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5 20: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有误的是
A.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B.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
C.最基本一级的行政区划有极强的稳定性
D.较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地位呈提升的趋势
2.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意味着美国
A.公务管理与国家政治分离B.文官政治的存在杜绝了腐败现象
C.公务系统的收入有所提升D.公务人员在政府中发挥主体作用
3.2023年4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期访华,达成一系列共识,推动中法、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同日,在中国的努力促成下,沙特、伊朗两国外长在北京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反映当前中国
A.扩大利益交汇,谋求共同发展B.立足主场外交,引领全球治理
C.发挥大国作用,践行多边外交D.坚持开放包容,解决地区问题
4.下表为唐代开元四年(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所载某地授田情况。据此判断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均田制度业已崩溃
C.当地存在授田不足D.授田标准缺乏统一
5.20世纪80年代,马萨诸塞州15家政府机构向1200多个非营利组织购买了约有200余种服务项目并纳入到了社会服务体系中,英国的一些民间基金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组织等也广泛地参与到社区运作中。这些现象
A.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基层的缩影B.反映社区治理呈现单一化
C.是权力制衡原则在基层的体现D.体现社区治理趋向市场化
6.《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说明明朝优抚政策
A.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体现了儒家孝亲敬老思想
C.推动了传统宗法观念普及D.反映了老龄化问题的严重
7.农耕的起源具有地域性,下图中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1500年,亚欧大陆从鼠疫的折磨中复苏,世界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推动B.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C.人类抗饥荒能力的提高D.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9.20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现代化加速,不仅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金融秩序,也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以下属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新变化的是
①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
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③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④互联网金融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药
A.提出辩证施治原则B.注重临床经验积累
C.具有专业分科特征D.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11.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2.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华文化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现世来世不隔,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应付和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由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强调个性解放B.人性论逐步走向成熟
C.神秘色彩浓厚D.突出人文性和实用性
13.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制的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的雅典民主,不过是穷人的权利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这说明古希腊的民主实践
A.维护了平民阶层的利益B.存在着严重的舞弊现象
C.有利于公民权利的落实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14.据统计,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实在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以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种族、民族、族群界限模糊将引发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这反映出美国
A.移民族群存在冲突B.族裔融合得以加强
C.种族歧视现象消失D.多元文化遭到破坏
15.据考证元青花瓷世界上现存大约300多件,在我国传世和出土的约100多件,国外至今尚存有200多件,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萨莱博物馆陈列80件,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37件,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也收藏了数十件。这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传播中华文化B.统治疆域辽阔
C.商品经济发展高度繁荣D.制瓷技术进步
16.公元前324年,在苏萨举行了古代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婚礼,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国王的女儿,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融入波斯上层社会B.扩大帝国统治基础
C.消除东西民族裂痕D.传播希腊民主政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1831—1841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13万,曼彻斯特增加了7万。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在没有适当的排污设施和新鲜用水的地方,霍乱、伤寒、结核病等是人类天然的杀手,同时这些地方还弥漫着从工厂、铁路和民用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在伦敦,人类排泄物散布在25万个民用污水池之中,无人集中处理。在曼彻斯特,只有不到1/3的住房拥有相当于厕所的设施。最贫困的工人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住房里通常连照明和排水设施也没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从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注重强调国家主义观念,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等集于朝廷。大陆法系奉行国家主义观念,以国家垄断立法权,主张立法的一元化,通过制定成文法,满足社会和政府需要。……而中国与日本具有相同的法文化和国情,日俄战争日本以小胜大的事实也使清政府认为其原因就是日本变法修律和立宪的结果。……在受聘担任清政府变法修律顾问的外国法律专家中,主要是日本的法律专家,他们在积极推崇和大量传授日本法律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清末修订的法律呈现“大陆法系化”特点。
——摘编自赵杨《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中的法律移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修律呈现“大陆法系化”特点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的概念源于唐代的茶马互换交易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向西南地区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滇、川、青、藏四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茶马古道经历历史变迁在清朝开始衰败,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在这条古道上附着各族文化,如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等,各族文化通过这条古道进行融合、发展。
——摘自郭志清《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于11世纪后由康巴地区传入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独有,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约在1世纪初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的三大系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佛教的各系又和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使这里的宗教多元化。
——摘自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7、18世纪区欧洲大陆掀起的这股“中国热”,从宫廷贵族蔓延到普通大众,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备至,在饮茶皇后、女王、伯爵夫人等人的推介下,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妇女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提高了欧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到18世纪末,饮茶在英国已经相当普及。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古道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17—18世纪欧洲“饮茶热”出现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葛全胜等《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材料二 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文明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