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古代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牡丹江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古代史)(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6 18: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牡丹江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2.(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6.(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体现了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重文轻武 D.外戚干政
7.(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A.《兰亭集序》——柳公权 B.《窦娥冤》——关汉卿
C.《史记》——司马光 D.《红楼梦》——罗贯中
8.(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9.(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0.(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
A.维护国家主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11.(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明代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12.(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
13.(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承天景命,天下一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图是哪个王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14.(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
15.(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分付与厂卫机构
D.集中皇帝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16.(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7.(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18.(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19.(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20.(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21.(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22.(2021·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发展一般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南北政权对峙 C.地方军阀割据 D.战乱长期不息
23.(2021·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4.(2021·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创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设立军机处
25.(2021·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6.(2021·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A.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辩证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时期,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玄奘前往印度求取佛教,排除C项;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编纂的药物学巨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排除C项;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未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题意中未体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外戚干政也未体现在题意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曲《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作品,B项正确;《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排除A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排除C项;《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开封,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大都,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3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因此该卡片的主题应为维护国家主权,A项正确;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反抗外国侵略,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C项正确;《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的张仲景,排除B项;《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噶尔丹叛乱,发生在清朝时期,排除D。故选C。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西晋、隋朝和元朝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故选A项。
15.D
【详解】据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可知,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朱元璋统治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继承前朝制度,排除A项;BC项史实错误,排除。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可知,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人口,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市已遍布城内各处、坊与市已没有区别,排除B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查徐骏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在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A项正确;实行八股取士、建立厂卫制度是明朝,排除BC项;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汉武帝时期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符合题干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D项正确;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举措,不能说明是地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A项;建立刺史制度是管理地方官员,排除B项;建立郡国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的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有关,A项排除;“书同文字”的政策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B项排除;材料与疆域面积扩大无关,D项排除。故选C。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辽。党项族建立西夏。女真族建立金。辽、北宋、西夏曾经并立。辽和北宋被金灭掉之后,南宋、西夏、金并立。因此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A项正确;辽、西夏、金都属于北方政权。排除B项;四者都不是军阀割据政权。排除C项;辽、宋、西夏、金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且和平共处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依据所学,随着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生活需求,B正确;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城市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并不是大夫的提倡、农民的需要或达官贵人的需要,ACD排除。故选B。
2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创立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设立军机处的是雍正帝,排除ABD。
25.A
【详解】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被称为“甲骨文”,故选A;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故排除C;隶书是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故排除D。
26.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摘自《韩非子 有度》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这句话旨在说明遵循法度的重要性,所以与法家法治思想相符合,故C符合题意;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题干中“奉法”不一样,故A不符合题意;仁政指的是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与题干所说的执法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辩证指的是 看待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执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