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5 18:41:44

文档简介

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生物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寄生的种间关系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
2.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其次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5.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判断这些材料中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依次是( )
材料一 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采用桑基鱼塘模式,能大大提高系统生产力。
材料三 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将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造林护林。
①循环原理 ②协调原理 ③整体原理 ④自生原理
A.①④④ B.①④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休渔能够很好地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7.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春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8.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  )
A.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
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
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
9.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10.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
D.输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要远大于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能量之和
11.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可通过C2传递给分解者进行利用
B.图1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1-C2) /(A1+B1+C1)
C.图1中B1+C1+D1的总能量和图2中C都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能量的总量不可能多于生产者
12.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油松受害时能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并捕食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昆虫甲利用化学信息进行捕食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内受虫害油松的数量来评估油松的受虫害程度
D.理论上混合林中油松的受虫害程度要高于油松林中的油松
13.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但在一些地区超量放养柞蚕,造成柞园植被破坏。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在放养柞蚕时需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裁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们通过柞蚕吐丝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柞蚕的直接价值
B.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通过该实例充分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4.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有机肥中的能量可被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利用
C.与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D.图中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15.芨芨草是内蒙古草地广泛分布的一种高大草本,其中栖息在芨芨草上的伯劳鸟主要以布氏田鼠为食,布氏田鼠不采食芨芨草。科研人员研究伯劳鸟、布氏田鼠对芨芨草盖度(反映繁茂程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芨芨草、伯劳鸟和布氏田鼠构成了生物群落
B.在有伯劳鸟区域,布氏田鼠会显著降低芨芨草的盖度
C.布氏田鼠通过破坏芨芨草,降低被伯劳鸟捕食的机率
D.芨芨草、伯劳鸟与布氏田鼠之间通过自然选择协同进化
16.如图表示能量金字塔(①为第一营养级,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其原因之一是(  )
A.与消费者不同,生产者不需要更多的能量
B.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第二营养级比第一营养级具有更多的食物
D.在金字塔塔尖的生物不需要这么多能量
1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2调整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375倍 B.1.875倍 C.1.273倍 D.0.575倍
18.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
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19.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20.如图中A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21.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22.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长期坚持吃素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小
D.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
23.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鼠种群的数量变化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24.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25.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
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
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共50分)
26.(8分)为改善某滨江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滨江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调查各个区域的植物丰富度时,可采用____________法。
(2)A、B、C、D四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丰水期后,人们发现A、B区大量植物因烂根而死亡,烂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裸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
(3)B区的优势植物芦苇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7.(11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的B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___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2分)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8.(10分)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的食物网中A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除甲图中所示以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有_____________。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4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_________kg
(3)通过图乙可知,此时三个物种中,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29.(10分)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河水清澈,水草丰茂,白鹭点点,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
(1)湿地中阳光、清风、芦苇、游鱼、白鹭等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其中植物种类多样,如水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等,堤岸边有杨、柳等,这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
(2)利用下渚湖湿地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可以为湿地群落的维护提供资金支持,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________。
(3)在食物链“植物→食草鱼→白鹭”中,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发现该白鹭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6.0×108J/(hm2·a) 5.0×108J/(hm2·a) 3.5×108J/(hm2·a)
该白鹭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_____________%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4)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和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 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昆虫,泥鳅吃残饵、蟹粪, 泥鳅粪肥田的“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
30.(11分)2021年4月22日,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采取了包括“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分)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2分),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碳减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试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分析“碳减排”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2分)。
(3)“碳封存”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捕集CO2,再通过高压管道送到地下或者海底永久性封存。试分析该方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生物答案
1.C【详解】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更容易生长,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A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B正确;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体现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D正确。
故选C。
2.B【详解】①爱护环境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①正确;
②要注意讲究生态效益,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②正确;
③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③错误;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持续发展,④正确;
⑤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能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⑤错误;
⑥保护森林资源不是不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利用,⑥错误;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捕鱼在种群数量为K/2处捕获,或者控制网孔大小,并非禁止捕鱼,⑦错误;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其次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⑧正确;
⑨进行自然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并非唯一手段,⑨错误;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⑩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⑧⑩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D【详解】A、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B错误;
C、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濒临灭绝的物种)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C错误;
D、对于濒危物种,应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并采取人工繁殖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以保护,D正确。
故选D。
4.A【详解】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A、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B、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C、若已标记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5.B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材料一:实施沼气工程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材料二: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自生原理;
材料三:进行植树造林时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主要依据的是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上所述,正确顺序为①④③,ACD错误,B正确。
6.C【分析】从图中分析可知: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d点处,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最大值,此时环境阻力最大。
【详解】A、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K/2,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A正确;
B、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环境阻力最大,B正确;
C、休渔可以促使种群数量恢复,因为有环境条件等的限制,不能使种群数量持续增长,C错误;D、适当的捕捞可以将年龄较大、生存力弱的个体淘汰,为幼鱼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D正确。
7.A【详解】A、图示不同季节藻类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可推测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B、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
C、由图可知,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藻浓度低于秋季,说明秋季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的数量最多,C错误;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8.D【详解】A、分析图1:图1为该鱼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终降为0,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趋势,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图2中A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图2中B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故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A正确;
B、t0~t2期间该种群的中增长速率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这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B正确;
C、分析图1:图1为该鱼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终降为0,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趋势,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且在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t1对应的为种群数量达到K /2对应的时间;t2时增长速率为0,对应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为K /2~K,开发之后数量基本保持在K /2,有利于资源的迅速恢复,C正确;
D、结合C选项的分析,t2时增长速率为0,即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此时种群增长倍数为1,D错误。
9.B【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③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10.C【详解】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大象粪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大象所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能量,A错误;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
C、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
D、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输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对于人工生态系统来说,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D错误。
11.C【详解】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应该由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用C 表示,A错误;
B、生产者的同化量是W 或(A +B +C +D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D 或(A +B +G +D )所以生产的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 /W x 100%,或(A +B +G +D )/(A +B +C +D )x 100%,B错误;
C、由“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可知,图1中B1+C1+D1的总能量和图2中C都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因此消费者所含的总量有可能高于生产者,D错误。
12.D【详解】A、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资料表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族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调查油松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内受重害油松的数量来评估油松的受虫害程度,C正确;
D、树种混合林比单一的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多树种混合林中油松的受害程度要低于单一的油松林,D错误。
13.C【详解】A、利用柞蚕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其直接价值,A正确;
B、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B正确;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通过这个实例,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D正确。
14.D【详解】A、该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B、有机肥中的能量不可被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利用,有机肥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B错误;
C、该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C错误
D、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可见图中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15.A【详解】A、生物群落指的使某一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称,而芨芨草、伯劳鸟和布氏田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不能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
B、图中实验数据显示,在有伯劳鸟区域,布氏田鼠会显著降低芨芨草的盖度,B正确;
C、栖息在芨芨草上的伯劳鸟主要以布氏田鼠为食,布氏田鼠不采食芨芨草,据此可推测,布氏田鼠通过破坏芨芨草,降低被伯劳鸟捕食的机率,C正确;
D、芨芨草、伯劳鸟与布氏田鼠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协同进化,因而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对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征和生活习性,D正确。
16.B【详解】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每个营养级剩下的能量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能量金字塔中,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
17.C【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有甲→丙和甲→乙→丙两条食物链;首先在丙的食物比例为甲:乙=1:2时,逆推计算出所需要甲的重量;然后计算出丙的食物比例为甲:乙=1:1时所需要甲的重量;最后令原先的甲重量等于改变比例后甲的重量,求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的倍数。
【详解】当甲:乙=1:2时,设丙生物量增重为X,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逆推可知甲的生物量为X÷10%+X÷10%÷10%= 70X;当甲:乙=1:1时,设丙生物量增重Y,应提供甲的生物量为Y÷10%+Y÷10%÷10%=55Y;所以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2调整为1︰1后,列出等式为55Y=70X,求得,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该生态系统的1.273倍。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18.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错误;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甲乙两种群的初始数量不确定,因此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19.D【详解】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减弱,A错误;B、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错误;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等,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D、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提高,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20.D【详解】A、由图乙可知,b+c+d+e代表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c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1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1表示呼吸消耗量,b1和d1表示未利用和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c1表示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
C、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已知e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那么b和d中的一个表示植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个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在c中,应该属于生产者给分解者的部分,在b或d中,D错误。
21.C【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喜鹊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达到K值;图2表示喜鹊种群增长速率曲线,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与图1A点相同;图3表示喜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曲线,其中E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F点达到K值;图4表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8-1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A、据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此时种群数量均在K/2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图1、2中的B、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图4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不相等,C错误;
D、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随之变化,D正确。
22.B【详解】A、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①和②中玉米所固定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处于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处于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能量的多少,A错误;
B、“吃素”即以第一营养级生物作为食物,这样可以获取最多的能量,充分利用了粮食中的能量,B正确;C、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改变,C错误;
D、重金属离子会沿着食物链(网)逐渐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离子积累越多,D错误。
23.B【详解】A、图①中两种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a、b之间体现的是捕食关系,其中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鹰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曲线a表示鼠的数量变化,A正确;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题中没有表示寄生的曲线图,B错误;
C、大豆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C正确;D、生活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
24.D【详解】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 水稻在生长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多余消耗, B正确。
C. 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D. e中不包括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5.A【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26.(1)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样方
(2) 水平 长期淹水导致根部缺氧,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次生
(3)间接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判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做出的重要的调节功能的作用,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属于调节种间关系,使得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7.(1) 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3)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根据图2数据分析,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摄入量-粪便量,即220-20=200,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375+875=1250,可计算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200÷1250×100%=16%。
(4)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28.(1) 种间竞争和捕食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信息传递
(2)170
(3)用于呼吸作用而散失
(4)2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B、F是生产者,其余为消费者。图乙中物种2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激烈。
【详解】(1)图甲的食物网中A和C有共同的食物B,且A还可以C为食,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甲图表示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此其中没有包含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进而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40%。则A增加10kg,其中有4kg直接来自于B,有6kg来自于C,所以至少需要B的量为:4÷20%+6÷20%÷20%=170kg。
(3)物种A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由呼吸作用而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会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此外还有未利用能量。
(4)图乙中物种2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因而物种2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29.(1) 生态系统 垂直结构和水平\空间 生态位
(2) 直接 演替速度和方向
(3) 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 30
(4) 生产者(水稻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利用效率 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动物的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30.(1) 大于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2) 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 协调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短途路程尽量骑自行车或者步行
(3) 过高浓度的CO2将杀死土壤微生物或深海生物(或“使土壤或海水酸化,影响土壤或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在地下或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加剧温室效应”)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