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 端正、 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学到什么程度) 1.能够交流自己的摘抄成果,发现摘抄的好处,梳理出照抄的基本方法,并愿意主动摘抄积累。 2.正确运用“得”造句,能够举一反三。 3.能用上一句话的结尾词语做下文的开头续说。 4.能观察例字,并写好带有撇和捺的字形,做到舒展有度。 5.正确朗读古诗《采莲曲》,并熟读成诵,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采莲曲》的内容。 (怎么学) 通过交流展示摘抄成果、阅读交流平台、对比交流结果,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例句、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思维扩展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得”的用法。 通过传统故事导入、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续说句子。 通过观察例字,认真观察字体布局,并阅读泡泡语中书写提示,自主练写、教师指导,回顾所学生字,练习撇捺舒展。 通过观察插图、拓展诗歌背景、多媒体营造氛围,想象采莲姑娘与荷叶融为一体的场景,背诵古诗。
教材 分析 地位 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共有4项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书写提示”中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日积月累”是让学生积累背诵古诗《采莲曲》。 内容与重点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照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标明出处”的要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形并照样子写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 “书写提示”以8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 的书写要点。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 -一样的裙子, 隐人了茂密的荷叶中。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 分析 1.已知: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加上学习完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后,初步落实了“积累喜欢的语句”,养成了摘抄积累的习惯。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时,他们基本能够自己归纳总结出摘抄的基本方法。而古诗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背诵起来也应该比较容易。 2.困难和障碍: 在学习“得”用法时,想要自然区分“的”“地”“得”还是有一定难度。 3.突破措施:通过阅读教材例句、列举大量例句练习、归纳总结三“de”用法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得”的用法。
教学 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重难点 重点:分享优秀课文例句,交流自己摘抄成果、分享摘抄方法,阅读教材上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结合两者,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自由讨论,观看优秀摘抄范例、制作文摘卡,形成主动摘抄意识;阅读教材例句、进行大量例句练习仿说,感受“得”的用法。 难点: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符合创设情境续说句子;观察书写要点、自主练习、同桌互评,把撇捺写舒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根据自身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古时候理解了什么,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重难点 重点:分享优秀课文例句,交流自己摘抄成果、分享摘抄方法,阅读教材上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结合两者,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自由讨论,观看优秀摘抄范例、制作文摘卡,形成主动摘抄意识。 难点:阅读教材例句、进行大量例句练习仿说,感受“得”的用法;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符合创设情境续说句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地,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了蜜一样。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惹人喜爱。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评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 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交流对比,梳理方法 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6.善于摘抄。 (1)摘抄型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2)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3)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4)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7.摘抄注意的问题。 一是摘抄内容分门别类。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板书:摘抄分门别类 边抄边背) 8.教师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逐步形成影响自己一生的日积月累的摘抄好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培养好读书,勤积累,在不断的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出示精彩片段,能否说出句子的精妙之处。 能否交流展示自己摘抄成果,能否结合交流平台内容,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能找出适合摘抄的类型 能说出摘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环 节 二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1) ◇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妈妈累得 。 ◇ 得 。 (2)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后两个句子写完整。 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后两个句子写完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这是水域不断变大的过程。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如果接着往下说,“小桥的旁边是弯弯的小船”。 (4)朗读积累。 能否正确流利并读出句子中的情境 能否说出句子的特点并照样子正确写出含“得”的语句 能够说自己的发现并符合创设语境进行续说
作业 设计 课下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板书 设计 摘抄:分门别类 边抄边背 “得”字短语 仿写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书写要点、自主练习、同桌互评,把撇捺写舒展。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根据自身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古时候理解了什么,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书写提示。 板块一:书写提示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字都有撇和捺) 2.看提示 旁边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示了撇捺要舒展,才能写得美观)(板书:撇捺要舒展) 3.写一写 (1)先照着上面的笔顺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能否正确书写汉字并舒展撇捺。其中评价的要点:是否居中写,撇捺是否舒展,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环 节 二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板书: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能否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教师范读、背景拓展等方式了解诗歌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结合注释,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作业 设计 练习带有撇捺的汉字 背诵并默写《采莲曲》
板书 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