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0: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定风波
苏 轼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词语,进而把握词作大意。
2、在诵读中理解双关词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词作的结构脉络。
3、联系词作背景,结合词作大意,感受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苏轼学习努力进取精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知人论世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狼狈 吟啸 料峭 萧瑟
bèi
xiào
qiào
xiāo sè
整体感知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上了下雨,仆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高声吟咏
译文: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译文: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形容微寒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译文: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赏析: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赏析: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
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雨中穿行竹林(雨中事)
下阕写雨后斜照相迎(雨后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中“风雨”指什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风雨”明指途中所遇风雨,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界的雨晴很寻常,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应坦然面对。
词人形象
从词中我们看到一位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