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公元前476年。
战国:名称取自西汉刘向编辑《战国策》。因各国连年战争而被称为“战国”,终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吕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西周:
春秋:
战国:
礼乐征伐自 出
礼乐征伐自 出
礼乐征伐自 出
天子
诸侯
大夫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
4、国家:统一 → 分裂
【典例研析】(2020·全国卷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
①诸侯国家数量变少:统一趋势加强。
变
②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融入华夏族
③城墙的修建: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材料: ……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大融合
一、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华夏认同的观念
1.传统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 ” 推广使用
(2)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
在哪个诸侯国?在哪个地区?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典例研析】 (2019·全国·高考真题)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铁犁牛耕
农业生产力提高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家庭经营(小农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生产力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变革
变
法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
经营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C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2.工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出现私营商业和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3)“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商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背景:
①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及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③思想文化: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武器。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代表: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申不害改革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军事
经济
基层 社会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目的:富国强兵
废分封,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一定程度上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3)内容:
指导思想:法家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直接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
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2)目的:
知识梳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对秦朝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3、商鞅变法思考: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2)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国情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铁血手腕、坚持改革、与旧贵斗争…)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孔子
“仁”——关爱他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1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①政治:“为政以德”
②“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文化:
①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②文献整理: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③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哲学思想——道”是万物之本(朴素的唯物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晚期楚国人
2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道家学派创始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①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②政治:士阶层崛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③文化: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④教育: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1)背景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由;乐天安命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战国诸子百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 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
C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典例研析】(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
【典例研析】(2021.天津卷.1)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依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孟子推行仁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规范统治者行为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与监督民众无关,排除D项。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
(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礼的旧的奴隶制社会。
(2)差异性
①在治国理念上:
②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③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④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
法家—— ; 道家—— 。
“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无为而治”
春秋战国
秦代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封建社会
西周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列国林立
华夷分离
奴隶社会
大变革,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