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初高中衔接文言文常用句式
判断句
壹
目
录
省略句
肆
倒装句
叁
被动句
贰
判断句
壹
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判断句
壹
☆“……者……也”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是……”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动词“为”表判断
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否定判断
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教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知识小测
壹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格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
(1)亚父者,范曾也。 (司马迁《鸿门宴》)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二组: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7)(项)梁父即楚将项燕。 (司马迁《项羽本纪》)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三组:
(9)此亡秦之续耳。 (司马迁《鸿门宴》)
(10)刘备天下枭雄。 (《三国演义》)
(11)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
第四组: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
思维导图
被动句
贰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见……”/“……见……于……”式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为……”“为所……”“为……所……”式
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被……”式(文言中较少见)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倒装句
叁
叁
分类
倒装句分如下类型: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者动作的主体。
谓语: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
宾语:又称“受词”,指动作的接受者。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翻译: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翻译:没有这种事情(这种情况)
(3)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患人之不知己
翻译: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贯女,莫肯顾我
翻译:多年侍奉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5)莫我知也夫-莫知我也夫
翻译:没有人了解我
(6)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吾有老父,身死,莫养之也
翻译:我有老父亲,(如果)我自己死了,没有人供养他
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胡、安、焉……)
(1)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翻译: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2)不然,籍何以至此?不然,籍以何至此?
翻译:不这样的话,我凭什么会这样?
(3)客何为者?-客为何者?
翻译:您是做(干)什么的?
(4)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翻译:沛公在什么地方?
(5)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与谁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与谁会去呢?
(6)君奚为不见孟轲?-君为奚不见孟轲?
翻译:您为什么不见孟轲?
宾语前置
3.之、是作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翻译: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
(2)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
翻译:宋国有什么罪?
(3)我楚国之为-我为楚国
翻译:我为楚国(做这件事的)
(4)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唯图利 / 唯从命
翻译:只图谋利益/只听从命令
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
(2)秋以为期 -以秋为期
翻译:用秋天作为期限
(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翻译: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人个来抵挡十个人的
定语后置
贰
定语后置
贰
1.中心语+定语+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者
翻译:寻求(可以出使给秦国报信的)人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少年者驯养一虫
翻译:村中有(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2.中心语+之+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
翻译:处在高高的朝廷。
3.中心语+之+定语+者
(1)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者
翻译:发出(铿然声音的)石头
状语后置
叁
状语:用来修饰、限定、说明谓语动词。
状语后置
叁
1.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
(1)何以自托于赵-何以于赵自托
翻译:凭什么自己在赵国托身呢?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翻译:冰是水做成的,却比水寒冷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客之美我者,欲于我有求也
翻译:客人以我为美,是想要对我有要求。
2.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
(1)戒奢以俭-以俭戒奢
翻译:用节俭来戒掉奢侈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震之以威怒
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去震慑他们
省略句
肆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翻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翻译:沛公对张良说:你揣测我回到了军中,你才进去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翻译: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翻译:孟子说:“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和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大王说:“不如与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的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翻译: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队中,私下里见到张良,具体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张良。
2.省略介词的宾语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翻译:公读完,就脱下貂皮衣盖在学生身上,为他关上门。
(四)省略介词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翻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总,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而更何况是石头呢?
PPT模板 http://www./moban/
小结
小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