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论述题·微专题(第二单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871年 崇厚出使法国期间,多次利用外国的电报机构与总理衙门互通电信。
1874年 清政府派洋务官员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抵抗日本侵略。他奏请朝廷准予架设福州陆路到厦门、厦门海路到台湾的电线。但几经波折,此事最终未成。
1879年 为加强海防,李鸿章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效果良好。他再次上奏:“早线(即陆线)”从天津到上海所需不过“十数万两”,可先从淮军军饷项内拨款开办,等到办成后仿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招募商股,分年缴还本银;经营方式自然是“官督商办”;由于中国目前没有这方面人才不能不雇佣外国专家,但他明确提出要设立电报学堂,培养中国学生“自行经理”。
1880年10月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设立电报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的开始。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哪种工业类型。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初期,就开始仿造西方轮船,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成本。造船技术大权旁落洋人之手,成绩不佳。1885年后停止造船,成为单纯制造枪炮弹药的兵工厂。1867—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军火产品有各种炮585尊,各种枪支51285支,各种火药4081469磅,各种水雷563具,各种炮弹1201900颗,等等。这些军火由清政府调拨给各地清军,江南制造总局于1868年设翻译官,次年又设方言馆,招清通晓中国语言文字的外籍译员与徐寿,华衡芳等中国科技人员一起翻译书籍,培训外语人员,至90年代末,共翻译西方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胡书籍120多种,在传播西学方面起了先锋作用。
(1)写出标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的标志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材料论述题
材料 下表自强运动大事记(部分)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72年,在李鸿章支持下开设“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
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第一所水师学堂
1888年,设立归李鸿章节制的北洋水师
19世纪80~90年代,挪用三千万两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1894年~1895年,北洋舰队与日军交战,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只舰队保持“中立”,以图自保。
1895年,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轮船招商局开设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由此兴起。但是,19世纪末期,一场战争的惨烈后果却宣告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指出“运动”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鸿章的创业清单:
1865年,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他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189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电子书
(1)根据材料概括出中国历史上这次近代化运动的起止年代。(要求用“世纪年代"表达)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6.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想象30年前(注:1865年),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1)这封日本“劝降书”写于中日之间的什么战争时期?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ニ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上今上皇帝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1)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纳为二端:(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所建立近代工业的两种主要类型。
(2)你是否赞同材料中关于“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上述“自强事业”属于近代史上哪一场运动的内容?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
(1)根据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某条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关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材料论述题
王显非指出,鸦片战争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的落后,开始探索“师夷长技”与“西学东渐”等多种救国之路;王敏也提到“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开始在中国产生”,徐宏波从初步的西方式的“平等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方工业文明与先进思想三个方面谈了鸦片战争的影响,张静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教育观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一批“经世派”学者,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其次,中国出现的西方的教会学校教学活动对此时期中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郭鑫、崔英杰《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请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要求:
(1)题目自拟。
(2)短文内容需包含导致老人颠沛流离的几个条约名称及与老人迁徙有关的条约内容,这些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影响,以及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3)150字左右,表述成文。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材料二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对应不平等条约名称。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沉沦”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7.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西方列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试结合下图史实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这一变化加以阐述。
(提示:结合题意及材料内容自拟论题;根据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影响围绕主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1)民用工业
(2)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1)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2)
观点一: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却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之梦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还创办了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大批的翻译、外交、科技人才,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也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结论:由此可见,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观点二:洋务运动对西学的传播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论述: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江南制造总局设翻译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在传播西学方面,起了先锋作用。洋务运动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外交、军事、科技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培养了技术力量。
结论: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
3.(1)时间:19世纪70年代。
(2)观点: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也有局限性。
论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开明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民用工业,筹建新式的陆海军,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它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没有涉及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改变,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具有历史局限性。
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有显著的的历史功绩,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先进的中国人还在继续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努力。
其他参考观点:李鸿章推动近代中国发展,也有局限性。
4.(1)洋务运动。
(2)观点1:中国近代化探索在曲折中发展。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期实现富国强兵,可甲午战败却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法图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但在思想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分,任答一点即可)综上所述,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但都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发展
观点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观点3: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1)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2)
观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论述: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创业清单,可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创办了一大批“第一”的近代中国企事业: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中国第一条电报线,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中国第一支他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批中国近代的企业创办了;还有左宗棠、张之洞也创办了一批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
总之,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6.(1)甲午战争
(2)观点:①落后的社会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社会制度。②一个国家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富强。
……
论述:(以观点③为例)
材料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在给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写的劝降信中,用比较两国状况的方式对日本能够战胜中国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针见血的见解竟然是来自敌国将领的分析,这的确是一封沉痛的“劝降书”。19世纪前期,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因时制宜,通过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富强的道路。而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在屡遭列强欺凌之时,统治者仍然抱残守缺,不思变革,败给日本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富强。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南北朝时期的魏孝文帝改革使黄河流域繁荣昌盛,清朝前期统治者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导致近代落后挨打,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这就是“改革旧制”的成功范例,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此段论述的事例有一两个即可。)
7.(1)公车上书。
(2)示例:
观点:国家必须寻求变革才能发展。
论述:甲年战败,民族危机加剧,促使民族觉醒,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人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传播了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先进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维新变法和商鞅变法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8.(1)洋务运动
(2)示例:
观点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来“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思想文化,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旨在自强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可见:洋务运动只是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无法实现巩固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
观点2: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希望以此维护与巩固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宣告旨在自强的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思想文化,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可见,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客观上却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观点3:洋务运动削弱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论述: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这必然冲击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可见,洋务运动作为一次近代化运动,不可能巩固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9.(1)两种主要类型: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答案一】
表态:赞同。
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未涉及政治改革,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因此说,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答案二】
表态:不赞同。
理由: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陆军,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改变了一个民族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等落后的思想认识。可见其不仅仅是近代化的一小步。
【答案三】
表态:不赞同。
理由: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详解】(1)根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所建立近代工业的两种主要类型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赞同材料中关于“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的观点;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未涉及政治改革,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因此说,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10.(1)洋务运动
(2)
观点1: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论述:洋务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使中国工业生产实现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洋务运动还开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翻译西方著作,派出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观点2: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
观点3: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
观点4:洋务运动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
11.(1)公车上书。
(2) 观点1: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论述: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割地开放通商口岸,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推动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谋求政治变革,发起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的主张,并在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成为许多爱国人士不懈努力的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观点2:中国的近代化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不断推进的。
观点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12.(1)条约名称:(马关条约》
(2)
【示例一】
观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危害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纷纷在华设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纷纷抢占港口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清朝腐朽不堪的本质彻底暴露,也唤醒了空前的民族意识。
【示例二】
观点:《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论述:《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结论:综上所述,《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3.(1)《南京条约》
(2)
观点: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或鸦片战争打破中国封闭的国门,使中国受到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巨大影响;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等等)
论述:①鸦片战争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探索“师夷长技”等救国之路,如在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一些列近代工业;②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开始在中国产生,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或: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推动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很大影响:如中国形成了一批“经世派”学者;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在中国出现西方的教会学校,其教学活动对此时期的中国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写出其中二点即可得,如果有其他观点论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打破了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促使中国多层面地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或:鸦片战争打破中国封闭的国门,使中国受到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4.示例:
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阐述: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的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俄国攫取大片中国领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丧失主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
题目如《追忆沧桑岁月》
内容要点: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等。
16.(1)图一《南京条约》;图二《马关条约》。
(2)
示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于1856—1860年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又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发动了甲午中口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口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军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伴随着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及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评分标准: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语言通顺。 一等: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所示信息并充分利用课内外所学知识,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二等:观点较明确;能结合材料所示信息并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三等: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所示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17.(1)论题: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意思相近即可)
(2)论述: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