雅利安人南下印度河上游流域,逐步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图
③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鼎盛的表现:
①除半岛最南端基本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繁荣;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阿育王像/成都博物馆藏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但扩张战争的残酷血腥对阿育王震撼极大,他深感痛悔,决心皈依佛教。下令在各地立柱凿山,编纂整理佛经,修建寺院佛塔,派遣子女在内的使者到邻国去传教,对佛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因此后世很多佛塔佛柱都以“阿育王”名字命名。
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阿育王塔
内有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
3.文明成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2页-14页,填写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具体成就
金属冶炼
军事
数学
宗教
社会制度
文学
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被誉为“黄金之国”
被称为“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创立了佛教
建立了种姓制度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印度的列国时代的军队已发展到步、车、骑、象四个兵种。其军队的编制为四个兵种混编,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天的班级单位,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最大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军团,其兵员总数为6561头战象,6561辆战车,19683名骑兵,32805名步兵。
——摘选自《摩诃婆罗多·初篇》
古代象甲/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藏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插图
8世纪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北部地区,印度数字因使用方便被商人们采用。12世纪以后,数字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创造。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大量翻译西方著作,书中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传播开来。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中记载的的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的演变
《摩诃(hē)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全文共18篇约20万行。成书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主要描写婆罗多族和俱卢两族围绕王位的斗争,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史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和童话,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内容,对印度文学影响很大。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历险经历”。全书用梵文诗体写成,共7章24000对对句。以王子罗摩和妻子的故事为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间的斗争。文中包含大量神话传说,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与《摩诃婆罗多》并列印度两大史诗,在亚洲广泛流传。
知识拓展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诸神以原人为牺牲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中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罗阇尼亚(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梨俱吠陀》
1.起源:
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材料: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chà)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根据材料,你能看出古印度社会有哪些等级?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
地位
等级
职业
身份
特点
统治
阶层
婆罗门
祭祀
僧侣贵族
贵贱分明
世代相袭
严禁通婚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国王、官吏
被统治阶层
吠舍
农牧业和商业(纳税)
普通雅利安人
首陀罗
农牧业和手工业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被征服居民
贱民
不可接触者,遭到歧视与凌辱
根据课本第12页内容,填写下表:
自主学习
2.内容:
利用宗教化了的种姓压迫来控制农民、手工业者,是他们长期处于从属和受奴役的地位,对于封建主来说,不但使最直接的手段,而且有利于掩盖封建剥削的真面目。——节选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社会造成了怎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但阻碍社会阶层自由流动,严重束缚社会发展。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等级制度。
思考探究
3.影响:
印度贫民区和富人区
因种姓冲突造成的伤亡陆续发生
时至今日,种姓制度依然对现代印度有着深远影响。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背景:
2.创立概况:
3.佛教教义:
4.向外传播:
种姓制度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他被称为释迦牟尼,被尊为“佛陀”。
①反对婆罗门特权,主张“众生平等”;
②宣扬“忍耐顺从”。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后,佛教逐渐传到中国。
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的王子,他属于种姓制度中的 。
刹帝利
印度佛教传播路线图
中国新疆
朝鲜
日本
越南
锡兰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历史回顾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中国古代石窟受到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洛阳
龙门石窟
大同
云冈石窟
敦煌
莫高窟
中国内地
发展过程
约公元前23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文明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国家
约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建立,印度文明进入鼎盛时期
古代印度
文明成就
数学:发明阿拉伯数字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
其它:大象之国、黄金之国、梵文史诗
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公元前3世纪,向外传播,向东、南方向
本课小结
合作讨论
写出本课第14页的“活动与探究”第(1)问,并思考第(2)问: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都处于大河流域;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且都形成大一统的奴隶制国家。我们称这种文明为大河文明。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23世纪
古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2.右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佛教 B.阿拉伯数字
C.活字印刷术 D.基督教
D
A
随堂巩固
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 )
A.职业 B.财产 C.种族 D.信仰
4.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
A.商人财产多 B.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仇
C.官吏财产多 D.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C
D
5.课本剧表演是课堂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某历史兴趣小组编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种姓制度的剧本,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6.“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你们。”这里的“我们”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