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初出远(认为)
B.孔子不能决也(决断)
C.孰为汝多知乎(知道)
2.这篇短文讲述的故事内容可以概括为:
。
3.根据短文内容补充表格。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C.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5.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生活实际从两个角度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空,不敢复出。
6.黄猫和白猫相斗的地点是 ,结果是 。
7.寥寥几字,猫斗图跃然纸上,读画线句子,展开想象,描写你看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缴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①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②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捉:拿起来,举起来,握。②乘轩服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miǎn),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
②又尝同席读书 尝: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着同一个老师学棋,结果却不相同,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文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2.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13.按要求填空。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伯牙鼓琴
少选之间
②因为伯牙、锺子期的这段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一句时,你的体会是: 。
文言文阅读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辟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之,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4.这篇文章讲的是以下哪一个故事?( )。
A.孟母三迁 B.愚公移山
C.孟姜女哭长城 D.孟母断织
15.文中画线的“贾人”的意思是( )。
A.卖艺的人 B.来自“贾”这个地方的人
C.姓贾的人 D.商人
16.依据文意,如果让仉氏穿越到现代建学校,她会把学校建在( )。
A.近于墓 B.居市旁 C.近于屠 D.学宫旁
17.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说说“乃去,遂迁居市旁”的意思:
18.依据文意,你认为以下哪个观点最符合仉氏的行为?(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环境可以被改造。 D.树挪死,人挪活。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释】①赁: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诗文总集。
1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午后归房
②俱云“低”
20.对“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这三本书,如果能熟读其中的一本,就足够称作博学多才了。
B.这三本书,只要熟悉其中的一本,你就可以去挣很多钱,吃饱饭了。
C.这三本书,你都要一齐熟读,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21.文中书生说“低”的原因是“ ”(用原文的话回答)。
22.文中的书生是一个( )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文言文阅读。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乃命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很珍贵。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闻命:听从教诲。
23.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雨雪三日而不霁
②公被狐白之裘
③晏子入见,立有间
④以与饥寒者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景公为什么会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你从这则故事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至少答两点,符合文意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应也。
【注释】
①鬻:卖。②誉:称赞。③陷:刺穿。④或:有人。⑤弗:不。
28.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你从这篇文言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两个小孩辩论一天中太阳的远近变化,孔子听了不能决断,被两个小孩取笑。
3.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
4.C
5.从两个小孩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生活处处皆学问;从孔子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对待学问实事求是的态度。
【答案】6.屋顶;黄猫胜利,白猫躲进屋里。
7.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它们四只眼睛对视着,两只猫不相上下。
【答案】8.教导;曾经
9.①这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人家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管宁和原来一样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10.示例: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一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人却三心二意。
11.管宁与华歆锄地时发现了金子和豪车经过门前两个人的态度。
【答案】1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3.弹琴;一会儿;知音;在世界上遇到一个懂自己的朋友是非常幸运的,知音难觅,我们要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
【答案】14.A
15.D
16.D
17.便离开,于是迁移到集市旁边居住。
18.A
【答案】19.回来;都
20.A
21.取书作枕头耳!
22.B
【答案】23.雪后天晴。;同“披”,穿。;一会儿。;给。
24.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25.因为景公自己有狐白之裘可以穿,所以不觉得冷。
26.他不懂得老百姓的疾苦,但却是个听得进劝谏的君王。
27.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只顾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答案】28.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29.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