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5 20: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
A.宗法制开始解体 B.分封制受到挑战 C.礼乐制不复存在 D.集权制初步形成
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3.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这些画作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B.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风貌
C.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明显提升D.表达了打破美国封锁的决心
4.1992年春,邓小平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其忧虑、紧迫的心情,开始他一次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途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6.“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骅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要求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D."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7.亚里士多德指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无足轻重之意),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民主政治应尊重多数人的意见B.多数人民主也存在着弊端
C.贤良政治应与民主政治相结合D.贤良政治是最可取的制度
8.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人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9.1974年7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出了标题为“缓和测试”的漫画,该漫画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会晤为背景,塑造了两国领导人在贴着美元图标且包满麦穗的公文包前握手,另一只手在背后拽着大捧核武器的形象。这幅漫画意在说明当时美苏
A.积极寻求经济合作B.双边关系仍然紧张
C.有意缓和军备竞赛D.军事对抗日益加剧
10.《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1.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條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12.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
1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1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6.《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17.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
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1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9.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
20.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
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
C.缺乏资金的私人企业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
21.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C.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
D.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22.“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23.《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
24.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5题20分,26题13分,27题19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8分)
(3)请对材料二中的结论谈谈你的认识。(4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北方的逐渐统一,战争减少,掠夺财富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于是各级官员不得不变换手法,利用职权搜刮、贪污、经商以谋取钱财。孝文帝在大力推行改革的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腐败。太和八年(484年),孝文帝下诏:“《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班行俸禄,让官吏拥有合法的收入保障,使得北魏官吏数十年习惯于掠夺、搜刮、贪腐的行为丧失了正当的理由或借口。这一年,孝文帝派遣使者巡视各地,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同时,孝文帝还颁行北魏律,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功臣英雄,只要触犯了红线,一律惩处。史书称赞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摘编自陈良、王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反贪》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反贪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反贪的原因。(8分)
27.(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摘编自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的现象”的理解。(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4)从以上三国走向近代化的改革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