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1
说教材分析
2
说学情分析
3
说教学立意
4
说教学目标
5
说重点难点
6
说教法学法
7
说教学过程
8
说教学反思
目录
本书结构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地位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
过渡的转型期
本课内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危机
探索
艰难转型
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
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
辛亥革命兴起的意义
两
课
时
学习起点
学习兴趣
学习认识
情感态度
初中教材
学生疑惑
优势
不足
掌握辛亥革命的部分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背景)。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爱国热情。
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一。
缺乏历史思维的深度。(无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的发生、成功及局限;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停留在知道层面。)
知识的联系性不足,缺乏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迁移的能力。
课程标准
教学立意:辛亥革命是晚清内忧外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必然结果,中华民国建立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成果,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文件精神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能够运用各种史料,从时代特征和动机的角度,解释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在分析背景的基础上,说明三民主义的含义,尝试构建三民主义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历史解释。
能够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成果,通过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史实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从而尝试构建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三民主义理想的初步实践的历史解释。
能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用唯物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涵养先进中国人求索进取创新的精神 。
一
二
三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重点
难点
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环节 教法 学法
背景(重点) 史料教学讲授法 探究学习
归纳概括
过程 演示法 史料教学 探究学习
归纳概括
评价(难点) 情景教学 讲授法 小组合作
讨论分析
导入结尾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
综合评价设计
本土资源
教材整合
讲练结合
导入结尾 前后呼应
【设计意图】展示“嘉定起义领导者”熊克武,利用其辛亥革命前后生平经历贯穿整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涵养家国情怀。
三个任务 对应目标
任务一:根据教材单元五和子目一的内容回答熊克武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做选择的原因,梳理辛亥革命的背景。
任务二:根据教材子目二梳理辛亥革命过程,通过探究“为何还要讨袁”,学习辛亥革命的成果。
任务三:根据所展示的资料,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变与不变,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1
2
3
探究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二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成果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三个相应的探究任务,并设计对应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教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历史脉络。
1
探究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
任务一:根据教材单元五和子目一的内容回答熊克武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做选择的原因,梳理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一【设计意图】展示熊克武生平重要节点,并据此提出问题,问题与背景对应,有利于构建辛亥革命的背景框架。同时根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其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进行思考分析,锻炼其整合知识的能力。
1
探究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
任务一:根据教材单元五和子目一的内容回答熊克武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做选择的原因,梳理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一【设计意图】展示民族危机、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革命军》等课内课外资料,在学生简单回答导入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材料,厘清教材结构,引导其归纳整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同时,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辛亥革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培养其时空观念,引导其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
2
探究二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成果
任务二:根据教材子目二梳理辛亥革命过程,通过探究“为何还要讨袁”,学习辛亥革命的成果。
探究二【设计意图】展示熊克武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及后的重要事件,与上一任务进行联系的同时引出“为何还要讨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探究二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成果
任务二:根据教材子目二梳理辛亥革命过程,通过探究“为何还要讨袁”,学习辛亥革命的成果。
探究二【设计意图】借助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过程,强化与前一子目的联系学习和时空观。
2
探究二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成果
任务二:根据教材子目二梳理辛亥革命过程,通过探究“为何还要讨袁”,学习辛亥革命的成果。
探究二【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分析史料,从“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条件”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为何要反袁”,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三民主义理想的初步实践,领略先进中国人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3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任务三:根据所展示的资料,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变与不变,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探究三【设计意图】展示熊克武在辛亥革命后所进行的活动,运用同一方面不同角度史料,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高论从史出的历史认识。
3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任务三:根据所展示的资料,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变与不变,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探究三【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其留下的历史遗产和经验教训,启迪着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国家的新出路,深刻感受先进中国人“初心不尽,奋斗尤美”的家国情怀。
课后练习 分层评价
【设计意图】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设计作业要有可检测性,三道真题是当堂检测,紧扣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和三个探究任务设问;编写话剧是课后检测,需要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综合,及查阅课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该课后检测也会在学习第20课时进行表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知识的连贯性。
亮点:能够依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本土资源、教材资源)设计教学环节;能够依据学情和学业水平要求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尝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式。
困惑:如何处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