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学科
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框涂黑,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宇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的传统美学观将成为一种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它的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和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拘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来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砍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
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其心理,刻画其细节,反映他的精神风貌,从而塑造出一个真实感人的形象,
B.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蹲一夜也不去旅馆,一方面是考虑到乡亲们为买稻种筹钱不易,同时也是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
C.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我国农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生宝和继父梁三所追求“创业”的内涵有所不同。
D.故事以描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家里的地怎弄哩”,“娃们就有馍吃了嘛”“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8.小说的开头、结尾两段文字的环境描写在手法上有何异同?(4分)
9.如果要推荐这篇小说到《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请结合文本一、二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文本二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馐,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B.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C.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D.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和文本二“固辞不拜”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B.文本二“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谏太宗十思疏》“必竭诚以待下”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C.文本一“《答司马谏议书》”的“书”是“书信”之意,而文本二“疏凡九上”的“疏”指的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文本一“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见”字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对国政形成危害,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司马光认为,宋神宗之所以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大概是因为他为人疏狂率直,于国有利。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不在乎俸禄和职位带来的荣耀,他在乎的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分)
(2)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4分)
14.王安石与司马光相交甚好,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呢?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宋]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蹈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渔家傲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词上阙“争抱”“看”“惊飞”“踏散”等动词描绘了鸟雀“欢聚花丛”、“赏花受惊”、“绕花飞舞”三个画面,生动形象且富有情趣。
B.苏词下阕写“春到”梅花凋谢时的宴饮“酒阑”,与梅花初开时的“痛饮又能诗”的酒兴大涨、诗兴大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由喜爱到失去兴趣的情绪变化过程。
C.李词上阙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出浴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D.李词下阙写梅花,将晶莹的梅和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交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画,同时借画以传情寄意,极尽李清照词作含蓄婉约的特色。
16.两首词都写梅花,但写法上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词作内容予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抗疫期间,涌现出许多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他们执着奋斗,九死不悔,被称为“最美逆行者”,这让我们想起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水石相激,沟谷轰鸣的场景。
(3)“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的年华,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综合运用
(一)语言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阖家团聚,挂菖蒲,吃粽子,饮艾酒,划龙舟,其乐融融。
端午节决不能错过赛龙舟。龙舟竞渡是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声势浩大,精彩纷呈……
浩淼的江面上,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人声鼎沸似地动山摇,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 (1) 地闻着袅袅荷香踏月而归,兴致盎然。
端午节情思悠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诗篇深入人心,感人至深;激情又浪漫的诗人们,常常与屈原心意相通。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既感叹屈原 (2) 的壮烈事迹,又暗喻自己的爱国之心像屈原一样 (3) 。明代边贡也在《午日观竞渡》一诗里写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众多文人弘扬和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和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各题。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1)_________________,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
哀苦,相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村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3)________________。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些年网上热传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盛赞中国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信仰,那就是不屈不挠,勇于抗争。他是从《山海经》里的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中体悟出来的。最近,《人民日报》也给我们推荐了多读书的八大理由:
一、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二、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
三、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四、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五、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六、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七、当你爱上读书,独处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
八、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关于“读书”,你是怎样看的?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学科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错误。结合材料一开头“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分析,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表述绝对。C.“不是征服自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D.“其内涵有相同性”错误。结合材料二第六段“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分析,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错误。材料一结尾段说“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将“已然”当“未然”,原文“纳入了”“成为”应该是已然,选项中是“纳入”“将成为”,时态有误。C.“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误。原文材料二倒数第三段说“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倒数第二段说“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混淆了应“历史文化基础”或“社会理想”,笼统表述为“社会基础”。D.“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误。结合材料二结尾段“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应该是“主流价值”。故选A。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B.主要讲传统文化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创新。C.主要讲不同文化的冲击干扰等。D.民族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故选A。
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4分。一点2分, 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结合“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分析,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结合“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分析,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分析,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等分析,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结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
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分。一点2分, 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据材料二原文“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据材料三原文“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转化工作,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B.“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错误。根据小说相关内容“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主要是出于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以及为人民办实事的心愿。故选B。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B项, “倒叙手法”表述错误,小说主要通过梁生宝的回忆,插叙了他动身买稻种之前的情景。
8.①相同点:写春雨之景时都运用了摹声修辞,开头有“唰唰地下着”,结尾有“淅淅沥沥地下着”。②不同点:开头运用了由近及远的写法,从主人公的视角描绘阔大之景;结尾运用的是衬托手法,以天气的“凉”衬托梁生宝心中的“热”。 (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
9.①小说内容具有时代性。小说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时代背景,再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和农民思想意识,符合栏目“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的理念。②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梁生宝有理想、有激情、充满时代朝气,勤俭朴素、积极担当,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栏目表现“农村青年创业经历”的要求。③小说主题鲜明。通过梁生宝精打细算买稻种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④小说文学性强。叙述技巧上通过梁生宝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自然灵活。小说语言有散文化的特征,景物描写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符合栏目“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要求。(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枢密兵事也”是判断句,中间应断开;“官各有职”指官员各有各的职责,所以排除BC。“于事无不可言者”中“于事”是介词结构, “于事”不可断开, “乃”是连词“于是”,在“乃”前断开, “下诏”不可断开,所以排除A。
11.A【解析】A项“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是“本来”之意, “固辞不拜”中的“固”是“坚决”之意。
B项“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前者翻译为“如果”,后者翻译为“诚心、诚意”。
D项“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见”字为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信而见疑”中的“见”字是表被动。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对国政形成危害”错误,原文是说“光才岂能害政?”,意思是“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即“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
13. (1)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听取他人意见。
(2)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
【解析】(1)辟:批驳; 难:排斥,责难;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2)素:一向; 厚:深厚,指交情深厚; 开陈再三:状语后置(开陈:陈述。)
14.①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②青苗法会使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对国家无益。
【解析】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和“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文本二:
壬申年(1071),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
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敕诰。
15. B(3分)解析:“失去兴趣”的情绪分析有误,词人因为无花助兴,酒兴自然也变得阑珊。失落的情绪可以反向映衬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16.(6分)
①苏词以纪事来咏梅花,在鸟之喧闹、人之风流中,以极度含蓄的笔墨,烘托出梅花高洁雅致、绚烂多姿的形象来,词人没有从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形貌,通篇不着以梅字,却又处处是梅花。 (1分)上阕用反衬的手法,明为写雀,实则写梅。以鸟雀“欢聚花丛”、“赏花受惊”、“绕花飞舞”三个富有情趣的意境,烘托出梅花傲雪早发、峭立枝头、美艳绝伦的形象。 (1分)下片写文人雅士因梅花而欢聚,衬托出梅花高洁雅致的品质。 (1分)
②李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1分)词上片正面描写寒梅点缀着覆雪悬冰的梅枝后,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出浴比喻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1分)下片转用侧面烘托。以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来映衬梅花孤高傲寒。 (1分)
说明:每点3分,共6分。
17. (6分,每空1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飞湍瀑流争喧豚,砒崖转石万壑雷。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8. (1)依依不舍, (2)以身殉国, (3)坚贞不屈。
【解析】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坚贞不屈”坚定而有气节,绝不屈服。
19.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析】本句的病因有两处,第一处是“数不胜数”和“众多”,重复,需
要删去一个;第二处是结构混乱,需理清并列结构;且搭配不当,弘扬和诗风不搭配。
20. (1)于无形中揣测有形(2)却是生命的伟大和温暖; (3)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解析】分析可知,文章第一段作者主要通过看雪来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第(1)处,由雪的特点“无色”,“无生命”,可以推出“无形”,由“无色”对应“有色”“无生命”对应“有生命”,可以得出,“无形”对应“有形”这三个句子结构相同,语意连贯,都采用了“于……中……”的句式,因此可填入“于无形中揣测有形”这样的句子。第(2)处,通过“相反”一词可知,其与前面“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是相反的,可得“渺小”对应“伟大”,“哀苦”对应“温暖”,为使句子与前面连接更顺畅,要注意使用一些连词或副词,因此可填入“却是生命的伟大和温暖”这样的句子。第(3)处,由第二个“只有”前面的分号可知,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语意连贯,都采用了“只有……,方能……”的形式,还要注意意蕴,前面主要在讲对生命的认识,此处第一个分句用了“人心”,第二个分句应该突出“生命”,再研究“空旷”一词,应对应“充实”,故可知第(3)处可填入“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这样的句子。
21.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
22.①原句有大量修饰性成分,更具抒情性,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者内心的感受;改句则过于平淡。②原句叙述语气舒缓,适合放在文段最后作结尾;改句则似乎意犹未尽。③原句多用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一致;改后的句子则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解析】此题从改后句子来看,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雪花落到我的心里,然后融化了。没有任何感彩。而原句有大量修饰性成分,如“六角”修饰“雪花”,“咝的一声”更将一片雪落的声音描绘了出来,可以说里面充满了作者的情感,正是因为对雪的喜爱才能感觉到雪落的声音,因此原句更具抒情性;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读来感觉错落有致,与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一致;改后的句子则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另外,原句读来更能让人体会出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叙述语气舒缓。
23.作文立意提示与评分标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