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模拟探究,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人类在改变地球”的视频,酸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环境污染的图片,实验材料:培养皿或罐头瓶、食醋(或醋酸)、烧杯、试剂瓶、pH试纸和比色卡(或pH计)、玻璃棒、注射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新闻纪实的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方面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营造意境。
(二)互动授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的“模拟探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
(2)雨水的pH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被称为酸雨?
学生: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3)为什么有些地方会下酸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4)查找资料,了解酸雨含有什么成分,说一说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学生:酸雨和模拟酸雨的成分不同。酸雨的成分主要是水、硫酸和硝酸,模拟酸雨的成
分是水和醋酸。
(5)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不一定。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成的,酸雨可以随大气流动而漂移,因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酸雨甚至可以造成跨地域、跨国界的危害。
2.播放酸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提问: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
3.指导学生进行“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模拟探究。
(1)配制“酸雨”:将食醋与清水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并不时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溶液的pH,直到配制出pH为3和5的两种“酸雨”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在瓶上写好标签,注明液体的配置时间和pH,放在阴凉处备用。
(2)根据季节选择恰当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3)示例:
①提出问题:酸雨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②作出假设: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③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三份,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在标签纸上标记A、B、C,将标签纸贴在培养皿底部)。
步骤二:每个培养皿的操作如下:培养皿A作为种子萌发的对照组,滴加清水;培养皿B作为实验组,滴加pH为3的溶液;培养皿C作为实验组,滴加pH为5的溶液。
步骤三:每天定时用注射器取等量且适量的清水、pH为3的溶液、pH为5的溶液,分别滴在A、B、C培养皿中。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
组别 萌发的种子数(个)
A 39
B 0
C 10
④得出结论: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酸雨的酸性越强,种子的萌发率越低。
⑤表达和交流。
教师补充说明:①对照实验中处于理想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一组为对照组,接受变量处理的一组为实验组。②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实验材料的数量不宜过少,且要随机取样,以减小实验误差。③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要设置重复组。
4.教师讲解: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例如,酸雨可以使
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5.补充讲解:和酸雨一样,其他的环境污染也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造成危害。展示相关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科学·技术·社会”,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认识酸雨
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三、认识酸雨等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