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 1 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执圉王臣祝巫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朝
1.时间:
2.地位:
3.特点: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①出现公共权力
②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大 禹夏 启伊尹成汤 商朝建立伊尹,辅佐成汤建立商朝的功臣。二、商朝
1.建立时间:
2.政治制度:
3.政权特点: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内服与外服制度
1)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了方土方鬼方周内
服外
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商人占卜刻字过程2341.下列关于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制度
B.外服制度主要管辖自动归附或被商征服的方国,类似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内服制度是管理商人本族活动区域的制度
D.商王对外服和内服基本采取统一的管理制度D周武王一、西周
1.时间:
2.都城:
3.政治制度: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二、西周的封邦建国分封制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二、西周的封邦建国西周分封制思考: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哪些人?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分封制的作用?周公周公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的对象
功臣同姓同姓同姓同姓商族后裔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分封对象异姓封国功臣姻亲古方国殷商降族
土地 人口 物资 武器
周王 诸 侯
服从 朝觐 纳贡 出征
卿、大夫
士
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作用:①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森严等级序列
③确立天下共主地位
诸侯具有独立性和离心力,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分封制的局限: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根本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方国的界限 B.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D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B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嫡:【dí】
解释: 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表示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目的: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2.特点: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①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凝聚宗族,强化王权4.作用:
怎么判?怎么判?谁是合法继承人?
西周时,一个诸侯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氏,妾侍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某一天,这位诸侯不幸遇难而死,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继承标准:嫡长子继承制四、礼乐制度内容:
意义:
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礼制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
乐制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作用:
思考 分封制和内外服制度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有王族的活动区域。
2.附属国或诸侯国对王族有一定的义务。
不同点:
1.商王与附属国未必有血缘关系,而西周的
诸侯国以国姓亲族为主体。
2.西周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
3.分封制下,等级制度森严。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血缘关系
D、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D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