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5 19:26:56

文档简介

兰州名校 2022-2023-2 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语文
说明: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
卡。
一、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
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
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
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
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
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
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
幻觉。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
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
山鸣谷应。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
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
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
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
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
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
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
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
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
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材料二: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
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
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
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
“移我情”。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
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侬
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
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
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
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
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
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
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
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移情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有互相感通之点,这就是“推己及物”“设身处地”,这也是“移情作
用”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B.人知觉外物,把自己对外物的感觉投射到外物本身上去,作为外物的固有属性,这种心理
活动可以被称为“移情作用”。
C.“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把人的感情赋予无生气的东西,将个
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才能产生。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这种心理活动能够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
让人们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
2.下列诗句反映的心理活动,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述的“美感经验”的一项是(3分)
A.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情要有客观的物的条件,要到自然、人生、社会里去找,也要有主观心理条件,需要我
们把美的形象反映到心里,再放射出去。
B.“移我情”的消极条件,是当自己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时,就很难把握现实生活中美的形
象,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发现它。
C.《舟还长沙》中,随着观赏的地理位置的改变,珠帘和夕照成为助成美出现的有利因素,
使这番景象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移世界”。
D.“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这句话,说明诗歌创作除了需要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以外,
也需要现实生活的条件。
4.请运用材料一中“移情作用”的相关理论,选取姜夔《扬州慢》中的恰当语句进行分析。(4
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美感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建水记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
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
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
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
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
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
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
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
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
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
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
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
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
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
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
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
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
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
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
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
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
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
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
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
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
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
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
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 3.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 30 多条街巷,550 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
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
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
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坎烟、祖母、媳妇、婴
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
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
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
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莴苣、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
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
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
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
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
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条百年香樟树的荫庇充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
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第二段“高高在上的是……而不是……”的句子,既写出建水保留着“原始之
城”的样貌,也彰显了其与现代大都市的区别。
C.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
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D.文章记建水城的同时,在饮食描写也上花费了大量笔墨,不但借此写出建水城独具
特色的地方风物,还展现出了悠久的文化传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
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B.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在借梁山好汉
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C.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意在强调建
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D.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
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生生不息。
8.这篇散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请分析其表达
效果。(4 分)
9.在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调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来行文,而本文也
有类似的特点,请对本文的这一特点进行简析。(6 分)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1 小题,5分)
10.请从下面三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在答题卡上写清小题号。(5分)
(1)《阿 Q正传》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结尾处小尼姑“这断子绝孙的阿 Q”这一句咒骂,影
响了阿 Q的命运,请根据《阿 Q正传》“续优胜记略”其后的情节简要说明。
(2)《边城》描写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和悲凉。请根据你对《边城》整本书的理解,简要分析这种“悲凉”体现在何处。
(3)《茶馆》一剧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
的沧桑变化。其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是贯穿三幕的关键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
梳理他们个人生活的变化。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
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
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
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
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
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
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
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 分)
郡守 A 苏轼 B 时从宾佐 C 僚吏 D 往见 E 山人 F 饮酒 G 于斯亭 H 而乐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水及其半扉”与《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这两句中的“扉”意义和用法相同。
B.“适当其缺”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这两句中的“适”意义和用法
不同。
C.“或翔于云表”和《石钟山记》中“而大声发于水上”这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特殊句式。
D.“葛衣而鼓琴”的“葛衣”与《项脊轩志》中“垣墙周庭”的“垣墙”用法不同。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熙宁十年秋天的大水至次年春天回落,云龙山人迁居到故居以东,在东山之上望见奇特
之景,于是在那里修建了一座亭子。
B.“放鹤亭”的得名与云龙山人所养的两只鹤有关,而这两只朝往暮归的鹤也是山人避开
世事纷扰,选择隐逸生活的重要象征。
C.苏轼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
武公作《抑戒》将此事引以为戒。
D.苏轼以君主即使好鹤也会亡国与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好酒也还不能酿成祸患相对比,指
出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 4分)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 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②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
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④。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
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①溧水:地名,今属江苏省南京市。②卑:低。③瀚海:指荒远之地。④修椽:长椽
子。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15.下列对第一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词写江南初夏景色,极其绵密细致,如开头三句,写雏鹰长成,梅子饱满,树木茂盛,
在风雨中万物滋长。
B.词人描绘溧水地低山近,雨肥梅子的环境,用“费炉烟”写出衣服湿润,表现了初夏时
节溧水久雨潮湿的特殊气候。
C.“人静乌鸢自乐”的“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无拘无束的情状,也是词人在江南
初夏中悠然自得心境的写照。
D.词人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如“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化用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黄
芦苦竹绕宅生”一句。
16.两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 分,每空 1 分)
(1)端午假期,身在兰州的小明为饱览川蜀大地的壮美山川景色,特地选择了朝发夕至、经
由宝成铁路的普速列车作为交通工具,前往成都。一路上他被车窗外的高峻山崖、陡峭峡
谷所吸引,深感震撼,于是想起了李白《蜀道难》中的多个名句,如“ , ”。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以“ ”四个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郭橐驼的外
形特点。
(3)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被其所描绘的
夏秋美景所折服,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作《题临安山水》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
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4)古代读书人常以高雅清幽的精神世界战胜物质条件的简陋贫寒,如陶渊明归隐后于屋舍
之内“ , ”(《归去来兮辞》);又如少年归有光在修葺后的项脊轩
中“ , ”(《项脊轩志》)。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沈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篇描写湘西风景的,各不相同。
(1)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这是夏季的白天。
(2)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
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
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夏天的夜。
……
有人说《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
贯注。沈先生很注意开头,尤其注意结尾。他的小说的开头是各式各样的。
《边城》的开头取了讲故事的方式: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
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
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样的开头很(3) ,而且一下子就带起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
“煞尾”。“度尾”如(4) ;“煞尾”如(5) 。
他说得很好。收尾不外这两种。《边城》各章的收尾,两种兼见。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
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
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这是“度尾”。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
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
喊过渡。
这是“煞尾”。
18.将下列 5个句子填入文中第(1)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
①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
②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
③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交递鸣叫。
④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
⑤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作声。
A.②④⑤①③ B.②③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②③①⑤
19.文中标注(2)的段落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构成和
表达效果。(4分)
20.请按照下面的提示,在文中(3)(4)(5)处填入恰当的内容。(6分,每空 2分)
①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3)处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②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4)(5)两处分别拟写恰当的比喻句。
21.请根据提示,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每空 1分)
(1)小张在阅读历史小说《范仲淹》时,读到范仲淹早早丧父,跟随改嫁的母亲到朱姓人家,
幼年生活孤苦这段故事,深受感动。范仲淹幼年的处境不禁让小张想起了李密在《陈情表》
中所写的“ ”。
(2)在微信公众号中,小王读到一篇介绍国际局势的文章,其中指出美国的霸权主义已经日
益衰落,在很多领域已经行不通了。由此他联想到李密《陈情表》中的“ ”
这一成语,很适合形容美国霸权主义的现状。
(3)小李在四月底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他跟随团队来到大明湖畔,眼前天空澄澈,阳光明
媚,清风微拂,令他想起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 ”,不正是这种感受
的写照。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有一些播放量上百万的关于语文学习的热门视频,例如“后来才明白,
语文书上,没有一篇课文是多余的”“若不是着急赶路,语文应是最美的学科吧”“只是当
时忙着赶路,来不及窥探古人风骨”……
作为一名学习语文课程、阅读语文课本已十多年的学生,你是否能理解这些视频标题所
指向的含义?是否已经有过因学习某篇课文而产生的心灵悸动?
请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QQABSQAAgggAAhBAARACQwUQCAGQkhGAAAgGhEAUIEAASRNABCA=}#}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9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
2.C
3.B
4.示例:“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看到兵火洗劫后的扬州空城只剩下高大的树木,对战乱的破坏深感痛心。②城池和树木本没有人的情感,诗人把痛心之情迁移到城池和树木之上,仿佛他们也在诉说着对战争的厌恶和痛心。
5.①美感的发生要有主观心理上的准备,要陶冶、修养、锻炼心灵,使之能够发现美;②美感的发生要有客观外物条件,要从自然、人生、社会中寻找,变客观世界为美的对象;③美感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A
7.C
8.①文章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形成繁复华丽的语言风格;②这些词语表现了建水城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和热烈的烟火气息。
9.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②文章同时以时间的延续为另一条线索。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5分)
10.(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11.B F
12.D
13.C
14.(1)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由它们飞到哪里。
(2)而刘伶、阮籍这类(这些)人,凭借这个保全他们的真性情,并闻名于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两首词都表达了远离家乡、常年羁旅在外的忧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1)示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隆然伏行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或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A
19.示例:“月光如银子”,将月光比喻为银子,突出了月光朗照而柔和的特点,写出月夜的柔美动人。
20.(3)原文参考:朴素,平易亲切
(4)原文参考: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
(5)原文参考: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
21.(1)茕茕孑立或形影相吊
(2)日薄西山或气息奄奄
(3)天朗气清或惠风和畅
四、写作(60分)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