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
外
历
史
纲
要
课
件
隋唐
第7课 隋 唐 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导入新课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一)九品中正制
魏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标准:品德、才能
标准:血缘关系
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1. 产生背景
(一)九品中正制
魏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 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1. 产生背景
2.九品中正制兴衰
(一)九品中正制
魏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4)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二)科举制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 科举制的演变:
(二)科举制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5)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 科举制的演变: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科举制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2. 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
当自强。
——选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一)演变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一)演变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唐时
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中
书省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唐朝宰相与秦朝相比,权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减少了,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二)职权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二)职权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据材料,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影响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1.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一)租庸调制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制度
1.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2.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 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二)两税法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制度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二)两税法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制度
租庸调 两税法
征收依据 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民征收租庸调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征收标准 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征收方式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租” 每户按田亩纳米粟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 每户依户等缴纳户税
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丁可“纳绢代役”,称为“庸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1. 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能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西周 B.汉代
C.晋代 D.宋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时期将品德和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据所学可知该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
名师点津
随堂练习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B
2.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B
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说法过于绝对。
名师点津
随堂练习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 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据此可知,唐太宗( )。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A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意思是“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故A项正确
名师点津
随堂练习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依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材料“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故B项正确
名师点津
随堂练习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5.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D
解析:隋唐时期,奴婢现象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宋代,故C项错误;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D项正确。
名师点津
随堂练习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材P21“思考点”
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名师点津
两汉
教材答疑
阅读教材P341“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提示:
(1)隋朝: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唐朝:使科举考试成为定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3)北宋: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公平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4)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清末: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阅读教材P44“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教材答疑
名师点津
1. 两税法的利处:
①简化了税收明目,简化了税收手续,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②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设置了不同的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
④规定可以稅代役,保障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⑤消除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2.两税法的弊端:
①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②税外加征,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进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