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9:26:00

文档简介

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3分)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分)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杨林
墨白
一开始就是这样。那个用一根红柳扛着两只野兔的猎人看了一眼在远处的胡杨树下挖掘的老人说,有许多年了。我们从西南方向沿着由喀喇昆仑群峰雪融而成的叶尔羌河,最初穿过莎车,然后来到了巴楚境内的原始胡杨林,在一片残留着积雪的胡杨林里,我们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手持一把坎土镘,正弯腰在一棵粗大的胡杨树下挖掘。你在找什么?出于好奇,我们上前询问。他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用长满了老人斑的手指撩了撩散落在额前的白发,我们看到他脸上布满了像沟渠一样的皱纹,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老得让我们无法分辨他的实际年龄。但是让我们尴尬的是,老人并没有回答我们的提问,他只是看了我们一眼又弯下腰去继续挖掘,他手中的坎土镘在刨进沙土时发出了“嚓——”的声响。正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在一片红柳丛前我们遇到了一群围猎野兔的维吾尔族老乡,那个用红柳挑着战利品的波瓦对我们说,每年,我都会在这林子里看到他。
他在挖什么呢?那儿。波瓦朝两棵树身依靠着的胡杨指了指。我们看到那对胡杨树中的一棵早已枯死,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只剩下坚挺的躯干,而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竟然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杈,伸向死去的伴侣,就像用双臂爱怜地搂住心上人的脖颈,用自己的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猎人把肩上扛着的野兔取下提在手上说,明白了吗?夫妻树。但是,在猎人们穿过一片托克拉克树林消失之后,我们仍然没弄明白那个波瓦话里的意思。隔着那片红柳,我们听到的仍是那位老人的坎土镘刨进沙土时发出的嚓嚓声。
一开始就是这样。在那片临近叶尔羌河的胡杨林里,牧羊人毛拉 亚森对我们说,我从小跟着达当放羊,每年都会在林子里看到他。听牧羊人这样说,我们的目光越过那片一人多高的红柳,又落在那个在一棵胡杨树边拿着坎土镘挖掘的老人身上。他在找什么?找人,一个女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也不知道。亚森用他特有的语气说,我也是听我达当说的。亚森说着,驱赶着他的羊群往河边去。
亚森离开后,树林里除了从远处的红柳丛边传来的坎土镘吃进沙土里的声音落在我们渐渐接近的沙土路上,四处没有一丁点别的声息。叶尔羌河岸边生长的胡杨茂密而茁壮,刚萌发的嫩枝绿叶泛着鹅黄明亮的光泽,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透出了无限的生机。
一开始就是这样。那个头上不知梳了多少发辫的维族姑娘,正在小心翼翼地把一个野蘑菇采下来。这种蘑菇我们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的其尼瓦克宾馆里品尝过。那个负责招待我们的维吾尔族多斯特地给我们点了这个菜。他说,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稀有菌种,只有叶尔羌河水、千年胡杨林和干旱少雨的大漠气候的自然融合,才能孕育出这种质嫩味美营养丰富的野蘑菇。我们相信多斯的话,但是如果我们吃的是这位维族姑娘刚刚摘采下来的蘑菇,我想那味道一定更加鲜美,现在她用手里拿着一根菌柄呈乳白色的下粗上细呈圆形的黑木耳状蘑菇的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我们说,很早以前,我跟着阿娘采蘑菇的时候就见过他。他在找什么?找人。什么人?他妻子。听我阿娘说,已经很早了,可能是1953年,那时候我阿娘还没有出生,他妻子就从上海来到这儿在这之前就住着军垦的人,他就是。维族姑娘指了指那个挖掘的老人说,说完她又忙着去采蘑菇。
一开始就是这样。傍晚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使得他身边的胡杨树更加粗壮,偶尔有一两片金黄的叶子从空中摇下来,老人终于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看着我们说,她们从上海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就住在地窝子里,那地窝子还是我派人给她们挖的,军垦嘛,那时我是连长。我们结婚的时候,她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困难呀,她水土不服,南方女子嘛,整天拉肚子,整天拉,什么药都吃不好,从冬天一直拉到春天,人瘦得像个鬼似的,最后她人就不行了。我就把她埋在了这胡杨林里。她临死的时候,我答应等有一天把她带回老家去。可是没想等到了夏天河水漫上来,坟头就淤平了,我怎么找都找不到她,从那一年开始,我几乎找遍了整个树林,一晃几十年都过去了,你说怪不怪,怎么就找不到她呢?你说,我答应过她的话,怎能不算话呢?
老人说完,又开始了挖掘,他嚓嚓的挖掘声在胡杨林里四处散开,最后落进了那些浓得化不开的黄沙里。这梦一样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梵高,想起了梵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在离开老人之后我们转身前往河边。我们知道,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来这里,一准会再次看到他弯腰在某一棵胡杨树边的沙土里挖掘。但是,在叶尔羌的河边,在那个黄昏来临的秋日的傍晚,我们既没有看到那群猎人,也没有看到那个牧羊人,在河边的沙地上,我们只看到了羊群留下来的足迹。我们站在叶尔羌河畔,注视着倒映在河水里的胡杨树,那被河水摇曳着的金黄色,使我们突然萌生了一种遥远的孤独。 (有删节)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中“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话,劈面而来并反复出现,既使行文上下紧密衔接,又特别强调主人公的行为始终如一。
B.本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借助猎人、牧羊人和维族姑娘之口,逐步解开老人在胡杨林里持续挖掘的谜团,揭示主题。
C.文中对野磨菇着墨较多,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颇见匠心,在小说情感氛围的营造,审美感受的协调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D.最后一段写想起了梵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是因为两者高度相似,都是“梦一样的情景”,悲壮而又绚烂,冷峻而又热烈。
7.第二段刻画胡杨林“夫妻树”堪称妙笔,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妻树”以树喻人,呈现了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而又细腻,极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精神。
B.用“一棵只剩下坚挺的躯干”与“另一棵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权,伸向死去的伴侣”作对比和“用双臂爱怜地搂着心上人的脖颈”“用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作比喻,极富艺术张力。
C.“一棵早已枯死”“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等语暗示老人爱情的悲剧性和愿望最终不能实现。
D.“夫妻树”正是文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象征,是为与后文老人的自述遥相照应而提前作出的艺术设计和铺垫。
8.小说最后一句,为什么突出被河水摇曳着的胡杨林的金黄色?为什么“我们突然萌生了一种遥远的孤独”?请简要分析。(6分)
9.如何看待小说中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侍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 卷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B.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D.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诚由近习”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C.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少能自济”与“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其一》)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14.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 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自己生在蓬门陋户,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因为贫穷,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B.“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从客观上看,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竞相追求时尚风流,没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
C.“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就主观而论,贫女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虽不敢在人前夸口;却也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D.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16.“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虽遭到贬逐、污以罪名,但他仍坚定地坚持真理,追求美好品德,且为之蹈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五、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互联网上 的网络文学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参评的共有7部作品,结果无一 。有人认为这几部作品不能代表 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还有人认为,这几部作品不是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没有达到参评要求。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的意义。这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有助于改变两者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 )。
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 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生水起 斩获 擢发难数 泥沙俱下
B.有声有色 俘获 浩如烟海 鱼目混珠
C.风生水起 斩获 浩如烟海 泥沙俱下
D.有声有色 俘获 擢发难数 鱼目混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实现两种文学切磋砥砺、融合互补、相互交流
B.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切磋砥砺、融合互补
C.实现两种文学融合互补、相互交流、切磋砥砺
D.实现两种文学融合互补、切磋砥砺、相互交流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B.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C.茅盾这个文学奖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D.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5分)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抗疫一线护士朱静说:“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是战士,就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扶贫博士厉旦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去。
航天科技人员孙宇新决心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用青春和智慧托举起航天强国的梦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答案
1、答案B: “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
2、答案B:A.“因为……所以……”错误。因果关系颠倒。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词并没有超越唐诗。
3、答案D:ABC.都是由物及心,都是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是由心及物。
4、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
5、答案: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③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借助猎人、牧羊人和维族姑娘之口”错误。最重要的是“老人自述”,通过“老人的自述”逐步解开老人在胡杨林里持续挖掘的谜团,揭示主题。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暗示老人爱情的悲剧性和愿望最终不能实现”错误。没有这样的暗示,小说突出的是爱的执着与力量。
8、答案:①胡杨林的金黄色,象征了美好而执着的爱情,也象征了美好而执着的理想。②“遥远的孤独”是“我们”通过老人的爱情故事理解到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和结果而产生出来的感受。
9、答案:第一问:①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忠于爱情、一诺千金的人;②小说中的老人也是坚定不移追求美好理想,执着如一、不畏艰难,不怕过程漫长,不在乎结果的追求者的代表。
第二问;通过侧面描写(如通过其他人的讲述、景物的渲染等)和正面描写(老人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来塑造老人的形象。
10、答案:B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及词语间搭配关系等判断。标点如下: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11、答案:D解析:D项,前者解释为“帮助、救济”,后者解释为“渡,过河”。
12、答案:D解析:D项中“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不正确。文中是“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太宗要求房玄龄可以对魏王李泰说,见到王珪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尊敬。
13、答案:(1)(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2)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特别赐给他一顶轿子,命令东宫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显得非常受尊崇。李纲为太子陈说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以及问候起居的礼节、检视膳食的方法,讲得畅达明白,义正辞严,使听讲的人聚精会神,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古代的君臣规范和竭忠尽节之事。李纲大义凛然地说:“接受托孤,辅佐年幼的国君,代理国政,古人认为很难,我却觉得很容易。”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态度总是慷慨激昂,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六年,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讨经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呈上来的官职的法令中竟不见有三师的职位,想来不妥。为什么呢?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前代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功业就不会那么显扬天下,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怎么能够统率亿万百姓呢?《诗经》上说:“不犯过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会受周围环境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稳定了,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况且太子的师保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和召公担任太傅、太保,左右都是贤明之人,他天天接受有益的教导,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于是成了圣明的国君。秦朝的胡亥,启用赵高做他的太师。赵高用苛刑峻法来教育他,等到秦二世继位之后,就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酷毒,很快就灭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可以受到周遭环境和左右亲近的习染和影响。我今天想为太子及诸王精心选择师傅,让太子和诸王瞻仰效法师傅的礼仪风度,从中受到教益。你们可为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无不骄横淫逸,因此相继败亡,很少能有自强自立的。我如今要严加管教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保全。王珪一向是我信任的人,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心存忠孝,所以选他做我儿子的师傅。您可以对李泰说,每当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得怠慢。”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于是,下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仪注中规定: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太子应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逢进门时,都要让三师先行;三师坐定后,太子才可以就座;给三师写信,开头要先写“惶恐”二字,最后要写上“惶恐再拜”四字。
14、答案:①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②设三师之位。③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制定尊师礼仪制度。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形象、手法的能力。C.“虽不敢在人前夸口”错误。贫女自持的正是自己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故选C。
16、答案:①可叹我一年又一年地用金线刺绣,都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②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之情。③还寄寓着封建社会寒士怀才不遇、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1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8、C 19、B 20、A
21、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22、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23、解析: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关。所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而言,首先习主席对广大青年的寄语指出青春要经过磨砺,要不断的奋斗。然后结合各行各业的青年来阐释青春的价值,抗疫一线护士说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扶贫博士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航天科技人员用青春和智慧托举起航天强国的梦想。这些青年将自己的梦想投入到祖国的梦想之中,担当起责任和使命,不断地奋斗,这样的青春才是有价值的青春,所以在谈论青春的价值时要将自己的青春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参考立意:1.在奋斗奉献中闪耀青春的价值。
2.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闪耀
3.唯有奋斗,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