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成语、名言警句并尝试在交流与写作实践中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习并运用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饘(zhān),粥不充,日昃(zè)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第一课时
2.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的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学习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也就是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进而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读准划横线字的字音
谪守( )衔( )浩浩汤汤( )朝晖夕( )
迁客骚人( )淫雨( )霏霏( )隐曜( )
樯倾楫摧( )( )薄暮冥冥( )谗言(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
嗟夫( )噫( )
zhé
xián
shānɡ
huī
sāo
yín
fēi
yào
qiánɡ
jí
mínɡ
chán
zhǐ
tīnɡ
yí
xié
jiē
yī
一、听课文范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范读
2.朗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
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
衔/远山,吞/长江
得/无异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登/斯楼也
微/斯人
③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乃/重修/岳阳楼
然则/北通巫峡
若夫/淫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④语句倒装处(特指状语后置)要停顿;
吾/谁与归
⑤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是 /进亦忧,退亦忧
⑥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⑦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后要停顿;
⑧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把握朗读本文的语调语速及情感
第一段:第1段以叙事为主,要用叙述性的 的语调朗读,读出 之情;
第二段:第2段以写景为主,要读出 之情,把洞庭湖景象 的气势读出来。
平缓沉稳
平和
第三段:画面阴冷,感情悲伤,朗读时语调要 ,速度 ,读出 之感;
激昂豪迈
广阔浩渺、变化万千
第四段:画面晴朗,感情喜悦,朗读时语调要 ,停顿宜 ,要读出 之情。
低沉
缓慢
悲凉失落
轻快
稍短
欢快愉悦
理性思考
第五段:要读出 的韵味。
二.结合上下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晴晚阴变化,景象千变万化。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的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替君主担扰。这样,进朝廷做官也担扰,退处江湖也担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
具通“俱”,都、全、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古今异义
气象
古义:
今义:
景象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如:气象万千
微
古义:
没有
如:微斯人
今义:
细小
国
古义:
国都
如:去国怀乡
今义:
国家
景
古义:
日光
如:春和景明
今义:
景致,风景
备
古义:
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
准备
去
古义:
离开
去国怀乡
今义:
前往
制
古义:
规模
增其旧制
今义:
制度
集
古义:
鸟停在树上
沙鸥翔集
今义:
泛指聚集
一词多义
通
政通人和
顺利
北通巫峡
通往
和
政通人和
和乐
春和景明
和煦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看、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象
一
一碧万顷
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
全
极
南极潇湘
至、到达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极点
尽头
以
不以物喜
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百废具兴
北通巫峡
废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自然段的内容。
①记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
②概括描写洞庭湖的胜景(雄浑壮阔的景象)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③描写洞庭湖阴冷凄苦、萧条凄凉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览物”之情。
④描写洞庭湖春风和煦、明媚怡人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借忘”的“览物”之情。
⑤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描写了洞庭湖阴睛变化的景象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5—6自然段):抒发作者的旷大胸襟和政治抱负,交代文章的写作时间。
二、研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读出你眼中的滕子京的身份、政绩
滕子京的身份——谪守(谪贬);
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思读,说说你眼中的滕子京。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在谪守的逆境中,滕子京积极作为,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造福一方,可见他是一个好地方官,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第2段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请你概括其特点,并说说其写作角度。
衔远山,吞长江
气势非凡
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千变万化
空间
时间
2.第2段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
第一,前人之述备矣;
第二,这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3.“前人之述备矣”与第1自然段哪句话相照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过渡到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三)研读第3、4自然段
1.朗读第3、4自然段,读出音韵之美并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 登楼所见之景 景物特点 “览物”之情 原因 人生境界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阴冷凄苦、萧条凄凉
春风和煦、明媚怡人
悲
喜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以己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物喜
2.第3、4两段在句式上有何共同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多使用四字句,以骈句为主。
表达效果:使用了许多四言的对偶骈句,如“日星隐曜,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这些骈句文章节奏明快,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形成音乐美。同时,这些四言句有的又形成排比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等,这些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气势。
3.第3、4两段在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4.第3、4两段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和“喜”的“览物之情”,其目的是什么?
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第3、4两段所写内容与第2段有何联系?
这两段内容紧扣第2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来写。
(四)研读第5自然段
1.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
2.“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朝在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3.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4.古仁人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
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三.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主题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和范仲淹同榜考上进士,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支持范仲淹改革的滕子京也因此被贬谪到岳州。第二年,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阳楼即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才华出众而恃才傲物,被权贵忌妒。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患,想找机会劝他。 范仲淹借给岳阳楼作记,一方面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勉励、规劝老朋友。
四、深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1.“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3.这篇课文中的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从全文看,本文记事、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1段叙事,带出写景,第2
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4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朗读全文,探究主题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六、品味语言
1.“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生动形象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衔远山,吞长江”。
“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3.如果把“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两字替换,则只能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缺少灵气。
4.赏析“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5.赏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到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6.赏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静”和“沉”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影”和“璧”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静静的月影”比喻成“沉在水底的玉璧”,造成了一种静态美,与“浮光跃金”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七、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区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古代的君子,得志的时候,恩泽广施百姓;不得志的时候,修身养性,立足于世;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更加完美;显赫的时候,就让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
相同之处是做官时都要忧国忧民,不同的是孟子认为被贬谪后应“独善其身”,范仲淹则“退亦忧”。范仲淹这种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忧国忧民的思想更积极,更高尚。
2.阅读下面三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1)三首诗歌都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作,但是三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李白登上岳阳楼时极目远眺,看见湖水壮阔、鸿雁南飞、月升东山、楼高入云等优美景象,诗人又与友人饮酒放乐,翩翩起舞,表现了诗人遇赦后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情怀。
杜甫抚今追昔,把湖山之胜与心中山河破碎、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了身世之悲和忧时伤乱之感。
陈与义在黄昏时分登上岳阳楼,虽然看见湖面风平浪静,但是想到了国破家亡,自己万里逃难、未老先衰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一个亡国之臣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悲哀之情。
(2)三位诗人和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相比,你有何评价?
三位诗人,一个发配途中遇赦,一个战乱中四处颠沛流离,一个国破家亡沦落天涯,他们的人生境遇不同,虽同是登上岳阳楼,但迸发出的内心体验必然各异。可谓是感物而动,乃人之常情;范仲淹虽为迁客,心中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宠辱不惊,可谓是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后者更为高尚可贵。
总结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像孟子所说的那样,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已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在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作为祖国新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