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学科 化学 活动时间
备课组长 主讲人 活动地点
组员
未参加人员
课题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课题总用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及综合利用。 2.掌握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的含义及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的含义 3.知道节约能源及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培养出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的不同 难点: 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的比较
学情分析 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煤气、天然气和多种燃料油等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形式的利用比较熟悉,但是对其提炼原理和生产过程并不了解,对化石燃料作为重要化工生产原料也了解不多。限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本节课使学生形成一些粗略的认识,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化学成分。石油化工、煤化工生产的一般原理和过程,应用广泛的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及综合利用。 2.掌握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的含义及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的含义 3.知道节约能源及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培养出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的不同 难点: 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的比较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煤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左右(山西省占全国的1/3) ; 石油资源储量仅占5.4% ,天然气占0.6%。 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50年以前不会改变。(了解国情) 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学习意义) 一、煤 1、煤的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 2、煤的组成——有机物+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主要元素其他元素CH、O、N、S
【问题】煤直接作燃料有什么问题? 【回答】利用率低并污染环境(C:产生CO2会加剧温室效应 N、S:氧化物会造成环境问题) 3、煤的综合利用 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 【展示】煤干馏的实验装置图 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 煤的气化—把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水煤气的方法) 煤的液化 直接液化——使煤与H2作用生成液体燃料 间接液化:煤气化为CO和H2,接着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 【思考与交流】煤的气化、液化是物质三态(气、液、固)之间的变化吗?为什么? 不是,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煤的气化、液化是化学变化 二、天然气 1、天然气的形成—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用途:燃料:清洁能源 化工原料:合成氨、生产甲醇、合成两碳或多碳有机物 三、石油 1、石油的形成—古代生物遗骸,堆积在湖里、海里,或是陆地上,经高温、高压的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 2、石油中元素— C、H(占97%-98%)O、N、S等 3、石油的成分—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50个碳原子的烷烃及环烷烃,一般不含烯烃) 4、石油的物性—粘稠液体,呈黑色或深棕色,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比水稍轻,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5、石油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分馏——利用原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简单混合物的过程(物理变化) (2)石油的裂化 ①裂化的目的: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 ②裂化的原理:在催化剂、加热、加压的作用下将含碳原子多的重油(烃)断裂成碳原子较少的烃的过程 裂化的主要产物: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3)石油裂解(深度裂化) 在催化剂、加热、加压、更高温下经多步断裂变成短链烃 裂解的目的:获得乙烯、丙烯、甲烷、丁二烯等重要化工基本原料 (4)石油催化重整 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结构的调整,使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 目的:①提高汽油的质量 ②获得副产物氢气 ③获得苯、甲苯等重要的化工原材 化学三馏的比较: 6、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板书设计 8.1.3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