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学段的学习,本单元具有过渡性质。要求学生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这个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间: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交流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名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全班交流: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
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
学生汇报,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1) 第一句: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师: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
(2)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师:指明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大家都非常友好等)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师:抓住"大家”指的是谁 (各民族的小学生)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3)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
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2.上课的情景——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读二三自然段,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
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出示:
(1)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
齐读句子并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
师: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 齐读句子,指名读。
(2)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师: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3.下课后的情景
师: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喜爱和赞美——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谈一谈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十、板书设计:
绒
上学时 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