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导学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导学难点: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
导学时间: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 ( 21世纪教育网 )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编写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第二层(6~10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三层(11~12段):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交流展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5、举例说明文章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
四、语言品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 ( 21世纪教育网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二、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21教育网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1cnjy.com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1·cn·jy·com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www.21-cn-jy.com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c·n·j·y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1)引用论证: 第二段引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里的一句话(2)举例论证: 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的第十一段举中国学生念功课好而做工作却手无足措的例子第十二段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3)对比论证:第四段的王阳明格竹为反面论证,第七段写应如何格竹为正面论证,做对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
1、不能,“大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
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具体,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
求知,得到知识。致:得到
1、听读课文,请按照“提——分——解”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3、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古今有什么区别?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3、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2)这样做的依据是: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5、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6、“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7、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属于举例论证(反面)
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属于举例论证(正面)。
9、作者列举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和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两者都属于举例论证(反面)。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事例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论证了中心论点。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正面)
个人经验(反面)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读后感。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国 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知识链接: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2-1-c-n-j-y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来源:21cnj*y.co*m】
四、预习检测: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五、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请按照“提——分——解”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 ( 21世纪教育网 )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21cnjy.com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3、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古今有什么区别?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 大学》原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1教育网
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www.21-cn-jy.com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3、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 ( 21世纪教育网 )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1·c·n·j·y
6、“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www-2-1-cnjy-com
7、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8、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21·cn·jy·com
属于举例论证
9、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属于举例论证(正面)。 21*cnjy*com
10、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反面)。
二、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 ( 21世纪教育网 )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出处:21教育名师】
三、课堂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版权所有:21教育】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论证方法:事例论证:
(1)王阳明“格物”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
(2)研究竹子(正面)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
(3)个人经验(反面)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丁肇( zhào )中 埋没( mó ) 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 中庸(yōng) 测量(liáng)
C、相濡( rú )以沫 儒( rǔ )家 孺( rú )子
D、华裔( yì ) 论(lún)语 议论(lù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21教育网
5.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美丽大方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6. 填空。
⑴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奖获得者。
⑵“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 》、《 》。
⑶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和举例论证。21cnjy.com
二.课内阅读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www.21-cn-jy.com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21·cn·jy·com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2·1·c·n·j·y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www-2-1-cnjy-com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二、课内语段阅读
1.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1·世纪*教育网
6.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