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诗词曲鉴赏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诗词曲鉴赏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0: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诗词曲鉴赏测试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诗歌赏析。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画横线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与“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 B.但悲不见九州同
C.铁马冰河入梦来 D.位卑未敢忘忧国
4.阅读苏轼词两首,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 。 ▲ 。
[材料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解释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苏轼和这两首词,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题)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材料一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萧萧暮雨,子规声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C.材料二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4)第二首词是苏轼流传最广的诗词之一,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试着从写法、意境、联想等任何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寒食》,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
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5.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处不”是双重否定,极大地强化了否定语气,烘托出了春意浓酽、满城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
B.“飞花”,描写落花随风飞舞之姿,一个“飞”字,明写风而暗写花,与后句“东风”和谐呼应。
C.“斜”字,明写柳而暗写风。柳与花从景上相合,一“飞”一“斜”,前后勾连,形神俱在,意境顿出。
D.“传”字既是形象的动态描绘,又意味着依照功劳次序,逐一分赐,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
6.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传统习俗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时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B.首句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E.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10.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以上答案都不对。
11.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   (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   (咏物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   ”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   ”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   ”(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13.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多选)
A.路上没有人和动物的踪迹。
B.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
C.百花盛开,江水缓缓地流着。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15.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与这首诗说明的道理相符的一项是(  )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歌阅读
咏月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17.这首诗从“山近月远”时月亮显得“   ”,与其实是“   ”来写月的,这样对照着写,写出了新鲜的意思。
18.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在描写月的形象大与小时,还说出了世间万物   ,很多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   的道理。
课外阅读。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9.解释词语。
若:    何:   
20.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3.B
4.【答案】(1)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3)A;B;C
(4)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答案】5.C
6.D
【答案】7.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8.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答案】9.C
10.C
11.【答案】(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答案】12.唐;柳宗元
13.A;B
【答案】14.宋;苏轼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16.C
【答案】17.小;山小月更阔
18.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相互转换位置
【答案】19.如果;为什么
20.美妙的乐曲,来自哪里?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21.如果琴有琴声,为什么放在琴盒里就没有声音?如果声音出自于手指,为什么不在弹琴人手指上听音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