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5 17: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明清时期,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经营,在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地主也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行为。这种现象(  )
A. 冲击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B. 固化了农村的阶级结构
C.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 减轻了农民的封建负担
2. “晋归义羌侯”金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是西晋王朝颁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羌族部落酋领的印信。据此可知(  )
A. 西晋王朝实现了短暂统一 B. 西晋与羌族友好交往
C. 西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 D. 西晋统治区域扩大
3.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A. 繁荣诗歌艺术 B. 改革选官制度 C. 打击门阀政治 D. 发扬光大儒学
4.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这说明(  )
A. 经济交往缺失基本诚信 B. 契约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C. 社会秩序得到根本保障 D. 对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5. 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胡萝卜、胡椒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它的开通(  )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6. 一战前后,中国创办的ChingPuHosieryFactory(进步织造厂)中“ChingPu”是“进步”的威妥玛拼音,与之类似的还有MingSenChemicalWorks,Ltd(民生药厂)、MingSungIndustrialCo,Ltd(民生实业公司)和大明眼镜钟表公司的“SanMing(三民)”眼镜。当时,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B. 提高了商品国际竞争力
C. 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 迎合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7. 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 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 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8.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间出版了《大众》半月刊、《大众日报》,成立了印刷厂,翻印了《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理论书籍。这一系列举措(  )
A. 旨在解决战时的文化贫瘠局面 B. 壮大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力量
C. 有利于凝聚根据地的抗日力量 D. 完善了国民教育的制度和体系
9. 如图是195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顾生岳先生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年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基本实现了农业机器化 B. 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C. 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D. 人民公社运动迅速发展
10. 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 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 D. 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11. 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叙述:“每一个法律和习俗规制下的人不仅要遵守自己的法律,还要遵守人类的普遍法。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独特的,被称为市民法,这种法律适用于他们自己的城邦;由自然理性为全人类建立的法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被称为万民法,这种法律为所有国家适用”。这一论述产生的背景是(  )
A. 习惯法被贵族任意曲解 B. 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
C. 万民法保护了人类发展 D. 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形成
12. 英国1265年召开的国会和法国1302年召开的三级会议,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肇始。等级代表会议中的第一、二等级本就是封建的特权阶层、统治阶级,而作为没有特权和爵位的第三等级——市民,能够进入国家政治机构,参与国家大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级代表会议的出现( )
A. 反映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 B. 表明西欧社会形态已经改变
C. 加快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
13. 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
A. 与孟德斯鸠的主要主张相同 B. 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D. 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14. 18世纪,英国造船业迅速发展,船只样式改进,舷侧火炮装备齐全,吨位超过420吨的大型船只多达8.7%。据此分析,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
A. 主要满足与西班牙争霸的需要 B. 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
C. 始终处于世界第一的领先地位 D. 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15. 1929—1932年,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和提高质量的决议,并加强了对出口任务监督,完成出口计划成为苏维埃的关注中心。1931年,劳动与国防委员会作出决议:把国家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划归企业支配,以弥补它们进口需要。苏联的这些举措(  )
A. 应对了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 打破了西方世界的贸易垄断
C. 筹集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D. 改善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6. 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  )
A. 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 推动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
C. 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D. 努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曲辕犁在中国耕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了策额,压煤,犁评,可以调节耕地深度,曲辕代替直辕,使犁辕缩短,减轻犁身重量,转动方便。辕由直变曲,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高力,因此,曲辕犁不但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而且在丘陵山地也可以使用,在北方中原也推广开来,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耕犁,我国耕犁发展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了,现在使用的耕犁实际上和唐代的曲辕犁没什么两样。
——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
材料二:在18世纪英国纺纱业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过程中,发明家和企业家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而消费者、政府等多种社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社会创新不断,到18世纪,社会出现发明热和投资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生活时尚,积极购买新产品,这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根本所在,可以看到,英国社会的众多行动者都对纺纱业的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制度和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一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现代工业生产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89亿,已接近5.38亿的互联网总用户数.在过去18个月中,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已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0.1%,其中我国的占比更高达17.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在迅速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形式、营销推广方式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规模庞大,拉动效应极强的新兴市场正在孕育形成。从这个角度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影响是全方位的。
一一兰建平《“第三次浪潮”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曲辕犁的出现如何便利农业耕作。概括曲辕犁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18世纪英国纺纱领域涌现出的“发明热”,概括英国“发明热”出现的必备技术条件。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现代科技进步引发“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技术革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材料二相对来说,在中共中央机关管辖范围内外活动的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受党内斗争的影响。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大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游击战术,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他们在不依靠共产国际或驻上海党领导人之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能够想纵深发展, 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通过共青团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号召学生“把反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12月27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学生运动要得到持久性”,“只有和工人、农民、兵士的斗争配合起来,才有可能”。这就为中国青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毛泽东选集》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角度阐述五四运动的性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名称,并概括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向纵深发展”所采取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抗日救亡斗争”的名称并分析其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广东沿海一带出现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随着远洋轮船开航,前往海外的人数大增。由外国人主导建立的移民体制包括自愿和非自愿移民两种类型。根据移民筹措移民经费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受助移民”“契约劳工”等多种移民途径。在此之前,当时出洋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去往东南亚地区,但是进入新的移民时代后,中国移民走向了全球的不同地区。他们大多侨居泰国、马来亚、柬埔寨经商、务工,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也吸引着部分移民。移民会聚居在唐人街,依赖同宗或同乡的帮助,在他国谋求生存。
——摘编自[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法国大量招募外国工人参与本国的经济与社会重建。在引进大量外国男性劳动力工作多年后,政府实施了家庭团聚政策。来自原欧洲国家的外国人占全法国外国移民的比例逐步下降,而来自非欧洲国家特别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的移民比例迅速上升。到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移民人数已经超越了西班牙移民和葡萄牙移民。这些外国人得以长期居留,但居民身份、社会福利、法律权利等问题日益显现。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广东地区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移民高潮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移民现象产生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呈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1.A 2.B 3.C 4.B 5.C 6.D 7.A 8.C 9.B 10.C 11.B 12.A 13.C 14.B
15.C 16.C
17.【小题1】便利:有利于调节耕地深浅;轻便,回转方便;省力。作用:耕地——曲辕犁适合的地形多,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耕作技术——耕犁定型;耕作技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小题2】表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技术条件:手工工场中工人的生产技术;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小题3】改变:促进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减少,从事服务业人口比重有所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关系:技术革新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技术革新。
18.【小题1】性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觉醒到实现全面觉醒;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
【小题2】名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小题3】策略:学生运动与工、农、商、兵的抗日斗争相结合。
名称:一二 九运动。
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19.【小题1】特点:受到西方侵略的影响;规模不断扩大;移民途径多样;移民涉及的空间范围广阔;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聚居。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对外交流频繁;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远洋轮船开航便利了海外往来;西方列强在东南亚殖民需要大量劳动力;沿海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历史文化传统。
【小题2】影响:积极方面,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加速了法国的经济重建;推动社会结构多元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汇与互鉴;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消极方面,引发了文化认同、移民管理等社会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
20.示例:
论点: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论证: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启了近代化历程。首先,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洋务运动,开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化的扩展;1898年进行的维新变法,涉及思想、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并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之,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展多方面的救亡图存的活动,中国的进行化历程逐渐开启并不断发展。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