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基于对课标的解读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结合学生思维特点,整合教材内容,选取合适材料,通过设问和讲述,创设特定的情景,给学生一种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在这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深化家国情怀,提升学科素养,感悟历史和人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纵观中国历史,唐朝犹如一颗亮眼的明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鼎盛时期,不仅名扬世界,而且影响至今。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显著,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将其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至今仍令无数国人骄傲。本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的大一统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展现了繁荣的盛唐气象。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唐朝与周边国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景象。学习本课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单元主题,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继而理解在今天,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加强与周围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总体年龄在11—12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对唐朝有初步了解;并且在生活中,学生也接触了如《西游记》、《妖猫传》等与唐朝相关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本课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思维缺点在于抽象思维较差,认知能力有限,难以通过史实自主构建时空观念,难以区分神话和历史的关系,难以深层理解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所以针对此学情和学生思维特点,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讲授法帮助学生分辨小说和历史,形成唯物史观素养。通过材料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形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可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提升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道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等史实,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构建时空观念;2.研读相关史料,认识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3.通过史料和影视的对比,分辨影视中虚构的成分和真实的历史,学会运用唯物史观。4.感受鉴真和玄奘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坚忍不拔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图示教学法、材料教学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史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漫漫西行路万里遣唐行迢迢传法途 文化共繁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分别出示西夏壁画和《西游记》剧照,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原型切入,进而区别人物“唐僧”和“玄奘”,并提问:“玄奘大师为什么要偷渡出境呢”,引入新课。 结合图片,联系所学,思考问题 1.从同学们熟悉的《西游记》人物原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课堂内容。2.树立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神话和历史的关系。
一、漫漫西行路 (一)玄奘其人围绕问题 “是什么让少年玄奘踏上漫漫西行之路?”简述玄奘少年时和青年时期的大致经历。(二)玄奘之路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根据地图和教材,为大家介绍一下玄奘之行的大致经过。继续观察玄奘西行路线图,说说玄奘一路上可能遇到哪些困难?(1)自然条件恶劣:穿越沙漠、雪山、草原……(2)人为因素阻挠:官府阻挠、“偷渡”出境、盗匪横行……(3)内心的煎熬:孤独、诱惑、悲痛……玄奘归来结合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说明大唐皇帝亲自来迎接从西域归来的玄奘的原因。展示《大唐西域记》相关图片,简述内容,总结其对唐朝和对文化交流的意义。(四)玄奘精神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讨论后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你觉得什么是“玄奘精神?你了解的哪些人也具有这种精神?概括:“玄奘精神”——高度的专注和强烈的使命感,敢于为了理想奋勇前行、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一生,一事”“一事,一生”的精神。 1.了解玄奘的人生经历,思考玄奘西行的原因。2.观察分析地图,组织语言,联系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思考问题。3.结合之前学习的唐朝的社会发展情况,思考问题。4.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2.区分神话中的“唐僧”和现实中的玄奘,用唯物史观看历史。3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加强时空观念 4.结合材料,多角度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5.联系熟悉的人物,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感悟玄奘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化家国情怀。
二、万里遣唐行 (一)日本使者“走近遣唐使”:根据教材内容,完成遣唐使基本信息的表格。“艰难的海上之行”: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思考展现遣唐使来唐可能遇到的危险,体会遣唐使不畏艰险的精神。(1)路途遥远艰辛(2)生活条件艰辛(3)海上航行危险“全方位的学习”:通过放映遣唐使从中国学习内容的动画,让学生归纳“日本从哪些方面学习中国?”(二)新罗使者根据教材内容和材料,自主完成信息表格。 1.根据书本,填写表格。2.根据图片,提取信息。3.带问题思考,归纳总结。4.根据书本,填写表格。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通过中日交流条件的古今对比,体会遣唐使来唐的艰难,学习遣唐使不畏艰险、好学精神。3.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三、迢迢传法途 学生活动:黑暗中行走”请一位同学用一块布蒙住眼睛从教室后面走到讲台上,并向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一)鉴真东渡过程生动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第五次鉴真失明的经历,结合之前的课堂活动,深刻体会人物精神。(二)鉴真东渡意义展现今天日本受鉴真影响的文化产物,总结其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起到的影响。 1.一位同学戴上眼罩,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完成后分享感受。2.认真聆听,感受人物精神。3.根据所给材料,总结思考。 通让学生亲身感受黑暗中行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直接体悟鉴真失明的痛苦,深刻感受鉴真为传法坚忍不拔的精神,深化向上的人生观,提升家国情怀。
四、交流共繁荣 通过文物和史书记载,展现唐文化中的异国元素。学生活动:出示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1)强大的综合国力(2)开放的对外政策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出示“2010年世博会,日本“遣唐使号”船相隔千年,再次来到中国”的新闻图片,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这一事件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1)和平崛起,发展共赢(2)开放视野,面向未来(3)文化自信,且看今朝 1.根据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派代表回答问题。2.结合现实,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1.通过图片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唐朝万国来朝的大国气度,认识到唐朝的开放促进了繁荣。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3.前后呼应,联系现实,反观当今中国崛起方式,思考繁荣与开放的关系,树立大国文化自信和和平开放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立意在于唐朝以开放的心态造就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创造了多元多样的开放时代,呼唤平和包容的开放心态,以唯物史观看则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特别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感受人民的主体性和杰出人物的个人魅力。在课堂实践中,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如“说说你认为的玄奘精神”、“说说今天‘遣唐使号’对你的启发”等讨论,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了学生的思辨思维;通过“黑暗中行走”,让学生蒙着眼睛从后面走到前面,真实地体验了失明后的感觉,不用任何言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鉴真绝境中的艰难,也进一步内化了于逆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参与度和讨论情况较好。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采取的活动既要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又要考虑课堂生成性,才是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对于阅读历史图片和史料十分有兴趣,最后在分析材料的时候也十分活跃。所以在选材料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学情,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尽量选择浅显一些的材料,让他们能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既不被畏难情绪所困扰,又能提升能力和思维。我始终相信,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师的最终目标呈现一堂“历史”味浓浓的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之趣与历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