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4综合题
一、综合题
1.(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学校围绕“国际关系”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请你按要求参与。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图拟定学习主题,任选图中两个人物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史实。
项目二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见图)
(2)完善图中A、B处空格,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项目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见图)
(3)参照示例并结合现代史,举一史实说明中国力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示例:1955年,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城市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首都巴黎早在14世纪就开始城市扩建。19世纪40年代,巴黎人口跃升至100万,政府成立规划处、颁布《巴黎扩区法令》等,进行城市大规模改造。经过改造,市区道路从384公里增加到420公里;人行道路两旁设置了相应公共设施;解决了废水排放、防洪、水源保护等问题。但也存在居住区域条件差异、贫穷疾病等问题导致社会撕裂,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便开始于落后的城东地区。
——摘编自《变革时代的城市现代化转型——以“巴黎大改造”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40年代以来巴黎城市改造的措施及存在问题。
材料二 深圳原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周围都是农田,人口2.3万人,面积只有2.9平方公里,道路不足3公里。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政府平均每年完成基建投资比1978年增长了50.8倍,其中利用外资占24.3%。经过6年的建设,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6倍,居全国前列;城市面积扩大至40平方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深圳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创造出著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编自《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5》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城市发展的成果,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出一条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建议。
3.(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4.(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小华利用假期开展一次主题研学活动。鉴于疫情,他采取“云端”研学。
活动一 感受北京之美
(1)请你结合所学,帮助小华完成研学报告表。(将表一中①②③处内容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表:研学报告表
活动二 体验香港之新
在7月1日通过回想两幕场景和“云游一座桥”为香港送“云祝福”。
图1:《南京条约》签订 图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图3:港珠澳大桥
(2)你认为小华特意在7月1日给香港送“云祝福”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分析小华选用图1~3体验“香港之新"的用意。(要求:紧扣体验主题,关联体验内容,表达符合逻辑)
5.(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铿锵脚步。读下图,回答问题。
——整理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结合所学,列举图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史实。
(2)任选图中两个阶段,结合取得的成果及其作用,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3)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综合探究
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发了观众强烈反响。人类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地球,现在怎么样了?她会去流浪吗?阅读材料,围绕问题探究。
材料一
(1)上图体现出古代亚非文明的多元性,请你以实例佐证。并归纳其共性。
材料二
时间 情况 相应资料
536-547年 冰岛火山、印尼喀拉喀托火山持续喷发 东罗马帝国史官记载:公元536年的冬天出现了让人惊恐的征兆,之后的一整年,太阳失去光军。中国《南史》记载:537年7月天气严寒,而8月竟然有大雪飘落。
934-940年 冰岛卡特拉火山持续喷发 中国《旧五代史》记载944年秋后晋少帝发罪己诏:稼穑不登,百姓饥荒,道槿相望天灾流行,国步多梗。
1815年 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6年中国七月雨雪,秋不热,田禾尽坏,冬大饥。1816年欧洲多地夏季出现罕见低温,称为“无夏之年”。
(2)据表二开展火山喷发影响的研究,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进一步研究?
材料三 1947年《原子科学杂志》设计了末日警示钟(见下图)。时钟指针始定于23点53分,根据世界形势进行拨动(如下表)。时针一旦指向24点,将发生不可逆转的世界性灾难,创意者希望指针能不断回拨。
事件 指针变动 原因分析
“北约”“华约”相继建立 拨快 ②
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拨快 美苏军备竞赛升级,加剧世界危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① 中国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维护、促进世界和平。
201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 回拨 与会国家大多同意减少碳排放,利于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善。
2019年开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 拔快 ③
(3)请按整体构思完善表三。(将①②③内容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4)综上,自拟一个主题,并作说明。(要求:观点正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7.(2021·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在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甚至成为历史的聚合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詹姆斯·瓦特(1736~1819年),英国发明家,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蒸汽机,但资金困难成为他研制的一个难题,直到1774年博尔顿购买了他的专利并合伙创办了蒸汽机公司,在利用了新的加工技术后,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才正式投产。1790年以后,在政府专利法的保护下,他成为英国很有影响力的人。
——摘编自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瓦特成功的因素。
材料二 徐寿(1818年~1884年)出生于没落望族之家。他多次科考不中,无奈之下,决定放弃科举。1862年,他进入安庆内军械所,眼看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十分愤慨,他潜心研究,1866年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因为他无官秩,朝廷只给了他“天下第一巧匠”的称号,……对于古老的帝国来说,科技不过是当时的“奇技淫巧”。最后徐寿以布衣终,他的人生经历正是晚清无数科技人员命运的缩影。
——摘编自汪广仁《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徐寿制造“黄鹄号”与中国近代化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所学,分析在科学技术上徐寿的命运不同于瓦特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平凡的劳动者王崇伦都见证了我国的“一五计划”(如下)。
(3)史料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例如,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当时工业落后。据此,请你说明材料用于研究“一五计划”还有哪些史料价值?
8.(2021·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综合探究题。国家实力、影响力与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405年,郑和奉成祖之命,率一支拥有27000人、百余艘舰船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大量金银货币,浩浩荡荡的从刘家港出发远航西洋。……由于路途遥远,船载粮食、淡水消耗很大,海上天气又反复不定,船上人员多有不适或生病。途经三佛齐旧港时,当地海盗图谋袭击,险象环生,到达满剌加时,船队登岸人员又遭误杀。……部分船员开始埋怨,也有船员怀疑是否可以完成这次航行。
——据《太宗文皇帝实录卷》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请以“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为题,站在郑和的角度补写一篇激励船员的发言稿。(要求:依照下面基本格式;在答题卡上补写相关内容且符合史实;表达准确、行文通畅)
发言稿
材料二 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推断并指明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请用史实说明这三国在50年代的关系。
材料三 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面临西方国家的挑拨,周恩来随机应变,临时将原定的发言稿改作书面材料发参会各国。在会议上,周恩来认真聆听了各国代表发言后,从容地走上讲坛进行补充发言:“……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发言得到了多数与会国代表的赞同。
——摘编自《周恩来传》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恩来的发言为什么得到多数与会国代表的赞同?如果你身临其境,从中可以学习周恩来总理哪些优秀的品质?
二、论述题
9.(2021·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角度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总是在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并领导革命事业向前进。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间节点依照角度一予以说明。
材料
角度二: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站在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2)根据材料中的角度二,请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作用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1)主题:中国古代的中外交流的代表。史实1: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苦劳累过度而双目市民。但是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了日本奈尔良城的唐招提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史实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实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足迹踏遍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开辟了由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在时间上,规模上,还是在航海的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同时代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
(2)A:第一次世界大战;B:冷战。因素:国家的综合实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3)示例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示例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详解】(1)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可·波罗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外国家的友好往来,所以拟定的学习主题围绕“古代中外交流”即可,再任选两个人物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史实。如:主题:中国古代中外交流的代表。史实1: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苦劳累过度而双目市民。但是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了日本奈尔良城的唐招提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史实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实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足迹踏遍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开辟了由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在时间上,规模上,还是在航海的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同时代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
(2)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格局,所以图中A处答案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图中B处答案为冷战。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的综合实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3)参照示例并结合现代史,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力量发挥了作用,如:
示例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示例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1)措施:政府成立专门办事机构、颁布法令、设置公共设施;问题:没有解决居住区域条件差异、贫穷疾病等问题。
(2)成果:人口增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形成现代化城市、创造出“深圳速度”;原因:成为经济特区。
(3)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5G等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现代化水平综合水平。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巴黎人口跃升至100万,政府成立规划处、颁布《巴黎扩区法令》等,进行城市大规模改造”分析可知,巴黎政府成立专门办事机构、颁布法令,依据材料“人行道路两旁设置了相应公共设施;解决了废水排放、防洪、水源保护等问题。”分析可知,政府设置了相应公共设施。问题:依据材料“但也存在居住区域条件差异、贫穷疾病等问题导致社会撕裂,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便开始于落后的城东地区。”分析可知,还没有解决居住区域条件差异、贫穷疾病等问题。
(2)成果:依据材料“经过6年的建设,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6倍,居全国前列”分析可知,深圳人口增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依据材料“城市面积扩大至40平方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分析可知,城市面积扩大、形成现代化城市,依据材料“深圳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创造出著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分析可知,创造出“深圳速度”。原因:依据材料“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政府平均每年完成基建投资比1978年增长了50.8倍,其中利用外资占2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5G等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现代化水平综合水平。
3.(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推荐厂址乙;理由:靠近原料产地,铁资源和煤资源丰富;临近水路和陆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3)原因: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认识: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且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曾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所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目的:根据材料“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根据材料图示,考虑资源、交通以及市场等因素可知,最合适的厂址是乙。因为乙处交通便利,临近河流和乡村,而且离甲的铁矿和丙的煤矿都比较近,资源丰富,市场比较广阔。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示,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根据材料“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可知,建在汉阳的原因是大冶离总督府太远,不利于政府的控制,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可知,汉阳铁厂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结合材料三中汉阳铁厂的选址可知汉阳铁厂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
4.(1)①京剧特点:博采其他剧种优点,又具有北京地方特色,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中国戏曲的精华。(唱词通俗易懂,唱腔轻柔婉转又高亢爽朗,舞台表演内容、形式统一,丰富多彩,感染力强,是中国的“国粹”,被誉为“国剧”等)②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权力行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各党派、各团体共商国是,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政治。(言之成理亦可)③体育精神:团结拼搏,奋勇争先;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等。(言之成理办可)
(2)原因:7月1日是香港回归纪念日,也是建党日。(意思相近亦可)
用意:示例一:1842年,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从此香港开始了耻辱的殖民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现,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耻辱的历史。中央政府建成港珠澳大桥,有利于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开启新的发展历程。
示例二:1842年,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进入新时期。香港的前后变化,体现了祖国的强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必将创造新的未来。
【详解】(1)①京剧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起初被称为“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唱词通俗易懂,唱腔轻柔婉转又高亢爽朗,舞台表演内容、形式统一,丰富多彩,感染力腔,是中国的“国粹”,被誉为“国剧”。
②民主政治: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我国的制度保障。在权力的行使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各党派、各团体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政治。
③体育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可知,团结拼搏、奋勇争先、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等,都是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的体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月1日既是香港回归纪念日,又是建党日,因此,在7月1日给香港送“云祝福”以表示庆祝、纪念。
1842年,晚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从此香港开始了耻辱的殖民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现,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耻辱的历史。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开启新的发展历程。香港的前后变化,体现了祖国的强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必将创造新的未来。
5.(1)①马克思主义诞生或《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或苏维埃政府建立;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以一个阶段为例,准确列出所选阶段的成果,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表述出所列成果的作用。
示例:发展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独立领导了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开创基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探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迈入新时代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
(3)因素: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洞察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伟大人物、人民群众的推动等。(意思相近可)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①应填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或《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917年11月6日晚(俄历10月24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首次得到成功实践,因此,②应填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或苏维埃政府的成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这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奋进历程。
(2)通过题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可知,社会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上下求索阶段、开创基业阶段、改革开放阶段、迈入新时代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阶段。
上下求索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自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创基业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迈入新时代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
(3)根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洞察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伟大人物、人民群众的推动等。
6.(1)实例:尼罗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文明、中华文明。(答具体文明成果亦可)
共性:地理环境,古代亚非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处在北纬20-40度之间:经济上,都属于农耕文明:政治上,都建立了奴隶制度:文化上,都有标志性文明成果:时间上,都距今四五千年。
(2)认识: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气候变化/影响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经济/影响政治稳定。(言之成理亦可)
途径:实地考察、考古发现、亲历者的讲述、网络查询、科学实验、多学科验证等。
(3)①回拨②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开始,加剧了美苏争霸:世界面临战争的威胁;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言之成理亦可)③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国际关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言之成理亦可)
(4)示例一:主题:尊重.珍惜.维护
说明:人类应该尊重自己所创造的多元文明,珍惜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局面,携手维护世界和平与人民生命安全。
示例二: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
说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共同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因此应该努力建立平等相待、共建共享、尊崇自然的新型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实例佐证:由图示并结合所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中国文明。共性:由图示可知,这些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处在北纬20-40度之间;都属于农耕文明;都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都有标志性文明成果、都距今四五千年。
(2)认识:由材料“之后的一整年,太阳失去光军。中国《南史》记载:537年7月天气严寒,而8月竟然有大雪飘落。”“稼穑不登,百姓饥荒,道槿相望天灾流行,国步多梗。”“1816年中国七月雨雪,秋不热,田禾尽坏,冬大饥。1816年欧洲多地夏季出现罕见低温,称为“无夏之年”。”可知,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气候变化、影响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经济、影响政治稳定;途径:除了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开展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考古发现、亲历者的讲述、网络查询、科学实验、多学科验证等多种途径开展进一步研究。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行为有利于推动世界联系的加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因此可得出①回拨;“北约”“华约”相继建立,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冷战由此全面展开,因此可得出②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开始,加剧了美苏争霸、世界面临战争的威胁、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结合 新冠疫情对世界关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可得出③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国际关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4)依据材料内容可自拟题目:尊重·珍惜·维护。说明:人类应该尊重自己所创造的多元文明,珍惜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局面,携手维护世界和平与人民生命安全;依据材料内容可以自拟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共同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因此应该努力建立平等相待、共建共享、尊崇自然的新型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因素: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原因:当时中、英两国国家命运不同,中国内忧外患,饱受外国侵略;国家对科技发明的重视程度不同,清政府不重视科技发明;中国资金匮乏,积贫积弱,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
(3)“一五”计划期间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建设创造中。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直到1774年博尔顿购买了他的专利并合伙创办了蒸汽机公司”可归纳出他人资金的支持;根据材料“在政府专利法的保护下,他成为英国很有影响力的人。”可归纳出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2)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此根据材料“1866年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可知与洋务运动有关;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国的国际环境、政府政策、资金是否充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价值:从材料中的漫画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建设创造中。
8.(1)我们是为了提高国家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而远航,眼前虽然遇到了疾病、风浪、战争的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不要恐惧,一定要坚定信心,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等条件,航行定能成功。完成远航,将会产生重大意义,如: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甲:中国;乙:苏联;丙:美国。
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此时,美苏处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并爆发了朝鲜战争。
(3)原因:中国与多数与会国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求同存异”方针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优秀品质:超群的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重
大问题时从容不迫、灵活机智;宽容、理解、尊重他人。
【详解】(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一,以“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为题,依据发言稿格式,可以围绕“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历史意义以及经历的困难”进行阐述即可。如我们是为了提高国家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而远航,眼前虽然遇到了疾病、风浪、战争的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不要恐惧,一定要坚定信心,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等条件,航行定能成功。完成远航,将会产生重大意义,如: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中国与苏联建交,美国敌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关系交恶。因此推断出甲是中国;乙是苏联;丙是美国。这三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关系,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此时,美苏处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并爆发了朝鲜战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因此周恩来的发言得到多数与会国代表的赞同的原因是中国与多数与会国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求同存异”方针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表现出面对重大问题时从容不迫、灵活机智,显示出超群的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以及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9.(1)示例:1935年1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领导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失败经验,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并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权,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详解】(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节点,依据角度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总是在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并领导革命事业向前进”,围绕党史上会议的内容进行阐释,即可。例如,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的角度二,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这一主题,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进行分析,结合两次国共合作,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等史实即可。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领导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失败经验,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并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权,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