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开放性语文题例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开放性语文题例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8-05 03: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开放性语文题例谈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主体性,决定了考试命题的导向性。语文作为最具有工具性特征的一门学科,在测试时必须首先体现其现代教育的特征,以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特点是答案灵活,不求唯一,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而这类试题能使考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常见的题型有以下三种。
1、 观点评析式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就某一话题或全文进行分析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是此类题目的特点。它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材料,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表意见。像1999年苏州市中考题的第21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题要求根据作家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谈谈对文中“我”父亲的印象,并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又如:
  例(1)(根据《孔乙己》第11节回答问题):如果在文中肖像描写后面加一个比喻句,下面两句中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试从其表达作用上简要说明理由。
  A. 哆嗦得像秋风中的一片落叶
  B. 犹如土地庙里一尊破旧的泥塑。(1999年常州市中考题第17题)
  此题中的A、B两句均可选择,关键是要言之成理。因此,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得在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解答,选准切入点,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组合和加工,阐述理由。若选A句,可以结合环境描写,着重从“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衣着单薄、不胜寒冷的窘态”方面进行解答;若选B句,则可以结合人物的肖像特点,从“形象上表现了孔乙己穷极潦倒的惨状”方面进行阐述。
  二、 拓展增添式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同在,其应用性极强。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设计拓展型试题,或添加内容或补充情节或替换原句,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2 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模仿文中画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气连贯。
  (1999年苏州市中考题第19题)
  这道试题极富开放性。它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旨在激发学生的求同思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时只要内容一致,语气连贯,能证明“在奉献的同时更壮大自己”这一观点,不管是何种内容的论据,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如:一位工程师只有不断地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作家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例3 根据《“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一文回答问题:依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填写文章最后一句的两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全文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长大后才能________。(1999年武汉市中考题)
  “一石双鸟”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对题干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由于不要求试题答案的唯一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只要能从整体感知文章入手,真正理解题目的要求,前空紧扣“寒教”,后空与前空构成条件关系,且文通字顺,答案就水到渠成。如可填:受到“寒教”……享受“蜜果”;吃苦耐劳,经受磨炼……苦尽甘来,有所作为等。
  三、学科渗透式
  “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趋势。这种试题新颖别致,答案灵活,呈开放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交叉、立体式的思维空间,试题涉及的内容已超过了语文学科本身,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全面地思考问题才能解答。
  所以,要善于抓住数字的“变”与“不变”,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变的是原号码的“2”与“3”分别成为“20”与“29”,不变的是号码的后五位和区间号。抓住了关键,文字叙述就很容易了:以“2”开头的号码在首位和第二位之间加“0”,以“3”开头的号码应将“3”改为“29”,其余不变;区间号也不变。或将以“2”和“3”开头的号码分别改为“20”、“29”,其余不变;区间号也不变。
开放性语文中考题例谈第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