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当,“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不是“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的原因。原文表述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可见原因是“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过于绝对。原文表述是“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可见即使碍于情面,对某些问题也不见得避而不谈,更不见得把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中“文艺评论”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
4.①材料一先列举两个事例,指出文艺评论的作用,进而引出论点:要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②接着从并列的三个方面,运用比喻论证、引证、例证等手法论证了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的方法。③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指出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在新时代的意义。(如果答“总分总”结构,或者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酌情给分)
5.①论述角度:材料一从正面论述,材料二从反面论述。②内容的侧重点:材料一重在论述如何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材料二重在批判骂杀与捧杀的乱象。
6. C 【解析】 A.“自己没能去解救钱老人”错,惭愧的是自己不应该那么追问受刑情形,揭示伤疤。B.“觉得读书无用,自己就深受其害”错,钱老人强调的是国破家亡的动乱年代,读书不如投身革命,读书无用论,扩大化了。D.“有宗教信仰的人”错误,此处只是类比,突出瑞宣伺候钱老人的真诚。
7. D【解析】“结构简单,情节不追求波澜,语言有散文化意蕴”错,本文情节比较曲折,悬念最后才解开,语言是记叙文特色。
8.①侧面描写。瑞宣对钱老人佩服的态度,侧面刻画了钱老人受刑后蜕变成一个勇于抗争的战士形象。②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直接刻画了钱老人饱受折磨默默忍受痛苦的知识分子形象。
9.①称呼“钱老人”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也为写钱老人羡慕金三爷有强壮身体可以报国做了逻辑准备;②“钱诗人”为了突出主人公原先的身份气质以及优雅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后来蜕变成勇于流血的战士形成对比;③“钱先生”便于表达瑞宣对主人公诚实爽直的敬爱,更便于表达后来对主人公想要勇敢报国的佩服。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从”是“人”的定语,意思是“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节行”是“节操和品行”,“主之节行”作“高”的宾语,应在“行”后断句,排除A。
故选D。
C “格格不入”中的“格”是阻碍,隔阂。句意:打不过(弱羊打不过猛虎)是很明显的。/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D.正确。都是指结交、亲附。句意:如果大王不与秦国结交。/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A “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应该是秦国进一步出兵河东,占据成皋。
13.(1)(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
(2)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1)“既”,已经;“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知”,通“智”,智慧。
(2)“恃”,依靠,依赖;“患”,担忧;“此……也”,判断句。
14.①威逼: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
②离间: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
③利诱: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游说楚王说:秦国土地占有天下之半,武力可与四国抗衡,四境有山险阻隔,东边又绕着黄河,四边都有险要的屏障,国防巩固。还有勇士百多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即使秦国没有出兵,也像卷席那样取得常山的险隘,控制诸侯要害之地,天下后来臣服的人必然先遭到灭亡。再说搞合纵联盟的人,无异于驱赶群羊去进攻猛虎。弱羊敌不过猛虎,这是很明显的。现在大王不与猛虎友好,却与群羊为伍,我认为大王的主意完全错了。
“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不相上下,互相争夺,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接近于灭亡的危险的做法。我听说,兵力不如人,切勿挑战;粮食不如人,切勿持久。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形势将十分危急。而楚国等待诸侯的援军,要在半年之后,这种形势必然等不及援救。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现在秦、楚两国接界,本来应是友好的国家。大王如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女做大王侍奉洒扫的小妾,并献出万户大邑,作为大王的汤沐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永远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了。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贵国呈献国书给您的随从,敬候您的决定。”
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横阵线。”于是他派出使车百辆,献给秦王骇鸡犀角、夜光宝璧。
B(“在他的指挥下,敌人最终投降归顺”错,颔联中的“终见降王走传车”是说“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①全诗写诸葛亮之威严、才智,为扬;写蜀汉亡国、关张殒命,为抑;②使用抑扬交替的手法,意在摹写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③感叹时无人才以致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恨。
17.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8.①惟妙惟肖 (纤毫毕现) ②不卑不亢
19.①这种做法并不正确②除了正确使用③还(也)要注意饮食清淡(每处2分)
20.B 【解析】B项,告诉;A项,信/写信;C项,完成/从头至尾;D项,最终/终究,完成。
21.D【解析】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22.A【解析】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说法错误,题目应该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23.A【解析】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24.B【解析】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古今义都表示“侥幸”。C项,古义:仔细地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25.略双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不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驳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众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B.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最使瑞宣痛快的是钱老人并没完全失去记忆与思想能力,而变为残废。钱老人的神志逐渐清爽,在他看,便是残暴的日本人没有能力治服一位诗人的证明。他切盼能听到钱先生述说被捕受刑的经过,而详细的记载下来。
可是,钱老人的嘴很严。他是绝对不会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的。他越清醒,便越小心;每每在他睡醒以后,他要问:“我没说梦话吧 ”在清醒的时候,他闭口不谈被捕的事。瑞宣用尽了方法,往外诱老人的话,可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象老鼠被猫儿堵住了的时候那种惧怕的,无可奈何的光。一看到这种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可是,惭愧并没能完全胜过他的好奇。
事情的本身是太奇——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太奇怪了!况且,钱老人为什么这样的不肯说狱中那一段事实呢
慢慢的,他测悟出来:日本人,当放了老人的时候,一定强迫他起下誓,不准把狱中的情形告诉给第二个人。假若这猜得不错,以老人的诚实,必定不肯拿起誓当作白玩。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老人的通达是不亚于他的诚实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被迫起下的誓言呢?再一想,瑞宣不由的便想到老人的将来:老人是被日本人打怕了,从此就这么一声不响的活下去呢?还是被打得懂得了什么叫做仇恨,而想报复呢?
对钱太太与钱大少爷的死,老人一来二去的都知道了。在他的梦中,他哭过,哭他的妻和子。醒着的时候,他没有落一个泪。他只咬着那未落净的牙,腮上的陷坑儿往里一嘬一嘬的动。老人很喜欢听战事的消息,瑞宣是当然的报道者。这也使瑞宣很为难。他愿意把刚刚听来的消息,与他自己的意见,说给老人听。可是,只要消息不十分好,老人便不说什么,而又定着眼愣起来。他好象有什么极应保守秘密的大计划,必须越少说话越好。瑞宣很为难,因为他不会撒谎,不会造假消息,而又不愿教老人时时的不高兴。他只能在不完全欺骗中,设法夸大那些好消息,以便使好坏平衡,而减少一些老人的苦痛。
虽然钱诗人有了那么多的改变,并且时时使瑞宣为难,可是瑞宣仍然天天来看他,伺候他,陪着他说话儿。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猜不透老先生的心里。老人是完全忘了以前的事呢?还是假装的忘记,以便不露痕迹的去报仇呢?真的,钱先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谜!瑞宣当初之所以敬爱钱先生,就是因为老人的诚实,爽直,坦白,真有些诗人的气味。
金三爷来的次数少一些了。可每逢他来到,钱老人便特别的高兴。这使瑞宣几乎要有点嫉妒了。瑞宣晓得往日金三爷在钱老人的眼中,只是个还不坏的亲友,而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当金三爷也来看病人的时候,瑞宣很注意的听两位老人都说些什么,以便猜出钱老人特别喜欢金三爷的理由。在庆祝保定陷落的第二天,瑞宣在钱家遇到了金三爷。钱诗人带着满身的伤,更容易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他的浑身都酸疼。一见金三爷进来,他便说:“天气要变呀,风多么凉啊!”
“凉吗?我还出汗呢!”金三爷的脑门上挂着不少很大的汗珠。从怀里摸出块象小包袱似的手绢把自己的秃脑袋用力的擦了一番。好大一会儿,他才问亲家:“好点吧?”
钱老人,似乎是故意求怜的,把身子蜷起来。声音也很可怜的,他说:“好了点!今天可又疼得厉害!要变天!”
金三爷捏了捏红鼻头,声如洪钟似的:“也许要变天!一边养,一边也得忍!忍着疼,慢慢的就不疼了!”
瑞宣看出来,钱诗人是崇拜金三爷了。为什么呢?他猜不出。
金三爷走后,钱老人对瑞宣说:“在这年月,有金三爷的身体比有咱们这一肚子书强得太多了!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
瑞宣明白了。原来老人羡慕金三爷的身体。为什么?老人要报仇!想到这儿,他不转眼珠的看着钱先生,看了足有两三分钟。是的,他看明白了:老人不但在模样上变了,他的整个的人也都变了。谁能想到不肯损伤一个蚂蚁的诗人,会羡慕起来,甚至是崇拜起来,武力与身体呢?看着老人陷下去的腮,与还有时候带出痴呆的眼神,瑞宣不敢保证老先生能够完全康复,去执行报仇的计划。可是,只要老人有这么个报仇的心思,也就够可敬的了。他觉得老人与中国一样的可敬。一个生活与趣味全都是田园诗样的钱先生现在居然不考虑一切,而只盼身体健壮,好去报仇,他没法不敬重老人的胆气。老人似乎不考虑什么来得及与来不及,而想一下子由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敢流血的战士。难道在国快亡了的时候,有血性的人不都应当如此么?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到钱老人每次被问被捕的话题时那种惧怕的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惭愧的是自己没能去解救钱老人。
B.钱老人觉得:“在这年月,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说明钱老人觉得读书无用,自己就深受其害。
C.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此处反映了老人深沉的痛苦之情。
D.“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他对待钱老人有宗教般的虔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三节以钱老人“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这个事情,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瑞宣”是本文的线索人物,由他一步一步展开故事情节,并在他的“明白”中揭示了选文的主题。
C.本文结尾划线部分卒章显志,并且延展了主题的广度,用强烈的反问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的报国心。
D.本文写的是普通知识分子钱老人被捕之后的故事,故事结构简单,情节不追求波澜,语言有散文化意蕴。
8.本文作者是如何刻画知识分子钱老人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这篇选文主人公先后有三种不同的称呼:“钱老人”、“钱诗人”、“钱先生”,请分别探究其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己/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不格明矣”的“格”是“击,打”之意,与成语“格格不入”中的“格”意思一样。
D.“与”,指结交、亲附,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分析认为,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B.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数”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13.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14.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④。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回长安,途径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显诸葛亮的治军有方。
B.颔联肯定诸葛亮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之下,敌人最终选择投降归顺。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作者怀古咏史,借诸葛亮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16.清何焯曾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请结合全诗,谈谈抑扬手法的运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王安石早已预料到变法会招来怨恨毁谤,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六国论》中,苏洵评价这件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在碧绿的树叶下,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
文人们对石榴的偏爱,不吝笔墨。有的诗人细致观察石榴形象,将其描摹得 ① 。有的诗人透过石榴外表,挖掘其内涵,张扬其精神,“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不求结果,但求过程。“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石榴花不与桃李争艳,独自盛开在另一个季节,不争不抢,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人在炒菜之后就会马上关掉抽油烟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马上关
掉抽油烟机后,大量的油烟仍然滞留在厨房里面,被人们吸入后对身体造成损害。正确的做法是结束炒菜后让抽油烟机继续工作5-10分钟,这样就可以使厨房的空气有所改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尽量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抽油烟机,因为质量好的抽油烟机排气功能就比较强,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排出厨房里面的有害气体,避免人们过量吸入有害物质后对肺脏造成更多的损害。
想要让肺脏保持健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经常吃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时多吃白萝卜、雪梨、银耳、马蹄之类的食物,可以起到清肺热、排肺毒、止咳化痰之类的作用。
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小题共5小题,10分)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作此书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B.吾尝语曰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日不出门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21.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虽董之以言行
D.举先王之政
2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2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李牧连却之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始速祸焉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C.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言”,是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受益。这是为人处世之智慧。
鲁迅曾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与“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